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伤寒瘟疫条辨 校注
伤寒瘟疫条辨为清代杨栗山所著,指出寒热为治病只大纲领,化裁十五首治温方,在温病横行时,被视为宝书。本书实用性强,有多种版本,不完全统计有43种之多。此次校注,选择清乾隆刻本为底本,以同治元年大安寨刻本为主校本,其他多版本为参校本。
本书上溯《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旁参《外台秘要》、《伤寒直格》、《伤寒明理论》、《医经溯洄集》、《类经》、《温疫论》,《伤寒缵论》等书?对伤寒与温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了分析。 前言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 中州自古多名医。 在这块土地上, 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 早在商代初期, 就有商汤的宰相伊尹著《汤液》 发明了汤剂。 伊尹是有莘国(今河南开封县, 一说是嵩县、伊川一带)人。 早期的医方大家、晋朝的范汪是颍阳(今河南许昌人), 一说南阳顺阳(今河南内乡) 人, 他著有《范汪方》。 较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褚氏遗书》的作者、南朝的褚澄是阳翟(今河南禹州) 人。 唐代的针灸和中药名家甄权是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 人, 寿103 岁。 唐代名医张文仲为高宗时御医, 是治疗风病的专家, 曾著《疗风气诸方》, 为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 对痨病(结核病) 提出独到见解, 著有《骨蒸病灸方》 一卷的崔知悌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 人。 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唐代的孟诜是汝州(今河南汝州) 人。 北宋著名的医方类书《太平圣惠方》 的作者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 人。 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阎孝忠是许昌(今河南许昌) 人, 他为恩师编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使儿科大师钱乙的学说得以传世。 北宋仁宗时,“校正医书局”中整理古医书的高手有好几位河南人。 如撰《嘉祐本草》的掌禹锡为许州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 人, 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孙兆、孙奇, 均为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北宋医家王贶是考城(今河南兰考) 人, 著有《全生指迷方》,《四库全书提要》 评价说:“此书于每证之前, 非惟详其病状, 且一详其病源, 无不辨其疑似, 剖析微茫, 亦可为诊家之枢要。”北宋末期的著名医家、《鸡峰备急方》(又称《鸡峰普济方》 ) 的作者张锐是郑州(今河南郑州) 人。 南宋的伤寒大家、《伤寒补亡论》的作者郭雍是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 南宋法医学家郑克是开封(今河南开封) 人, 他著的《折狱龟鉴》 是与宋慈的《洗冤集录》 齐名的一部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代表金代张子和是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 一说民权县) 人。 