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就按明治天皇诏旨立足于“开拓万里波涛”。这一“开拓”有陆、海两个方向——其“大陆政策”便是入侵韩国、中国并且要打败俄国;向海洋扩展便是控制西太平洋,这自然要冲击美英势力范围。当日本利用美英同情和支持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取胜后,从1907年起便确立以美国为主要假设敌,这就种下了34年后袭击珍珠港并发动
1918年11月,让900万人丧命于战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西线停战、德军撤退回国而结束,随后却种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战败投降的德国虽然割地赔款,战犯却未追究,军队骨干特别是充满黩武精神的普鲁士军团仍然保留下来,国内工业基础也基本完整。1919年6月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时,法国元帅福熙就感慨道:“我们没有赢得
综观二战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潜艇部队只用占太平洋舰队总兵力1.6%的兵力,击沉了吨位总数60%左右的日本商船,同时击沉了约日本海军三分之一的作战舰艇。由于美航母编队和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表现非常抢眼,潜艇部队的作用往往被忽视了。但在摧毁日本工业潜力和作战意志方面起主要作用的是,彻底切断日本能源生命线,而这主要是由美潜艇部队
这是20世纪无与伦比的史诗。本书通过再现1944—1945年西欧战场上的大型战役和戏剧化的故事,还原盟军以巨大代价占领欧洲、摧毁第三帝国的惊险历程。盟军以诺曼底登陆拉开了西欧战场决战的帷幕,继而攻下命运多舛的法国城市瑟堡和巴黎,将枪口指向德国的工业命脉鲁尔区。自此西线的战事已蔓延至德国本土。在接下来的市场花园行动、许特
公元1000年,中国宋朝称雄世界东方,却又为何昙花一现?近代欧洲如何做到超越传统的封建帝国并最终在武备上一骑绝尘?战争市场化、武备正规化、暴力官僚化如何发生?如何催生两次世界大战?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怎样实现对战争工业化的推动?军事与工业如何互动?大国博弈的时代,技术、军事与人类社会如何实现共存?《瘟疫与人》之后,史学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例评析教程
本书系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役的纪实作品。北非战役是同盟国于1940年至1943年在北非展开的抗击德意军队的行动,其目的是为打断轴心国的地中海航线,缓解苏联东线战场的压力。北非战役的*终胜利,也为“二战”欧洲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详细描述了这场使同盟军逐渐从失败迈向胜利之路的漫长战役,再现了当时
火过沙留痕——隆美尔非洲军团的覆灭军事/史料
如果说欧洲战场的鏖战是一部历史剧,那么北非战役就是这出戏剧的第一幕。在这里,大英帝国沦为英美同盟中的附庸,轴心国士兵对军官丧失信心、无心恋战,而美国则尽显锋芒,并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本书为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树立了一座丰碑,它以险象环生的火炬行动为切入点,梳理了1942年11月至1942年5月间盟军登陆法属摩洛哥与阿尔及利
古希腊重装步兵穿着青铜胸甲,头戴饰有马毛的头盔;中世纪的法国骑士穿着覆盖全身的华丽盔甲;21世纪的联合国维和士兵头戴蓝盔,身穿防弹背心和迷彩服。从古代的步兵到中世纪的骑士,再到现代的联合国维和士兵……制服成为每种士兵独一无二的标志。士兵的制服也因战争环境的改变,而从过去偏向装饰和美观,变得注重舒适与隐蔽。本书呈现了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