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包括5章,以干旱区水文陆地内循环为主线,基于遥感、气象、水文和实验数据,系统分析干旱区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对水资源安全性进行评价。
本书介绍三江源及其区域水资源概况,总结三江源降水变化规律、径流演变规律及其模拟方法、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研究进展,阐述三江源水汽降水转化关系的时空变化特征、典型降水异常态及气象成因、径流时空演变规律及归因,结合全球气候模式对未来三江源降水、气温、径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三江源典型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效应。
水是生命之源。在水资源危机日渐显现的时代背景下,水与权力政治相结合,演变成一种可以影响国家行为与地区内利益分配格局的权力资源。本书将研究范围集中于亚太地区,将中国周边国家作为重点分析对象,系统和深入分析水政治如何影响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环境和中国周边地区秩序。通过阐释具体的影响性因素,本书试图建构新的资源政治与地区秩序之
本书总结了近四十年来水工钢闸门结构非线性分析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为高坝大库泄流调节咽喉的高水头大型水工钢闸门的科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全书共十章,主要包括水工钢闸门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水工钢闸门结构选型及合理布置、水工钢闸门结构有限元分析、水工钢闸门面板弹塑性分析、高水头水工钢闸门主梁非线性分析、水工弧形钢闸门主框架
本书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以黄河流域作为环境剧烈变化和缺水流域的典型代表,围绕变化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供需演变驱动机制、缺水流域水资源动态均衡配置理论、复杂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耦合机制与协同控制原理三大科学问题,以实现2030年前减少黄河流域缺水量10亿~20亿m3为攻关目标,突破了具有物理机制
本书针对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水库水沙运动和泥沙淤积特征发生的显著改变,产生的一系列水生态环境效应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系统分析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前后库区水流动力特性和泥沙淤积特性;从水库蓄水后水质参数的变化,营养物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赋存状况的变化等方面,分析三峡水库水沙变化所产生的水环境效应;基于水库蓄水后浮游植物、底
本书以我国大规模复杂水电调度可计算建模需求为基础,深入研究传统水电调度算法的计算性能及其适应性,分别从知识规则、约束集成、并行计算、试验设计、群体智能、直接搜索等多个角度创新和发展特大流域水电站群优化调度降维理论,以期为我国现在和未来更大规模的水电能源优化配置提供切实可用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本书在地域范围上聚焦长江上游,介绍了长江上游河道及水库建设、水电规划建设情况,分析了水库建设运行后坝下游水沙边界条件变化特征及趋势,研究了坝下游水沙输移和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同时,针对向家坝下游河段、葛洲坝下游河段等进行了实例研究。
明渠湍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流动现象,在工程实践中应用广泛。明渠湍流中几乎所有重要现象都与湍流的特征有密切关系。明渠湍流研究的基础是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获得大量湍流数据,数据分析是从湍流数据中寻找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为方便初学者对明渠湍流数据分析方法快速入门,本书系统介绍了常用的明渠湍流数据分析方法。首先在简要介绍明渠湍流基
本书以赣江下游入湖三角洲水道为研究对象,利用历年河床底质资料、卫星遥感资料、水文泥沙资料及特殊洪水资料等,通过河床演变分析、数值模拟、模型和机理实验,探讨分析赣江下游河道历史演变特性、三角洲水道成因和延伸发展特性、赣江尾闾整治工程效果等,揭示了赣江下游河道洪水演进、水道分流、滩槽冲淤、水道重整及三角洲形态演变等机理和规
本书以黑龙江干流堤防建设干扰区为研究对象,阐明了河流堤防建设干扰区的概念,识别了干扰方式与作用机理。从土地、生态、景观三个层次构建指标评价模型,利用3S技术及多种评价方法对干扰前后的生态受损程度进行评价,建立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模型,确定土地复垦方向。系统梳理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归纳提炼出相应的生态修复模式。基于数学模型
本书以浙东宁绍地区的水利工程演变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学、环境史为研究方法,探索当前环境史、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比较新的趋向,即景观史与历史地理、环境史之间的内在关系。作者围绕如今的宁绍平原地理景观与文化特质是如何形成的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在景观形成方面,分别讨论了河网水乡、河口三角洲、河谷平原及滨海高地的景观形塑过程及内
水循环是流域水资源形成、演化的客观基础,也是水环境与生态系统演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近年来,水循环过程深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日益剧烈的人类活动影响。本书以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为主要支撑理论,揭示京津冀强人类活动区水循环全过程演变机理、过程与规律,定量分析二元水循环驱动力关键过程的数学表达,寻求社会端驱动的切入点,并结合自然端
本书系“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区科学考察的总结性评估报告,系统评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冰崩堵江事件。全书共5章,包括冰崩堵江事件的发生时间、特征、过程和原因;冰崩灾害发生的自然和历史背景;灾区气候变暖、土地资源、地质活动、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居民收入等风险分析;村庄建设限制因素及拟迁村庄
截至2021年6月,我国尚有8699座存量病险水库未实施除险加固,已实施除险加固的水库中仍有部分存在遗留问题,且每年还会新增一定数量的病险水库。进入21世纪以来,发生了多起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后蓄水运行或仍在施工过程中的溃坝案例,因此,亟须建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长效机制。本书对常见的病险土石坝、混凝土坝和砌石坝进行案例研
本书明晰了水沙电生态对水库调度的过程响应,揭示了多目标间的互馈作用与耦合机制,构建了梯级水库群多维协同控制原理,提出了梯级水库群系统优化的方向性引导参数,研发了多时空尺度嵌套和多过程耦合的黄河梯级水库群水沙电生态多维协同调度仿真模型,建立了黄河梯级水库群多维协同调度的规则与模式,为提高梯级水库群调度综合效益提供理论指导
本书是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膨胀土岸坡和堤坝渗透滑动检测识别与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全书围绕膨胀土地区岸坡和堤坝滑坡渗透滑动检测识别与评估技术难题,对国内外膨胀土岸坡和堤坝滑动检测识别与评估技术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对膨胀土工程结构特性、工程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以及水体渗透滑动过程中土体地球物理性
水坝泄水产生的过饱和溶解气体可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患气泡病甚至死亡,成为威胁水坝安全运行的重要生态风险。本书对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溶解气体过饱和概念以及过饱和溶解气体对鱼类的影响等基础理论和背景知识进行介绍,综合采用原型观测、机理试验和数学模型等手段,对水坝泄水特别是高坝泄水的溶解气体过饱和形成和释放机制及其预测方法开展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基础性、安全性和战略性作用越来越突出,高质量发展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耦合程度越来越深。本书立足水资源学与社会经济的交叉理论研究和学科前沿,介绍了水资源需求管理与适水发展理论、京津冀区域发展变化过程、京津冀用水效率、京津冀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互馈关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渗流力学的发展,但也不断地对渗流分析与控制理论提出新的挑战。本书面向重大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分析与安全控制需求,系统阐述岩土介质渗流的基本理论和数学模型、岩体的渗透特性及其演化规律、岩体的非达西渗流特性及其参数确定方法、岩土介质的非饱和渗流特性及其参数估算、渗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法与防渗排水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