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概述、评价方法及程序、评价信息及其获取,详细阐述了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等的评价内容、程序及方法等,并辅以案例分析,阐明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方法。
本教材系统介绍了环境评价的理论、环境法规与标准、技术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大气、水、噪声、生态、固体废物、规划环境评价,以及地下水、土壤、风险评价、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及监控计划等环境评价技术的新发展。主要章节配以一定的资料性材料和案例,并附有习题,习题紧密结合了职业上岗和注册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便于学生学习。
《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管理》根据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管理的全新要求,系统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的基本理论、基本程序和方法技术。全书共分为十三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管理的法律法规、工程分析、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噪声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方法,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影响评价、其他类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环评的程序和方法、环评报告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提示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学科的专业主干课程。本书共13章,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为主线,系统介绍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管理及其工作程序,重点论述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声、土壤、生态环境的现状评价、预测评价以及固废、风险、规划评价等内容,并提供了案例分析。本
本书分为三篇十二章。第一篇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基础知识,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与程序。第二篇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工程分析内容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污染防治对策与环境
本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标准,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相关案例。全书共分为十三章,主要包括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煤炭采选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本书旨在提供一本系统阐述水质与水征指标及其研究方法的参考书。在系统介绍水质与水征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常规水质指标、有机组分特征、化学污染物指标、生物污染物指标、生物毒性指标、化学稳定性指标和生物稳定性指标等,阐述了各指标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典型条件下的指标取值范围、水质要求、测定方法、研究课题和典型研究案例;阐述了污水处
本书把经济学中的外部性理论引入水电工程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评价中,展示项目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利益主体带来的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揭示环境外部性影响的变化规律,拓展环境可行性评价的外延;把外部性内部化理论引入水电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中,权衡相关者的利益,丰富经济可行性评价的内涵。通过环境外部性影响界定、度量和内部化处理,合理分配项
本书内容包括绪论、总物质流分析、典型元素流分析、环境负荷及生态风险评价、环境负荷对策分析及预警措施几部分,以物质流和元素流的分析方法为基础,介绍了该方法在分析具体典型案例中的实际应用,并针对具体案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指导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支撑,旨在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基础方法,结合实际案例,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
本书以西北地区采煤沉陷区为研究对象,围绕沉陷对地表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在总结研究前人的成果基础上,利用FLAC3D数值模拟结合实测数据按照地表沉陷特征划分了沉陷类型;采用二维与三维克里金插值模型分析了沉陷区表层土壤理化性质与包气带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并解析了其与地形、植被的响应关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方法构建
本书构建了完整的松辽流域水环境评价体系,通过松辽流域重要水功能区监测断面布设,开展重要断面地表水水环境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水生态评价、重要入河排污口调查等工作,分析松花江流域重要断面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重点研究辽河流域水资源保护、治理与利用情况;分析水库富营养化状况及制定营养物标准;进而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思路
本书系统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方法、技术导则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的内容,具有系统性、实用性、独立性、整体性和新颖性。全书共13章,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
本书建立了基于指标规范变换的分类环境和广义环境评价的普适指数公式及普适智能模型;提出了规范变换与误差修正相结合的广义环境系统预测模型,极大地提高了模型预测精度;并对评价和预测模型的普适性和可靠性及同型规范变换的不同变量预测模型之间的兼容性和等效性进行了严格的数学论证,因而评价与预测模型不仅因结构简化,避免了“维数灾难”
本书共分6章,从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的判定、损害溯源、损害程度量化方法、损害评估模型构建及实证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探讨;详细介绍了淡水生态环境损害基线判定、因果溯源、损害程度定量评估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结合典型淡水生态系统环境损害的实证应用研究,重点阐述了标准化的淡水生态损害分析方法和程序;提出了相应的标准及规范,可为
《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从地球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视角出发,重点阐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物理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以及全球海洋水文动力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同时,对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和人类如何应对全球变化也做了介绍。《海洋、大气与全球变化》以构建全球宏观图景和多学科交叉理念为目标,为海洋大
本书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工作背景下,对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的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进行了阐述;重点构建了切实有效的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调查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管理体系。该体系覆盖了基础信息调查,布点采样方案编制,样品采集、样品流转、保存和制备,样品分析测试等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归纳了各专项技术要求,完善
《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版)共分为11章,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概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方法、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第三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生
《南亚污染物跨境传输及其对青藏高原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成果之一,内容涵盖青藏高原大气环境本底状况、大气污染物的历史变化、跨境传输过程与机制,以及大气污染物的气候效应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矿区生态扰动监测与评价》为作者及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74080、51174287、51574221、41874044)、测绘地理信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201412016)、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B01B0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501109)等资助的矿区生态扰动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