元代名医滑寿祖籍是襄城(今河南襄城县) 人, 他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 对《黄帝内经》 和《难经》 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著的《诊家枢要》 和《十四经发挥》分别是诊断学专著和针灸专著, 均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皇子朱, 就藩在开封, 为周定王, 他著的《救荒本草》, 以河南的灾荒为背景写成, 开创了对野生可食植物的研究,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著名的医史专家、明代的李濂是祥符(今河南开封) 人, 他的《医史》十卷, 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 书中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人补写了传记。 清代名医、《嵩崖尊生全书》 的作者景日昣, 是登封(今河南登封)人。 清代温病学家的北方代表人物、《寒温条辨》的作者杨栗山是中州夏邑(今河南夏邑) 人。 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濬, 是河南固始县人, 他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 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不仅是植物学的名著, 也是继《本草纲目》 后最重要的本草类著作, 对世界医学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还有很多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据不完全统计, 史传和地方志中有籍可考的河南古代医家多达1000余人。 《》周易·系辞上》 曰: “子曰: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这些著名的医家, 犹如璀璨的群星, 照亮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道路。 粤稽往古, 从火祖燧人氏点燃华夏文明之火, 改变了先民的食性, 到酒圣杜康发明酿酒, 促进了医药的发展? 从殷墟甲骨文到许慎的《说文解字》, 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汉字, 其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得以确立和规范。 从伏羲制九针, 岐黄论医道、创立岐黄之学, 到伊尹著《汤液》, 创中医汤剂; 从道圣老子尚修身养性、庄子倡导引养生, 到医圣仲景论六经辨证而创经方, 确立辨证论治法则,成为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模式, 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等纷纷问世; 从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直到禅宗祖庭少林寺融禅、武、医于一体而形成的禅医文化, 这一 切均发生在中原大地。 寻根溯源, 我们深深感到是光辉灿烂的中原文明, 孕育了中华瑰宝———中医药文化。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 中医药文化在中原文明的沃土中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并从儒、道、释及华夏文明的多个领域中汲取精华和营养, 逐渐在九州大地兴旺发达, 一直传到五洲四海, 为华夏文明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作为后人, 作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 不能忘记, 这是我们的历史, 这是我们的根脉。 中原古代医药名家留下的宝贵著作, 积淀了数以千年的中医精华, 养育了难以计数的杏林英才。 实践证明, 中医的成才之路, 除了师承和临证以外, 读书是最基本的路径。