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生前计划写作的《伊斯兰与世界政治》三部曲当中的第一部(三部曲由于作者去世最终未完成)。作者以伊斯兰的兴起、发展、衰落、转变为叙事线索,借助各个不同时代国际政治体系、权力斗争格局、东西方交流冲突形势的演变,透彻说明伊斯兰的兴衰与世界政治的紧密关系,以及伊斯兰与世界政治的深刻互动影响。作者娓娓道来,向读者表明了伊斯兰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的背景,从而为人们了解今日世界伊斯兰问题的由来,打开了一扇宽阔的窗口。并为人们预测伊斯兰世界的前景,提供了若干宝贵的线索。
本书采用灵活的叙事手法,以讲国际大势的轻松笔调,为人们叙述了伊斯兰世界的兴起、发展、衰落、转变的故事。令读者有如亲临其境,时而兴奋,时而惋惜,更多的是给人们提供了深沉的思索空间,思考伊斯兰问题与今日世界的关系,这是一本能引人深思、不可多得的国际关系史著作。
张锡模(1966年3月-2007年10月),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毕业,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政治学博士,专攻国际关系。曾任中山大学中山学术研究所副教授、台湾战略模拟学会常任理事,研究领域为地缘政治学、能源政治学、俄罗斯政治、中亚区域研究等。
导读:张国城(台北医学大学助理教授)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伊斯兰的勃兴
.帝国与诸神之争
.部落共同体的危机
.伊斯兰共同体
.伊斯兰理论的要害
第三章 伊斯兰世界体系
. 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帝国
.伊斯兰世界秩序
.理念的统一与现实的分裂
第四章 西欧国家体系的冲击
.意大利国家体系
.西欧国家体系的成立
Ⅲ伊斯兰帝国的衰退
.伊斯兰复兴运动
第五章 原理的转换
.印度:帝国的心脏
.民族国家的新模型
.民族的论理
.原理的转换
第六章 伊斯兰与世界政治
.高加索俘囚
.部落共同体的危機
.缓冲国的扶植
.民族国家的变形
第七章 结论:权利与正义
本书的主题是一场长达数百年的争执,即围绕者人类对世界政治的看法与要求之中,伊斯兰与主权国家体系这两种论理之间的冲突。
这场冲突的关键词是“圣战”( Jihad)与“文明”。圣战是伊斯兰的特有论理,而文明则是十八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欧国家体系所整备而成的特殊论述。厘清这些关键词的发展历程与政治意义,将有助于透视伊斯兰与主权国家体系这两种论理之冲突的核心内涵。
圣战一词的本意是神圣的战斗( holy struggle) 。先知穆罕默德于公元六一○在麦加所创立的伊斯兰,以及于六二二年在麦地那所建立的伊斯兰共同体,并不以民族来作为众民政治属性的首要定义,而是根据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宗教信仰线来区划治下人民,因而用当代的概念来说,可以理解为属教主义——生而为人、血缘,地缘等考虑,并非重点,重点在于是否信仰伊斯兰,是不是皈依与遵奉伊斯兰的穆斯林。在论理上与其后的体制上,所有的穆斯林一律平等,且需接受伊斯兰法( Shari’a)的规范。在东亚古代文化将世界分为华(文化)与夷(野蛮)两种畛域的世界观相当,伊斯兰法将世界分为伊斯兰之家(Dar al-Islam),伊斯兰世界与战争之家( Dar al-Harb),非伊斯兰世界。理论上,这种区划仅具暂时意义,随着先知圣训的不断传播,所有的战争之家,最终都会变成伊斯兰之家,即世上所有人终将改信伊斯兰,而穆斯林也有责任促使非穆斯林皈依真主。
在起源上,圣战的精神在六二四年的巴德尔战役中被导入。在该场战役中,穆罕默德和他那近三百名的跟随者对抗兵力约为穆斯林三倍的古莱BattleofBadr须部族,并且奇迹似地战胜。于是,巴德尔精神便成为伊斯兰日后重要的精神遗产:信仰者以少胜多;殉教是穆斯林的义务,胜利是阿拉的责任 。胜者更相信此一精神,而败者则认为挫败只是短暂的现象。穆罕
默德于六三二年逝世后,伊斯兰共同体从阿拉伯半岛快速向外扩张,迅速建立起横跨北非与西亚的大帝国。在此一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圣战﹂的意义被扩大为促使非伊斯兰世界整合到伊斯兰世界的努力。这种信仰的传播,固然在必要时使用武力,但多数场合是采取和平手段。事实上,整部伊斯兰的历史,大都对异教徒采宽容态度,向少出现西欧中世基督徒世界那样的宗教迫害与宗教战争。“左手古兰经,右手弯刀”,是十字军东征时的故意丑化,不是事实。进入十世纪,伊斯兰帝国的扩张停止,圣战跟着几乎完全消失。十一世纪末以降的七次十字军东征(一九六年到一二九一年),促使穆斯林武装起来防卫伊斯兰共同体,此即为防御型的圣战观念。此后,穆斯林世界对圣战的理解,主要即从此一防御观出发,其基本思维是:如果一个穆斯林依据伊斯兰法生活的权利遭到否决,那么他就是生活在战争之家,而圣战即变成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