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21年在三门峡召开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的全面记录与总结。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它们的初兴和扩展奠定了高度发达、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基础,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书围绕中国广域王权国家诞生及初步发展时期的聚落形态及礼器群的发展与变化,所收的六篇论文分别从考古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等多维视角,对洛阳盆地的聚落形态、青铜礼
《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32辑,收录35篇学术论文,分为名家访谈、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军事史研究、宋代社会经济史
本书围绕古今中外100位科学人物及其所创科学图景进行融合性肖像创作,分为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科学发现、科技发明、科学探索、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幻想10个图景篇章,解析这些人物突出的代表性探索成果的经纬脉络。肖像画表现了科学人物的精、气、神,而探索成果的融入使一些平常看起来相当深奥的科学内容变得容
《历史的长河:倪豪士《史记》研究论集》为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倪豪士(WilliamH.Nienhauser,Jr.)的《史记》研究论集,收录了倪豪士教授《史记》学术史研究、《史记》《汉书》比较研究、《史记》编纂及《史记》翻译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二十余篇。1991年开始,倪豪士着手主持《史记》英译本项目,三十年的翻译工作赋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北地区不断有商周青铜器的发现和出土。这些青铜器兼具北方或中原的特征,是研究商周青铜器发展和区域特征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历来为学界高度重视。本书以陕北地区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成分、金相组织、铅同位素比值以及制作工艺等几方面的检测分析,探讨了陕北地区商代晚期至战国晚期青
近些年对于出土简帛古书的学派判定,是一个热点问题。学者们多根据传世文献以及相关材料,运用“六家”、“九流十家”或新造的学派名称等来讨论这些古书的学派属性,也有更细的学派划分如“七十子”,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反思。作者认为有必要根据当时人的视域来讨论什么是学派以及学派划分的标准。当时人看学派更重视师承渊源和师说,“百家”比
本书为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广元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元窑陶瓷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古陶瓷学会2023年年会暨广元窑高峰论坛”的成果展示,围绕“广元窑与川渝窑业”主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并就近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广元窑及川渝地区其他窑业的发展、烧造特色,以及南北方窑业比较等方面做出了新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两个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背景下,我国乡村聚落转型重构迎来了新的契机。本书旨在解析我国乡村聚落个体转型重构的内在规律机制,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型发展模式、路径与规划设计优化方法。通过建立乡村聚落转型重构典型样本库和数据库,按照“重构特征—动力机制—发展模式—空间优化”的研究思路,提炼和发掘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规律及动力机制,
科学认知村镇聚落的空间形态类型,是开展“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乡村建设活动的前提。本书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剖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区域差异性与关联性表征、内涵与机制,提出村镇聚落空间谱系的概念内涵与构成框架;从体系和个体两个尺度,揭示村镇聚落空间谱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建立村镇聚落空间谱系的数字化建构路径;通过构建多因素空间耦
“坦坦荡荡”和“万方安和”两处遗址位于圆明园西部,皆属圆明园四十景之一。2002~2004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这两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察和发掘,并将全部考古成果汇集成本书。书中详细叙述了“坦坦荡荡”遗址建筑群和金鱼池基址,以及“万方安和”遗址主体建筑“卍”字轩大殿基址等的形制与结构特点,并对两处遗
传统村落是一种典型的乡村聚落,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推动传统村落乃至乡村地区振兴的重要产业之一。本书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综合运用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管理学、旅游管理、文化管理等学科的理论,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北京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南开史学》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为主,以考古学与文物研究为辅,以刊发原创性、前沿性论文为主,兼以书评和读史札记。本集刊强调以“南开史学”为主要特色,突出“实学”的研究风格,以社会史和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带动研究领域及题目的变革,具有鲜明的南开特点。本期《南开史学》包括10篇文章,涉及中国古代史研究、近
本书通过“凡例”“辑录信息源集”“目录”“正文”“参考文献”五个部分,以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体例,著录日本大学、研究所、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所藏中国先秦至清代石刻拓本信息。目录条目排列以石刻刊刻时间为序,包括石刻拓本题名、简介、数量、形制、递藏等内容。本书的学术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创性,作为日本所藏中国
《遗产》是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技术与传统、遗产与现代
汉唐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今日丝绸之路研究的重镇。本书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于为古都西安接续国际学术界百年来丝绸之路研究的学术传统和热情,搭建新的学术平台,为推动丝绸之路研究尽绵薄之力。同时也在认识中华文明融合外来文明成份的基础上,揭示外来文明中所融入的中华文明成份,推动各界对丝路上的多维交流史形成更为客观的认识。本书在
《海岱考古》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编的关于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的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的系列考古学文集。此丛书集中发表了山东省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的简报与报告,有重点地刊载了本地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
云阳旧县坪遗址位于云阳县城西南15千米的双江镇,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发现有夯土城墙、城门、道路、建筑、衙署、排水沟渠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冶铸作坊、制陶区等生产遗迹,出土墨书木牍、印章、封泥等大量遗物,其中“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最为有名。该遗址被确认为汉朐忍县故址。
《南开日本研究》前身为《日本研究论集》,创办于1996年,由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办,是中国知网等的收录集刊。集刊以日本历史、日本政治、日本外交、日本经济、日本社会文化等为主要内容。本书选取了日本经济、日本政治与外交、日本历史与文化方面的专题论文,并有会议论文和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