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地球等行星低层大气中包含重力波、行星波在内的各种尺度的波动,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可提升对行星大气波动现象及物质能量交换规律的认知水平,进而有效支撑对飞行器驻留区域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对航空航天活动的应用保障能力具有借鉴意义。本书首先介绍了大气科学领域中与波动相关的基础知识,然后基于观测资料、模式结果和再分析数据,分别
本书系统分析了西北干旱区过去半个多世纪的气候变化特征,从冰川、积雪变化、地表径流过程、陆地水储量以及生态系统变化等全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文、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从用水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等解析了农业供需水变化,评估了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要进一步挖掘水资源潜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保护修复
本书结合作者近四十年的研究与自然科学观测的成果,利用气象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原理论述大气覆冰的形成机理,从机械、材料和物理等方面揭示结构物大气自然覆冰规律及其导致灾害的机理,并融合信息、传感、机械、电气、物理、化学等原理,系统研究分析大气覆冰监测与冰灾防御的方法和措施,包括防覆冰、机械除冰、热融冰等各种常规、先进和未
干旱和高温均为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复合高温干旱事件是指同时发生的干旱和高温事件,其可能导致比单一干旱或高温更严重的灾害。近些年来,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对全球多地的水资源供给、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和能源供应等造成了巨大损失。伴随全球气候变暖,复合高温干旱事件可能变得更加频繁,严重威胁着我国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之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下藏东南地区的气候变异特征的研究成果总结。本书围绕藏东南地区近代气候变异的主要特征,系统地分析了藏东南地区基本气象要素自1979年以来的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地区近代气候和相关极端事件变异的事实。全书共7章,包括藏东南地区气候变异和极端事件的主要研究背景;利用观测站点
《气候统计方法和应用》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为气候研究相关专业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的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部分基础知识:*先从动力学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统计分析的意义,继而精练总结气候统计分析必需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显著性检验等知识。第二部分**方法:包括回归分析、气候趋势、气候场分析和时间序列的信号分解等。第三部分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年度报告面向新时期科学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结合国、内外气候变化科研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动态,综合监测分析气候系统多圈层(大气、海洋、冰冻圈和陆面)及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的最新发展演变特征,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科学客观地反映气候变化的基本事实,以期为实现全球气
本书从电流参数特征、放电模式等多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火箭引雷放电阶段、回击阶段和连续电流阶的电流特征。研究了不同距离回击磁场和电场的参数特征及其与电流参数的相关性,通过磁场传感器成功反演了回击电流,并比较了人工触发闪电与自然闪电的差异。书中还对比了火箭引雷至架空线路和引雷至地面的差异,并对闪电定位系统回击电流峰值进行了估算
本年鉴主要整编2022年西南低涡的名称、位置、生成时间、移动路径及西南低涡引起的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等基本数据资料。
本书以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模拟方法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概化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定量揭示城市排水系统和典型承灾体洪涝致灾的动力学机理,创建城市洪涝全过程模拟与风险评估耦合模型,开展不同暴雨情景下国内外典型城市街区洪涝过程的精细化模拟与洪水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仅有助
气候学是大气科学的分支学科,涉及的范围及内容非常广泛和具体。本书讲述了气候和气候系统的概念、气候的观测手段、气候系统的组成、气候的区划等,接着从气候形成的内部因子和外部因子入手,深入探讨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形成、古气候的变迁、近代和未来的气候及气候变化。本书还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和反馈、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方法、气
本年鉴主要整编2022年青藏高原上生成的低涡、切变线的位置、路径及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引起的降水量等基本资料,总体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低涡的名称、生成时间、生成位置、拐点位置、移动路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统计的信息;第二部分包含切变线的名称、生成时间、生成位置、拐点位置、移动路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统计的信息。本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气候系统在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冰冻圈和人类圈六大圈的共同影响下变得日趋复杂,不仅使全球气温表现出升高的趋势,不同区域降水的变化也呈现出非线性不均匀性等特征,降水量的突变将直接导致全球极端气候、旱涝、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书重点研究了寒区气候变
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的不断成熟与发展,GNSS水汽探测技术逐步成为现有水汽获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环境保护、降雨预警、气候监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主要针对GNSS多维大气水汽探测理论与方法进行详细介绍。首先,从"点"到"面"再到"时"最后
气候变化与健康日益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门话题。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成为公共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与发展机遇,而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是进行有效应对的基础。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本书将系统总结气候变化与健康研究领域前沿且成熟的方法,并依托具体的案例详细介绍各个
本书重点对比、分析数据同化领域两大主流数据同化方法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与四维变分同化(4DVar)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推出实现两者优劣互补的NLS-4DVar。进一步,从样本生成与更新、高效局地化、多重网格NLS-4DVar以及整体校正初始与模式误差的NLS-i4DVar等多角度、递进式对NLS-4DVar方法予以
教材编写以培养气象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为导向,坚持气象管理的公共性与专业性融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兼顾的原则,结合近年来公共气象管理领域的重大事件或发展变化设计编排教材内容,重点围绕气象风险与灾害管理、气象服务发展、气象与公共安全、气象行政审批、气象与经济发展、气象法治、气象科技管理、气象信息管理、气象与低碳发展、全球气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综合报告(英文版)
围绕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实际需求,阐明典型城市雨水资源利用的约束机制,总结美国、荷兰、德国、澳大利亚等创新型国家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方式、措施以及效果,归纳创新型国家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模式,构建针对我国典型城市雨水综合利用需求措施与方式等的方案集,形成适应国情的城市雨水综合利用模式,为我国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供策略支持。构建针对
本书以边界层气象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为重点,介绍了动量守恒方程、干空气、水汽和痕量气体的质量守恒方程、运动气块和地表的能量守恒方程以及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动量和质量守恒原理在大气边界层通量观测中的应用,详述了能量守恒原理在模拟蒸发和表面温度等方面的应用,系统阐述了三类典型边界层(城市边界层、污染边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