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让广大读者顺利阅读这些古籍, 并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原医学, 我们组织了一批中医专家和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专家, 整理编写了这套《中原历代中医药名家文库·典籍部分》。 计划出版40余部, 首批校注出版19 部, 随后陆续整理出版。 此套丛书, 均采用校注的形式, 用简化字和现代标点编排, 每本书前都有对该书基本内容和学术思想的介绍及校注说明,在正文中随文出校语, 做注释, 注文力求简明扼要, 以便读者阅读。 对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 既是对中医学术的继承, 又是对中医学术的发展; 既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 又是对后人运用的启示; 既可丰富基础理论, 又可指导临床实践。 其意义深远, 不可等闲视之。为了“振兴中医” 和实现“中原崛起”这伟大的历史使命, 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原中医学子, 愿意尽一点绵薄之力。 当然,由于水平所限, 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 恳请学界同道和广大读者批评, 以便我们及时修正。 此套丛书得以付梓, 要诚挚感谢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汪林中社长、李喜婷总编、马艳茹副总编等领导和医药卫生分社的同志们,是他们的远见卓识和辛勤劳作玉成了此事。 承蒙著名中医文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在百忙中为本套丛书作序, 深表谢意。时值辞旧迎新之际, 祝愿我们的中医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许敬生 2014年1 月5日 于河南中医学院金水河畔问学斋
庆慧,专业特长: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文献研究工作。擅长治疗失眠、焦虑、抑郁、更年期综合症及内科杂症。 医学硕士,主任中医师,近年来,先后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诊疗技术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项,主持河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发表论文46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厅局级成果16项。作为副主编、编委出版著作7部。
朱跋一 邵序三 庄序五 卢序八 袁序一○ 武序一二 自序一四 刻伤寒瘟疫条辨序一七 重刊寒温条辨序一九 ◎卷一 二一 治病须知大运辨二二 脉义辨二三 脉义辨引二三 长沙伤寒脉义二四 ?内经? 脉义二五 陶氏伤寒三诊脉义二六 温病与伤寒不同诊脉义二七 伤寒脉证辨二九 温病脉证辨三○ 温病与伤寒根源辨三二 温病与伤寒治法辨三五 行邪伏邪辨三七 证候辨三八 寒热为治病大纲领辨三九 发表为第一关节辨四二 温病非时行之气辨四四 温病是杂气非六气辨四六 杂气所伤不同辨四八 杂气有盛衰辨四九 温病瘟疫之讹辨五○ 四损不可正治辨五二 六经证治变五三 坏病辨五五 两感辨五六 伤寒合病并病辨五八 温病大头六证辨六○ 卷二 六七 阳证六八 阴证六八 阳证似阴六九 阴证似阳六九 阳毒阴毒七二 表证七三 表里兼证七四 里证七四 面黄 身黄七五 目暗不明 目赤 目黄 目瞑 目直视 目反折 七五 舌白苔 黄苔 黑苔七六 舌白砂苔 舌紫赤色七七 舌芒刺七七 舌裂七七 舌短 舌卷 舌硬七七 唇燥裂 唇焦色 口臭 鼻孔如烟煤七七 口燥咽干 气喷如火 扬手掷足 小便极臭 小便赤黑 小便涓滴作痛七八 潮热七八 善太息七八 心下满 心下痛 心下满痛 心下高起如块 腹胀满痛 腹痛按之愈痛 小腹满痛七八 头胀 头胀痛 头汗 头痛如破七八 谵语 发狂 蓄血如狂七八 温疹七九 小便闭七九 大便燥结 转屎气极臭七九 大便胶闭 七九 协热下利七九 热结旁流八○ 脉厥 体厥八○ 下后脉反浮八一 下后脉复沉八一 下后脉反数八一 下后身反热八一 