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新世纪普及版)
定 价:39.8 元
丛书名: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
- 作者:[春秋] 孙武,任浩之,石恺 等 著
- 出版时间:2014/11/1
- ISBN:9787509008911
- 出 版 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E892-49
- 页码:403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孙武的《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经典著作,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三十六计》介绍解析了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出的兵书。一般而言。人们都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相提并论,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
《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新世纪普及版)》将这两部经典合二为一,进行了合理编排和详细的解析,并配以精彩的战例和历史故事,使古典名著更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读者从中既可以了解名著的精髓,又可以增加更多的历史知识。
孙武的《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中国人不可不读。在现代世界,《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企业家、外交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的青睐。它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智慧宝库奉献的珍品。
《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新世纪普及版)》将这两部谋略学经典合而为一,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配以精彩的战例和历史故事,使古典名著通俗化、趣味化。读《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新世纪普及版)》,既可以了解谋略的精髓,增长智慧,又可以了解很多历史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中国人不可不读。
《孙子兵法》产生在春秋末期,是世界上最早的伟大的兵法著作,著者是春秋末年著名军事家孙武。《孙子兵法》一书,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交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此书共十三篇,内容十分丰富,举凡战争的目的、性质、战略、战术、地形、间谍、后勤、官吏政策以及政治、经济、国防、外交、哲学等均包罗其中,道理深刻而辩证,让人叹服。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原则与战术思想,如“兵者,国之大事也”,“兵贵胜,不贵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兵以诈立”,“多算胜,少算不胜”,“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等等,都是凝聚了超常智慧的精辟论断,两千多年来,广为兵家崇奉。仅就近现代战争而言,法国的拿破仑将《孙子兵法》作为必备的兵书随身携带阅读,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威廉大帝悔称不早知有《孙子兵法》而战败。所以,世人公认,《孙子兵法》与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兵学名著,而《孙子兵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诞生了,产生了颇为广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十六计》则堪称一部奇书,它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又与《易经》的原理暗合。这本书虽然名气很大,其实成书很晚,约成书于明清之交,作者不详。有关“三十六计”的说法,最早出自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的一个典故。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后来又有“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说法。可见,《三十六计》在成书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已经广泛地散传于民间了。
此书广引《易经》语辞,或以《易经》为依据。《易经》是中国古代一部充满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对古代军事家,如孙武、韩信等等,都有深刻的影响。《三十六计》正是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出兵法的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客、劳逸等对立关系的相互转化,使每一计都体现出极强的辩证哲理。薄薄的一本《三十六计》,却饱含机理,富于变化,给人无穷启迪。
我们编译的《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新世纪普及版)》,将这两部谋略学经典合而为一,进行了详细的解析,并配以精彩的战例和历史故事,使古典名著通俗化、趣味化。读这本书,既可以了解谋略的精髓,增长智慧,又可以了解很多历史知识,实在是一举两得的事。
在现代世界,《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企业家、外交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的青睐。它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对全人类智慧宝库奉献的珍品。希望《你应该读的中国历史名著: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新世纪普及版)》能雅俗共赏,既有实用性,又能给您带来愉悦。
