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历史知识论理论;清代前期我国蚕桑知识形成与传播研究;卡斯特拉尼湖州养蚕实践——基于《中国养蚕法:在湖州的实践与观察》的研究;蚕桑科技家庭传承研究等。
养蚕业是我国在世界农业中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依然是我国桂滇粤、川渝和长江下游苏浙区域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养蚕病害始终是养蚕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养蚕病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蚕茧产量和蚕茧品质的下降,还会造成农民收入的降低及从业意愿的弱化,甚至群体性事件的爆发。本书是作者40多年的从业经历的经
本书立足于古蚕书的序跋整理、研究。首先,梳理明清时期的蚕桑图书文献,参照多部古农书书目,整理古蚕书文献,并将新近发掘的古蚕书版本补充上去,形成较为全面古蚕书书目。其次,将同种蚕书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勘误、句读,形成较为准确的蚕书版本。再次,梳理各种蚕书的序跋内容,分析它们刊刻的背景、目的、流传的地区等,进而分析蚕桑技术
河南柞蚕
《栽桑养蚕新技术》紧扣“规模高效、生态多元、可持续”的现代蚕业发展方向,结合传统蚕桑产业的基础关键技术,重点对南方以及全国蚕桑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形成新的桑树高效栽培技术、家蚕省力化饲养技术以及桑蚕资源高值化加工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创新集成,本着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系统地针对栽桑养蚕、多元化开发等现代
蚕丝工程学是蚕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本书在该课程已有经典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蚕丝加工近年来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和国家标准,系统性地介绍蚕茧性状、茧丝性状、蚕茧检验、蚕茧干燥、干燥设备、缫丝准备、煮茧工程、缫丝工程、复摇整理、制丝水质、工艺设计、生丝检验、质量管理等内容。
《华南桑树种质资源·果桑卷》为作物种质资源类学术专著。总结了国家桑树资源圃保存的251份华南地区果用桑树种质资源研究成果,包含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果桑品种6份,人工诱导杂交桑实生幼苗获得的多倍体果桑资源48份,经航天诱变后优选变异单株而创制的果桑资源31份,历年从杂交后代中选择的优良果桑品系99份,从华南各地收集的地
2019年12月31日,“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作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读本”之一,旨在向广大读者宣传介绍“广东佛山基塘农业系统”这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系统构成、农业特征、生态特征、文化特征、技术知识体系及保护与发展思
蚕丝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茧丝产量与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70%和80%,优质蚕品种的育成与推广应用是提高茧丝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家蚕作为一种重要经济昆虫,不同性别的雌雄个体具有不同的经济性状和利用价值。雄蚕与雌蚕相比,具有出丝率高、茧丝质优、综合效益好的优势。在农村实现专养雄蚕是提高茧丝品质和综合效益非常有效的途径,而
我国是一个蚕品种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良种繁育与育种科学知识。蚕品种改良是提高茧丝产量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基因工程、染色体工程、细胞工程在蚕品种选育上的应用,种质资源得到了进一步扩充。蚕种生产的目的是为蚕茧生产提供大量好养、优质、高产的品种。蚕种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蚕茧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