下后反痞八二 下后邪气复聚八二 急证急攻八二 发热八三 恶寒八五 恶风八六 头痛八六 身痛八七 不眠八八 多眠八八 自汗八九 盗汗九○ 头汗九○ 手足心腋下汗九一 结胸痞气九二 腹满九五 小腹满九六 腹痛九六 烦热九七 潮热九八 往来寒热九八 谵语九九 郑声一○○ 发狂一○○ 发斑疹一○二 发黄一○三 蓄血一○四 衄血一○四 吐血一○五 卷三 一一○ 头目眩一一一 咳嗽一一一 口燥咽干一一二 咽痛一一三 渴一一三 漱水不欲咽一一五 呕吐一一六 喘一一七 短气一一八 呃逆一一九 蛔厥一二○ 厥逆一二一 大便自利一二二 大便脓血一二五 小便不利不通一二五 小便自利一二七 小便数一二七 心悸一二八 痉一二八 肉筋惕一二九 舌卷囊缩一二九 循衣抹床一三○ 烦躁一三一 懊一三二 怫郁一三二 郁冒一三三 动气一三四 脏结一三五 狐惑病一三六 百合病一三六 主客交病一三六 妇女伤寒温病一三七 热入血室一三七 妊娠一三八 产后一三九 小儿温病一四○ 复病一四一 卷四 一四九 医方辨一五○ 医方辨引一五○ 麻黄附子细辛汤一五○ 升降散一五一 麻黄汤一五三 桂枝汤一五四 大青龙汤一五五 小青龙汤一五五 黄芩汤一五七 白虎汤一五七 大承气汤一五八 小承气汤一五八 调胃承气汤一五八 大柴胡汤一六○ 柴胡龙骨牡蛎汤一六○ 增损大柴胡汤一六一 双解散一六一 增损双解散一六二 凉膈散一六三 加味凉膈散一六三 三黄石膏汤一六三 增损三黄石膏汤一六四 理中汤一六四 四逆汤一六四 神解散一六五 清化汤一六六 大清凉散一六六 小清凉散一六七 小柴胡汤一六七 六一顺气汤一六八 加味六一顺气汤一六九 理阴煎一六九 补阴益气煎一六九 大温中饮一七○ 补中益气汤一七一 桃仁承气汤一七一 代抵当丸一七一 茵陈蒿汤一七二 参胡三白汤一七二 黄连解毒汤一七三 玉女煎一七三 黄龙汤一七三 大复苏饮一七四 小复苏饮一七四 六味地黄丸料一七四 参胡温胆汤一七四 人参养荣汤一七五 葛根汤一七五 痛泻要方一七六 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七六 人参败毒散一七六 冲和汤一七七 葛根加半夏汤一七七 增损普济消毒饮一七七 真武汤一七八 栀子豉汤一七八 瓜蒂散一七九 炙甘草汤一八○ 生脉散一八○ 左归丸一八○ 右归丸一八一 蜜煎导法一八二 参归养荣汤一八二 犀角地黄汤一八二 通脉四逆汤一八三 白头翁汤一八四 桔梗杏仁煎一八四 肠痈秘方一八四 连翘金贝煎一八四 腊矾丸一八五 附子汤一八五 桂枝加附子汤一八五 甘草附子汤一八五 卷五 一九○ 吴茱萸汤一九一 小建中汤一九一 当归四逆汤一九一 干姜附子汤一九二 桂枝新加汤一九三 黄连阿胶汤一九三 桂枝回阳定惊去白芍恐其损阳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一九三 竹叶石膏汤一九四 加味温胆汤一九四 疏表汤一九四 桂枝附子汤一九四 人参固本汤一九五 当归六黄汤一九五 黄芪汤一九六 柴胡桂枝干姜汤一九六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一九六 大陷胸汤一九七 小半夏加茯苓汤一九七 小陷胸汤一九七 枳实理中丸一九七 海蛤散一九七 桔梗枳壳汤一九七 大黄黄连泻心汤一九八 附子泻心汤一九八 半夏泻心汤一九九 生姜泻心汤二○○ 甘草泻心汤二○○ 桂枝人参汤二○○ 旋覆花代赭石汤二○○ 桂枝加芍药汤二○一 黄连汤二○一 柴胡桂枝汤二○一 柴胡养荣汤二○一 五福饮二○二 四君子汤二○二 四物汤二○二 二陈汤二○二 犀角大青汤二○二 大建中汤二○三 麻黄芍药人参汤二○三 四逆散二○四 桂苓术甘汤二○五 甘草桔梗汤二○五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二○五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二○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二○六 葛根黄连黄芩汤二○六 五味子汤二○六 苏陈九宝汤二○六 十枣汤二○七 茯苓甘草汤二○八 橘皮竹茹汤二○八 橘皮干姜汤二○九 丁香柿蒂散二○九 涤痰汤二○九 理中安蛔散二○九 乌梅丸二○九 麻黄升麻汤二一○ 赤石脂禹余粮汤二一○ 桂枝去(桂) 芍加茯苓白术汤二一○ 玉泉散二一一 六一散二一一 桂枝甘草汤二一一 桂枝加附桂汤二一一 甘草干姜汤二一二 芍药甘草汤二一三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二一三 