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是“中医补土理论菁华临床阐发”丛书之一。《眼科》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补土理论在中医眼科中的源流及发展,包括在古代、近代、现代各时期发展特点与医家;补土理论在眼科生理、病理、五轮学说中的体现;补土理论在眼科各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眼科常用的补土治法方药。下篇主要介绍补土理论在中医眼科临床中的运用案例及分析
由河北省人民医院中医眼科“河北庞氏眼科流派”庞赞襄学术思想代表性传承人庞荣、张彬等和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湘张氏眼科流派”张怀安学术思想代表性传承人张健等编著的《实用中医眼科学》,在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继承前辈经验,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汲取当代新成果、新经验,编撰成册,
《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是我社策划组织的《实用中医临床医学丛书》之一。本书分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对中医耳鼻喉科学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简史、耳鼻喉的结构与功能、耳鼻喉检查法、耳鼻喉与脏腑经络、耳鼻喉病的病因病机、耳鼻喉病的诊断与辨证、耳鼻喉病的治疗、耳鼻喉病的预防与调护等八章。各论分4章对
本书系统整理了作者数十年在临床中所积累的医案,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眼病方面的特点,是作者祖传四代中医眼科和个人几十年经验之总结。书中所录疾病60余种,医案150余例,既有作者的效案验案,亦有误诊误治的误案,内容详实,涉及面广,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观点。书中效案理法圆活,用药独到,颇具可读性。
《目科捷径》为晚清刘松岩所著。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其曾孙刘景芬重辑加按。该书以《易经》为经,以《内经》为纬,从整体认识和辨证眼病,强调目病系杂症之一。重视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辨,以温阳补气为特色,不少病症强调大温大补,在眼科专著中别开生面,独具特色。方剂多引用易水学派、温补学
喉科指掌 喉科秘诀/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
本书是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经验丛书之一,主要将廖品正教授从医执教近50年的学术精髓进行挖掘、发挥和整理。全书共分医家小传、学术思想大要、专病论治、医论医话及验方秘法5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家小传,着重介绍廖老从医的经历及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第二部分为学术思想大要,对廖老的学术思想进行概括;第三部分为专病论治,重点选择廖老
《肖国仕眼科临证传承录》分上、中、下3篇。上篇为眼科临证备要,分立胞睑疾患、两眦疾患、白睛疾患、黑睛疾患、瞳神疾患、妇幼目疾、外伤目疾、其他眼病八节,选录眼病131种,为辨识眼科病证和诊治提供理论依据。中篇为眼科辨治规律,分立眼附属器炎症、眼球前部炎症、眼底炎症、变性眼病、出血眼病、妇女眼病、儿童眼病、疼痛眼病、屈光不
本书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之一,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体例与上一版指南相同,根据学科发展,增删、修订部分病种的内容。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负责起草,中日友好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
本书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临床诊疗指南之一,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体例与上一版指南相同,根据学科发展,增删、修订部分病种的内容。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负责起草,广东省中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