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关于吃食的文章,我们就会想起《端午的鸭蛋》;一想到鸭蛋,我们就会想起那个爱吃的老先生汪曾祺。他在生命最后十七年疯狂写作,留下十二卷文字,登上文坛大家的席位。这位“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在他离世二十几年后,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读汪曾祺?虽晚仍翠枇杷树,他的作品将一直滋养着我们。
《京杭运河诗文赏析》是配合“京杭运河诗文讲读”线上课程而撰写的新形态教材。该课程由浙江师范大学邱江宁、孟国栋两位学者首次开发。课程自2017年上线以来,深受广大学子的喜爱,在2019年登上“学习强国”APP平台。就文稿而言,作者努力将中华文明发展源流的梳理,落地于运河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和传统诗文赏析,涵盖了运河各渠道的凿
《另一种诗歌批评》萃集了青年批评家张立群从事文艺批评以来的诗歌批评作品。集中了著者对近30年代中国当代诗歌若干现象的思考与质疑。避开简单的夸耀与溢美,“另一种诗歌批评”立足批评的前卫性和发现性,注重批评应有的直面精神、直击诗坛一些不良现象。与此同时,“另一种诗歌批评”充分关注批评的历史感和学理性,对于当代诗歌一些争议性
《批评的想象力》收录作者近年来发表的一系列论文,涉及当代文学史研究、文艺批评和文化研究,既包括对当代文艺批评理论的探讨,又包括对重要文艺创作现象的宏观描述和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深入分析。论文集注重在社会历史视野中观察和把握文艺创作的思想逻辑和表意策略,试图将历史与美学融汇贯通,往往借由对文艺创作的分析直指当代思想状况和现
《当代文坛病象批判》系“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之一,该书分为“作家批判”“诗坛批判”“文坛乱象批判”三章,近40篇文学批评文章。长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都是激情的赞美之声有余而客观的批评不足。针对某些作家创作中存在弊病,现有的文学批评家往往避而不谈、视而不见。那种指名道姓,一针见血的学术批评,始终都犹如凤毛
《批评的德性》萃集了青年批评家王鹏程从事文学批评以来的代表之作。青年批评家王鹏程倾慕刘彦和所言的“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学术精神和批评理念,追求“有事实感”的研究和批评,并竭尽全力躬行践履,此亦其所谓的“批评的德性”。
《双重审视》一书主要是对批评问题和叙事惯性问题的研究。批评问题包括宏微观及延伸问题。宏观问题包括批评的现代性、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心灵叙事等;微观问题有与创作同步的批评现象、批评主体性、批评话语、批评空间、批评刊物及批评知识规定性等。通过宏微观探讨可知,当前批评之所以问题丛生,重要原因是批评耽于对第二生活甚至流行趣味的
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全书探讨六个重要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
本书以新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为其观照点,从现代性、新启蒙话语下的性别叙事,自由主义的主体认知与话语镶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返照下的新时期女性文学,解构主义的被破坏与被重叠,民族主义家国情怀的性别视角,消费主义下女性文学的新语境与新形态,意义的终极结构及其书写,语言之维与本体焦虑,性表达与新的形象范式,网络时代的新动向与新危
本书系著名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从事现代文学研究40年的论文自选集,收文57篇。内容包括鲁迅研究、作家作品论、文学思潮与批评研究、学科史研究等四部分。多为其专著之外的论作,多篇在学科史上有过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