孙武,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春秋末年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字长卿。生卒年不详。孙武的祖辈都精通军事,且都是齐国大官,他从小受到军事氛围的感染和熏陶。青年时代,就已经成为优秀的军事人才。在避齐国战乱之时,他结识了好友伍子胥,并被其荐于吴王。孙武初次见面赠给吴王的见面礼就是兵法十三篇(《孙子兵法》),吴王赏识孙武,任命其为将军,其后,孙武为吴国立下了卓越的战功。孙武不仅是伟大的军事理论家,而且是具有指挥才能的军事活动家。
孙子兵法
始计第一
越灭吴之战
李渊定鼎关中
作战第二
北魏速战取胜大夏
宋金三战
明军援朝抗倭
谋攻第三
烛之武退秦师
白登之围
靖难之役
军形第四
田单复齐
秦赵邯郸之战
蒙金三峰山之战
兵势第五
刘裕灭南燕与后秦
李世民灭郑之战
虚实第六
齐魏桂陵、马陵之战
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
雅克萨之战
两宫真假结合谋政变
军争第七
于谦北京保卫战
松锦之战
九变第八
晋齐鞍之战
赢政关键时刻出猛招
黄天荡之战
行军第九
李广抗击匈奴料敌制胜
萨尔浒之战
地形第十
井陉之战
楚汉成皋之战
宋金采石之战
纪晓岚智辩脱险
九地第十一
蒙宋襄樊之战
明宁远保卫战
火攻第十二
火烧博望、新野
赤壁之战
火烧连营
用间第十三
群英会蒋干中计
石勒用间胜王浚
三十六计
总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唐太宗乘屋过海
蔡锷韬光养晦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班超不辱使命
太平军反击解围
第三计 借刀杀人
郑袖陷害美人
洪秀全铲除异己
第四计 以逸待劳
曹刿论战
晋文公退避三舍
第五计 趁火打劫
多尔衮乘虚人中原
胡雪岩一朝崩溃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失而复得的相位
张献忠奇袭襄阳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高欢迷惑尔朱兆
张巡戏弄令狐潮
第八计 暗渡陈仓
邓艾偷渡剑阁
孝文帝巧妙迁都
第九计 隔岸观火
曹操坐山观虎斗
张之洞细察把握方向
第十计 笑里藏刀
公孙鞅计取吴城
李林甫口蜜腹剑
袁世凯蒙骗革命党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李牧诱敌深入
张良退位保身
晁错削藩惹祸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弦高智退秦师
晋军四两拨千斤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司马熹借美女巩固地位
李白成大败左良玉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田子春借“尸”谋兵权
刘备乘机取西川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陈登计调吕布
诸葛亮苦斗司马懿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郑庄公杀弟
晏子治理东阿
袁世凯不达目的不出山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契丹军抛出假消息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寇恂怒杀皇甫文
张巡智胜尹子奇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汉军楚歌胜项羽
曹操轻骑袭乌巢
文彦博安定民心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张守珪平契丹
一纸碑文换平安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李广临危不乱
狄青智取昆仑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司马懿平定辽东
黄巢二度下长安
丘福兵败塞北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范雎助秦昭王成霸业
赵匡胤收权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吕不韦奇货可居助异人
周瑜机关算尽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郑庄公垂手得戴国
韩信假渡河破魏
史弥远另立太子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齐桓公杀鸡给猴看
田穰苴杀庄贾
苏轼拒开“后门”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司马懿设计诛曹爽
朱棣装疯夺皇位
康熙不动声色制服鳌拜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崔杼杀齐庄公
诸葛亮退兵藏杀机
王熙凤计赚尤二姐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李园献妹谋楚国
檀道济唱筹量沙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玄武门之变
阎文应先下手为强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张仪假献美人获重用
王允计除董卓
洪承畴缚于裙带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叔詹空城退敌
东胡王贪利国破身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陈平设计除范增
袁崇焕之死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要离断臂刺庆忌
不择手段的武则天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赤壁之战中的连环计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惊心动魄鸿门宴
夷陵之战退为攻
李泌归隐山林
北魏速战取胜大夏
北魏与大夏统万城之战,发生于中国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当时,中国南方为东晋政权统治,而北方则出现了众多的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建立的独立割据政权。北魏与大夏便是这些众多的割据政权中的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在这些割据政权中,北魏由于能够接受汉族的先进技术与文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因而逐渐强大起来。
