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是俄国知名作家冈察洛夫的三大名著之一,从构思到完成共花了作者20年的时间。小说通过描写俄国贵族青年男女的爱情与精神追求,反映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和社会变革。在故事中,贵族青年赖斯基聪明好学,酷爱艺术,却没有坚持的意志。他从彼得堡来到悬崖边上的庄园马林诺夫卡,那里住着他的两个楚楚动人的表妹。赖斯基先是爱上了单纯活泼的玛尔芬卡,可玛尔芬卡爱的是青年维肯季耶夫。于是他移情爱上了大表妹韦拉,韦拉冷艳娇美,追求自由,但她只把他当兄长和挚友,她爱上了满脑子新思想、狂放不羁的流放犯马克。但后来发现自己与马克质检在爱情观和思想上并不相同,马克的所有思想都是空想。在祖母和赖斯基的帮助下,她“悬崖勒马”,选择了林场主图申。赖斯基出国学习雕塑,在艺术殿堂徜徉,身心得到升华,但他时时感到家乡亲人的召唤,决心回国。
柳鸣九,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1953年毕业于湖南省立一中,同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赴中国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工作,1964年转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1年后,多次赴美国、法国进行学术考察。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南欧拉美文学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外文系教授、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笔会中心会员。柳鸣九先生一生潜心研究,甘于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写作,可谓著译等身。2000年,在法国巴黎大学被正式选定为博士论文专题对象。2006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称号“终身荣誉学部委员”。曾著有《法国文学史》(三卷本)、《走进雨果》《法兰西风月谈》《山上山下》等;翻译作品有《雨果文学论文选》《莫泊桑短篇小说》《局外人》《小王子》等。其中有三部作品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一部作品获“中国图书奖”。
译本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悬崖(套装上下册)/世界名著名译文库》:
第一部
彼得堡有许多大街,在其中一条大街那装饰马虎的住宅里,坐着两位绅士。一位三十五岁左右,另一位四十五岁上下。
第一位是鲍里斯‘帕夫洛维奇·赖斯基,第二位是伊万·伊万诺维奇·阿亚诺夫·鲍里斯’帕夫洛维奇的面容生动,表情丰富。乍一看,他比实际年龄年轻:宽阔白皙的前额显得鲜亮饱满,双眸时而闪烁思想、情感和欣喜的光芒,时而陷入沉思,耽于幻想,此刻,他的目光几乎似年轻人那样富有朝气。有时,这双眼睛显得成熟、疲惫、烦闷,将自己主人的年龄暴露无遗。双目间甚至聚起三道淡淡的皱纹,那是时光和阅历无法消泯的标记。乌黑顺溜的头发披落在后脑勺和耳朵上,可鬓角上已有些许银丝显现。脸颊和前额,眼睛和嘴巴旁,依然保持年轻的色泽,可太阳穴和下颏周遭的肤色已呈黄褐色。
总之,根据这副面容,极易将人生阶段猜透,青春与成熟的争斗已然完成,此人已进入其人生的另一半,他所经历的每一个人生体验、情感和病痛,都留下了痕迹。唯独他的那张嘴,在薄薄的双唇难以觉察的变化中和笑容中,还保存着年轻人的、有时几乎是孩童的那份纯真。
赖斯基身穿家常灰大衣,盘腿坐在沙发上。伊万·伊万诺维奇则相反,他穿件黑色燕尾服。白手套和呢帽放在身旁桌子上。他神色自若,或是说,他对周围可能发生的一切,持漠然等待态度。目光机灵,双唇透着聪颖,黄褐色的脸庞,一头修剪漂亮的花白头发和一脸斑白的络腮胡子,举止温和,言谈持重,装束得体——这便是他的外表肖像。从他脸上,可以读到不露声色的自信和对他人察言观色的了然。凡观察过他的人都会说:“此人活得潇洒,懂得生活,了解人。”倘若不把他归于气质不凡、特殊的人群,至少也会将他列入生性质朴的那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