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间艺术新论》是一部以介绍与讨论世界当代民间艺术现状、保护方式与未来发展以及相关论点的论文集,旨在通过民间艺术做民心相通的交流与互动,将中国的民间艺术向世界推广,并把各国的民间艺术介绍给中国的学者和读者,助力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文化交流。作者主要为中国、德国、法国、伊朗、拉脱维亚等国家的著名专业学者与专家、教授。
本书共10章,内容包括:现状分析——两种“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混淆;路径尝试——“通专融合”的公共艺术通识课程;侧重通识——以非艺术专业大学生为教学对象;侧重专业——以艺术专业大学生为教学对象;通专之间——以相关设计专业大学生为教学对象等。
《艺术振兴乡村途径研究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传统村落艺术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以集市概念为统筹,包括文创产品、艺术作品、空间设计和品牌策划集市四个方面。旨在通过多元化的创作形式为载体,汇聚学员们的聪明才智,共同为农村发展谋求更多可实现行路径,同时也体现此次展览艺术振兴乡村·智慧优化生活的宗旨。
中国当代艺术与改革开放同步经历了40年的发展,因其历程独具中国特色而又带着鲜明的时代性而应被书写。《BR》本书立足于全球**的艺术聚集区一宋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可以对照的实体,从田野案例出发,以民营美术馆、当代艺术从业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和米歇尔.福柯的
《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作品集》收录了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0个专业方向77位教师的优秀作品约270幅,分别展现了教师们*近几年在国画、油画、版画、水彩、服装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传媒艺术以及服装史论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书装帧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实用,覆盖面广,对高等院校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教育属于美感教育,是高等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和重要内容。本书首先对艺术、艺术教育与高等艺术教育进行探讨,进而分析音乐教育基本理论、高校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与形象思维、音乐教育功能等内容。全书运用总分的方式来组织,材料精练、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体现了21世纪高等艺术教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内容涉及媒介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田野考察、虚拟社区研究、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新媒体方法在宗教艺术遗产保存整理中的应用等,呈现了中国宗教艺术遗产保存、整理与研究方面的**进展,颇具参考价值。
《两者》是以MOOK形式定义中国设计在国际化时尚和当代生活中独特地位的图书,为时尚、设计、摄影的学生以及职业人士提供创新的视觉信息。杂志积极推动发掘设计新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目的,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刊方向,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科技政策和出版法规,反映我国时尚事业的日渐繁荣,做有中国特色的时尚杂志,发展
本书是一本设计类案例集,收集的案例均为近年来的获奖作品,包括视觉形象设计、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产品与包装设计、综合类设计等多个专业方向,可供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参考资料。
什么是当代?它如何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艺术又如何体现当代性? 什么是全球化?它对当代艺术有怎样的影响?它如何改变了我们个体的认知经验? 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是否看得更全面、更清晰了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视野?艺术走向终结还是审美又回归了?传统与前卫更加对立还是正在相互融合? 继《后现代之后》和《穿越后现代》两书后,
本书比较全面系统地将作为观念和意识的视觉主题放到中国古典文化的语境中进行研究,将宏观与微观、本体与历史、视觉意识与艺术经验有机结合,从方法、本体和历史三个层面揭示中国古代视觉意识的构成、内涵与演变逻辑;梳理了高远之观游目游观等看的方式,并结合诗歌、绘画对其进行了探讨,深入分析了看与知的关系;从视觉意识与身体意识、质料与
《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7-2018)》是对2017年度中国内地艺术学门类各学科发展状况的一次年度扫描,是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第六年后的学科动态汇集。《中国艺术学年度报告(2017-2018)》概要介绍了艺术学门类下属全部五个一级学科在2017年度的发展概况,即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
萨满教是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信奉的古老的宗教,曾在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萨满教文化近乎绝迹。近年来,对萨满教的研究日益被学术界所关注。许多非美术专业的学者从史的角度,用考古的方法,运用民族志的资料进行研究,在材料方面可谓丰富翔实,然而,从美术学角度,研究北方民族中萨满艺术的文化成果则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遵循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时间轨迹,从中国近代美术变革的先声入手,将社会变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晚明以来的形式、“海派”与画家作为开篇,依次探讨1919—1949年中国美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1949—1956年中国美术在过渡时期的发展、1956—196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探索时期的发展、
本书是李小牧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文化体制改革对于繁荣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以及对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要指向的演艺院团,面临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的形势和机遇。本书不仅关注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现状
《绘画、权力与赞助机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职业艺术家的兴起》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切入艺术史的一部经典之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繁荣对西方社会的发展和声望有着深远的影响,诸如乔托、拉菲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所作出的个人贡献无法估量,然而,只有个人天赋才是成就这些大师的**决定因素吗?本书作者通过对1250—1600年期
本书以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的三美理想为指导,梳理了近年来中国美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果,从家园之脉、居望之所、风物之志、湖山之路、博物之览、价值之魂、师德之范、传统之根、学术之风、法纪之纲、典礼之仪、榜样之力、活力之境、实践之行、志愿之星、传播之媒、网络之维、身心之健、创业之能、文化之
本书围绕西方现代美术的兴起、发展与演变展开分析,全书不但以时间为线索,对西方现代美术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还选择当时出现的一些流派进行了分析。
本书为一部摄影作品集,该书以图片的形式展示亳州谯城民间艺术,涵盖民间舞蹈、民间艺术、建筑装饰、武术健身等内容。收录作品构思巧妙、颇具艺术性,作者用光影记录了一座城市的方方面,全方位的展现了谯城的风貌。
这是我国一部有关艺术遗产方面的专著,《中国艺术遗产论纲》从四个方面对艺术遗产的建制进行探讨,它们是:一部分历史体性,包括正名、认知、分类、原住民艺术等;第二部分社会功能,包括环境、地方特色、教化、技艺、商业化等;第三部分艺术本位,包括审美、阐释、形象、文物等;第四部分个体际遇,包括艺术家的个体因素,如风格、主观、身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