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的是汉末至魏晋即公元146至420年,这270多年中国社会的风貌。完整地包含了汉末清流、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竹林之风、中朝名士与王谢风流等内容,全书深入浅出地描绘了皇宫帝后、朝廷文武以及风流名士的逸闻轶事。
本书主要介绍了从一万多年前中华大地上首次出现人工培育水稻的神农时代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先秦上古历史,时间跨度超过一万年。其中,对西周以前的历史,采用将古籍传说与考古发现交叉对应的方式,在梳理传世古籍文献叙事脉络的同时,以考古发现加以佐证、补充和修正。
该书为成都地方文化研究图书,是在《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篇分别围绕天府之国母亲河和古代成都水道及水运码头进行研究,第三、四篇分别介绍了古代成都水码头附近的历史故事和一些文化名人。该书融合了《认识金马河》《成都擦耳岩》两本书中的部分重要内容,指出古岷江在都江堰分水后形成的两江为母女江,外江(金马河)被层层分水,长期承担排洪泄洪功能,堪称天府母亲河,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对追溯老成都历史记忆、宣传巴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书为记述福建省上杭县溪囗镇红色革命历史的资料集。书稿通过革命史概述、老红军回忆录、革命基点村革命史、人物传记、相关研究文章和红色旧(遗)址、红军标语等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溪口的红色历史。其中开展土地革命和苏区建设,扩大红军和拥军支前,坚持游击战争直至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历程,反映了溪囗镇儿女为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付出巨大的牺牲,做出重要的贡献。该书稿经过了上杭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的专家评审。
本书记录下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一瞬间,也能为他们的人生留下珍贵的纪念,让每一次的翻阅,都能成为对历史的回望。
本书以“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为研讨重点,收录论文6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一、《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二、《史记》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三、《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四、《史记》文学艺术研究;五、史事研讨及其他。
本书稿从艺祖革命开篇,探究宋朝推行文治国策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太宗的将从中御守内虚外,真宗的涵养崇儒,宋朝推行文官理政,所以文治昌盛,繁荣的经济、文化、精致而强化的中央集权终究不能支撑起积贫积弱的政局,使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史的转折点。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清朝的建立大体与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相同时,清政府实现对全国统治之初,中国在综合国力上居世界首位,但所面临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尤其是乾隆、嘉庆皇帝昧于国内外形势,拒绝与外部世界联系和向外开拓,清朝由盛转衰。面对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清朝统治者也在寻求振兴,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等,但最终回天乏力。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元承唐、宋、金之余绪,在汲取前朝郡县制中央集权经验的同时,又依据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特殊情况和需要,创造了行省制,以实现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内重外轻、以内驭外的目标。元朝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其他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元朝除成吉思汗、忽必烈等雄才大略之外,其他君主的功业都比较平庸。本书稿论述上逻辑严谨,引证正确,史料丰富。语言上深入浅出,方便大众阅读,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读物。
《二十四史马上读,语文历史都进步(函套共12册)》是针对青少年编写的白话插图版历史读物。“二十四史”是中国历代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主要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从夏朝到明朝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本套书的内容和语言风格都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包含主要历史人物介绍、故事阐述、经典原文再现及对照翻译、成语积累五个部分,内容丰富,并配有插图和音频,让孩子在看故事、听故事中,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知识,轻松打好小学到高中的文史科目的基础;以史为鉴,明事理、辨是非、长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