生地黄连汤二一三 茯苓四逆汤二一四 导赤散二一四 导赤泻心各半汤二一四 知母麻黄汤二一四 黄连犀角汤二一四 雄黄锐丸二一四 百合地黄汤二一五 三甲散二一五 桂枝加附子红花汤二一五 黑龙丹二一五 麻仁丸二一六 枳实栀子豉汤二一六 牡蛎泽泻散二一六 大营煎二一七 五苓散二一七 解毒承气汤二一八 猪苓汤二一八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二一九 栀子柏皮汤二一九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二一九 金沸草散二一九 地榆散二二○ 桃花汤二二○ 桂枝加桂汤二二○ 麻黄附子甘草汤二二一 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二二一 桂枝二越婢一汤二二一 八正散二二一 太平圆酒二二二 升麻鳖甲汤二二二 玉枢丹二二二 拨正散二二四 半夏散及汤二二四 苦酒汤二二四 猪肤汤二二四 当归导滞汤二二四 芳香饮二二五 三和汤二二五 滚痰丸二二五 文蛤散二二六 白散二二六 加味茵陈蒿汤二二六 跋二二六 卷六 二三一 本草类辨二三二 陈茶牙煎二三二 通淋膏二三三 来复丹二三三 补剂类二三三 人参二三三 熟地黄二三四 甘草二三六 黄芪二三七 白术二三七 茯苓二三七 芍药二三八 当归二三八 远志二三八 山药二三九 杜仲二三九 牛膝二三九 何首乌二三九 山茱萸二四○ 胡桃仁二四○ 女贞子二四○ 枸杞子二四○ 菟丝子二四一 覆盆子二四一 五味子二四一 五加皮二四二 胡芦巴二四二 锁阳二四二 肉苁蓉二四二 骨碎补二四二 阿胶二四三 龟板胶二四三 鹿角胶二四三 丹砂二四三 磁石二四四 玉竹二四四 润剂类二四四 天门冬二四四 麦门冬二四四 款冬花二四五 紫菀二四五 酸枣仁二四五 柏子仁二四六 大麻仁二四六 百合二四六 枳椇子二四六 牛乳二四六 竹沥二四七 蜂蜜二四七 寒剂类二四七 元参二四七 沙参二四七 苦参二四八 黄连二四八 胡黄连二四八 黄芩二四八 黄柏二四九 知母二四九 栀子二四九 连翘二五○ 青黛二五○ 白头翁二五○ 石莲子二五○ 川楝子二五○ 牛蒡子二五一 青蒿二五一 茵陈蒿二五一 山豆根二五一 防己二五一 石膏二五二 香薷二五二 瓜蒌实二五二 马兜铃二五二 枇杷叶二五二 金银花二五三 蒲公英二五三 龙胆草二五三 夏枯草二五三 益母草二五三 牡丹皮二五四 桑白皮二五四 代赭石二五四 羚羊角二五五 犀角二五五 童便二五五 热剂类二五六 附子二五六 肉桂二五七 干姜二五七 丁香二五七 益智子二五七 破故纸二五八 淫羊藿二五七 石硫黄二五七 米酒二五八 燥剂类二五八 白附子二五八 蛇床子二五九 吴茱萸二五九 肉豆蔻二五九 白豆蔻二五九 草豆蔻二六○ 苍术二五九 涩剂类二六○ 莲子二六○ 芡实子二六一 木瓜二六一 秦皮二六一 川续断二六一 沙苑蒺藜二六一 诃子二六一 罂粟壳二六二 椿樗白皮二六二 五倍子二六二 地榆二六二 赤石脂二六二 牡蛎二六三 龙骨二六三 消剂类二六三 缩砂仁二六三 沉香二六三 广木香二六四 枳实、枳壳二六四 青、陈皮二六四 厚朴二六五 藿香叶二六五 桔梗二六五 槟榔二六五 乌药二六六 香附二六六 滑石二六六 猪苓二六六 泽泻二六七 木通二六七 车前子二六七 灯草二六七 山楂二六七 六神曲二六八 使君子二六八 莱菔子二六八 白芥子二六九 旋覆花二六九 前胡二六九 半夏二六九 川贝母二七○ 胆星二七○ 郁金二七○ 姜黄二七○ 丹参二七○ 五灵脂二七○ 延胡索二七一 红花二七一 泽兰叶二七一 紫草茸二七一 桃仁二七一 杏仁二七一 茜根二七二 雄黄二七二 散剂类二七二 白僵蚕二七二 蝉蜕二七三 淡豆豉二七四 石菖蒲二七四 甘菊花二七五 威灵仙二七五 钩藤二七五 荆芥穗二七五 薄荷二七五 辛夷二七六 柴胡二七六 川芎二七六 天麻二七六 秦艽二七六 升麻二七七 葛根二七七 白芷二七七 羌活二七七 独活二七七 细辛二七七 蔓荆子二七八 防风二七八 汗剂类二七八 麻黄二七八 紫苏叶二七八 苍耳子二七九 水萍二七九 下剂类二七九 大黄二七九 芒硝二八○ 巴豆二八○ 甘遂二八○ 紫大戟二八一 芫花二八一 葶苈子二八一 牵牛子二八一 攻剂类二八二 穿山甲二八二 鳖甲二八二 干漆二八二 京三棱二八二 莪术二八三 青礞石二八三 吐剂类二八三 瓜蒂二八三 白矾二八四 牙皂二八四 常山二八四 藜芦二八五 人参芦二八五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