本书选取“密度”和“设施”作为调节人居空间质量的核心变量,以“密度-设施”比例关系作为聚落质量的空间测度,构建了基于“空间过密化”假设的大城市空间发展过程模型。本书经由“密度-设施”的研究视角并通过长时间的历史-空间研究与多样本、多尺度的比较研究方法,概括了世界特大城市地区的“密度-设施”空间分布规律与聚类特征,并以上
本书以人类进化和文化的生态经验为主线,结合作者多年来大量的实地考察资料,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理想人居景观模式,如山水画、山水诗及园林艺术中的景观,与日常行为和统计心理学的理想景观模式等具有的共同结构特征,从而对中国景观理论进行了地理、文化、生物和哲学意义上的阐释。与此同时,作者尝试揭示人类理想的景观及其深层含义,对美好居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水平是衡量当前城镇化质量的重要依据。本书在构建居住条件与健康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考察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深入比较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在居住条件和健康状况方面的异同,从住房条件、社区环境和居住隔离方面识别与评估可能对健康构
本书是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土壤相互作用研究的集成,是作者主持和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的凝练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特征、土壤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侵蚀能力、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植被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植被恢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等研究内容。
本书在梳理生态学、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按照“格局动态—生态环境响应—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研究思路,借助多时序遥感卫星影像,综合运用GIS技术、RS技术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构建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评价方法,并以大连市为案例,从不同尺度上提出了大连市生态安全格
城市宜居性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质量,而且与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一直倍受政策研究和社会关注。城市宜居性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概念,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与生态等多个维度。与以往关于城市宜居指数测算和宜居城市排名方法和视角不同,本书首次从城市普通居民的视角开展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系统、科学地构建了包含经济活力与竞
长白山北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本书是在分析国内外科学数据共享的发展现状,并总结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数据工程规划、建设及共享服务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本书共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开放科学数据发展概述;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数据资源规划;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数据共享体系;地球大数据开放共享进展;总结与展望。
本书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包括:*章,城乡人居生态环境概述,从时代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基本要求、框架等内容进行研究;第二章,第2章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理论和方法,介绍了城镇人居生态环境、乡村人居生态环境、城乡人居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第三章,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评价与监测,从评价原则、评价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
本书为“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全书共分4篇14章。第1篇为基础篇,共分5章,包括电力系统、电磁环境、静电场、静磁场和电晕现象;第2篇为输电线路环境影响因子,共分4章,包括工频电场与磁场、直流合成电场与合成磁场、无线电干扰和输电线路可听噪声;第3篇为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共分2章,包括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第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