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春秋》诠释以其特有的政治属性承担起了引领社会变革的重大使命。东周两汉社会转型期《春秋》诠释的活跃,正是其背后社会变革大背景下政治诉求在思想学术领域的表现。先是,春秋战国贵族政治的崩溃在《春秋》诠释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其后,汉承秦制,“巩固、完善君主政治及与之相应的文化创建”,成为政治和思想家思考的历
本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自道光至清末的《尚书》学者及其著作,既侧重专人、专书的个案考察,同时也力图把握《尚书》学之流变以及时代学术之总体特征。自嘉、道以降,随着世运时风的变化,《尚书》学又有了新的内容,呈现新的特色。同时,这些新的内容、新的特色又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对此加以探讨,有助于全面把握当时的学术潮流。具体言
这部书可以算是了解中国古代祖根文化和远古、上古历史的一本入门书,它记述了从盘古神话为代表的开创时代到夏王朝建立前的三百多万年时间里,在中国大地上出现过的为中华民族的种族繁衍、文明发展做出过各种贡献的先民的事迹。这些先民和他们创建的部落、氏族、部族是今天遍布于全球的十四亿多中华民族人的始源祖先、血脉祖先和文明祖先。
本书讲讲述的是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550年间的中国史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势力减弱,诸侯间连年征伐,群雄并起,形成“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是乱世,可谓一夕安稳,朝来生祸;霸业甫成,颠覆又起。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礼乐崩坏,信奉兵强马壮、强者称霸的逻辑;诸子百家纷纷登场,
本书讲述中国从原始社会开始,到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那段丰富多彩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在中国这片宽广富饶的土地上建立了华夏民族,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奴隶社会,部落联盟过渡到了国家统治。在商朝,青铜器和甲骨文文化令人叹为观止;西周的“成康之治”使国家达到繁荣鼎盛时期。后世流传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姜
春秋处于古今变革之会,王室衰微,诸侯林立,利益纷争掺杂着文化冲突,交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假道伐虢、勿忘在莒、狼子野心、人尽可夫、大义灭亲、华而不实、问鼎中原、鞭长莫及、退避三舍、赵氏孤儿、卧薪尝胆、食言自肥、足下、染指、贪墨、孺子牛、东道主……在这些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与词语背后,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民国时期风云变幻,学人辈出,学术名作纷纷涌现。此次结集百册经典出版,欲为复兴中华文化、助力全民阅读贡献力量。柳诒徵(1880—1956),江苏镇江人,中国近现代史学先驱。本书分为治历授时、文字之兴、夏之文化、忠孝之兴等章节,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有益于培养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观念和认同感。
全书分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十四个部分,扼要介绍了先秦文献中的天文历法;概述了中国历代疆域的划分;细缕古代政治结构以及人才选拔;对中国已经消失的宗法制度尤其是昭穆制度进行了细致分析;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对国古代名物制度以及政治体制制度作了系统性概述。涉及内容既包
《国语》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该著作记录范围为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国语》中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