北魏在将自己的势力向南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统一北方。
发生于公元427年的北魏与大夏国统万城之战就是北魏为统一北方而发动的。在这次战争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对于孙子“兵贵胜,不贵久”的作战思想有较深刻的理解,而对所要攻打的统万城的作战指挥果断灵活,避免了陷入旷日持久、进退两难的境地,较好地完成了这次攻坚战,推动了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北方已有南燕、后燕、北燕、北凉、北魏、后秦等独立的割据政权。夏主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夏之前,曾经投奔后秦的高平公破多罗没奕于(鲜卑族),谋得后秦骁骑将军的官职,并被没奕于招为女婿。后来,赫连勃勃以在高平打猎为由,阴谋袭杀了岳父,将其领地及手下并为自己的势力,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夏国。赫连勃勃建国后,没有将高平作为自己的根据地,而是以流动袭击的办法蚕食后秦疆上,不断扩大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不久,东晋刘裕灭了后秦,赫连勃勃趁势占领了后秦岭北镇戍郡,夺取了长安,在较强的军事力量支持下,其统治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成为北魏的劲敌,阻碍着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一。
赫连勃勃在其统治得到巩固,疆域逐渐扩大的基础上,决定将国都定在统万城(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内白城子)。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征发岭北胡汉各族人民十万人筑都统万城。他驱使人们用蒸熟的土筑城,筑成后他用铁锥刺土,如果刺进一寸,就杀掉筑城的人。在他的暴力与高压下,统万城筑成后非常坚固,其“城高十仞,基厚三十步,上广十步,宫墙五仞,其坚可以砺(磨)刀斧”。赫连勃勃妄图以此坚城抵御外族侵略,延续其残暴的统治。
北魏政权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于公元386年,那时,后燕是当时黄河流域最强大的国家,北魏则处于后燕势力的包围之中,北魏通过与后燕的多次艰苦作战,削弱了后燕的实力,使自己逐渐强大起来。北魏统治者注意军事与生产双管齐下,稳定其统治范围内的农业经济,吸取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知识,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发展成为一个较强的政权。公元396年,北魏攻占了后燕重镇晋阳、常山、信都、中山,给后燕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不久,后燕灭亡,北魏开始进一步实施其统一北方的计划。公元428年八月,夏主赫连勃勃病死,诸子争位,互相攻战。次年,赫连昌争取到王位继承权,但大夏内部矛盾更为尖锐,北魏便乘此机会发动了灭夏之战。
公元426年九月,北魏主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夏之薄坂(今山西永济西),进袭关中、长安(今陕西西安);自己亲率骑兵两万出平城(魏都,今山西大同市),渡黄河袭击统万城。夏主赫连昌率军迎击,战败退回城内固守。魏军分兵四掠,驱牛十余万,掳夏居民万余而归,作了一次试探性的战略进攻。
这年十二月,魏军南路奚斤率军夺取了长安。次年正月,赫连昌派其弟赫连定领兵两万南下,企图夺回长安,恢复关中。两军相持在长安附近。
魏主拓跋焘乘夏军兵力被牵制在关中的有利时机,决定动用近十万大军再次袭击统万城。五月,拓跋焘率军西进,以三万骑兵为前驱,三万步兵为后继,三万步兵运送攻城器具。北魏军从君子津渡过黄河,至拔邻山(今内蒙古杭锦旗境内)筑城修整。原附属于夏的今内蒙古南部与陕北地区各族游牧民族首领纷纷降于北魏。
这时,北魏主拓跋焘改变步、骑兵齐进的原进军计划,决定率轻骑三万以最快的速度直抵统万城,然后诱敌出战,将敌人消灭。对这一决定,拓跋焘的部下有所不解,他们认为统万城坚固,敌军必定固守城内,三万骑兵先驱到达不足以攻破坚城,最好还是等步兵到达后,带上攻城战具,再行强攻。拓跋焘解释说:“用骑兵攻城,在军事上是下策,是不得已才用的。现在若等步兵、攻具齐备,再去攻城,敌军见我势众,必然据城固守,不敢出战,我军攻城不下,旷日持久,食尽兵疲,外无所掠,反而会形成进退两难之势。因此不如现在以轻骑直抵城下,敌人见我军步兵未到,意必松懈,我再以疲弱示之,诱其出战,必能一举歼敌。再则我军之所以适合采取轻骑决战,以争取速胜,还因为我军离家两千余里,又隔黄河,粮草运输困难。以现有的三万骑兵攻城虽不足,而决战则有余。”拓跋焘说服了部队,遂督军前进。
六月,魏军至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队隐蔽在城北山丘深谷中,以少数兵力至城下挑战。夏军坚守不与北魏军决战。这时,夏军一将领狄子玉前来投降魏军,并泄露夏军的作战意图:夏主赫连昌已派人调赫连定回援,赫连定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魏不可能一下攻克,因此他打算战败奚斤于长安后,再回援统万城,到时内外夹击北魏军,将魏军一举歼灭。因此,夏主赫连昌采取了固守待援的方针。
恰巧,此时魏军中有一犯罪的士兵出逃至夏军内,告诉夏军说:“魏军粮尽,辎重在后,步兵亦未到,宜速击之。”赫连昌听了此话,深信不疑。于是他亲率步骑三万出城迎战。拓跋煮见敌军出迎,喜不自禁。为诱夏军深入并助长其骄气,魏军向西北方向佯作退却。
夏军出城追击北魏军。这时,天气突变,骤然刮起东南大风,飞沙满天,雨随风至,赫连昌之军善于顺风追击,便趁势猛攻魏,形势对魏军很不利。但拓跋焘坚定指挥作战。他除派兵正面迎击敌军外,将骑兵分为左右两队,绕道截断夏军后路,从背后顺风向夏军反突击,将不利变为有利。
激战中,拓跋焘身先士卒,虽身中飞箭,仍带伤奋勇杀敌,在魏军的前后夹击、拼死力战下,夏军被杀一万余人,赫连昌来不及回城,率残部逃往上圭(今甘肃天水市)。北魏军乘胜攻下统万城。赫连定却没能攻下长安,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退逃至上圭。北魏军取得了统万城之战的最后胜利。
不久,北魏军进军上圭,夏国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