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有世界声誉的经典作家,但相关学术史研究还很不够,《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第1次对英美中狄更斯学术进行系统研究,不仅为中国的狄更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也为国外的狄更斯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参照系。
《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主要研究中国一百余年的狄更斯学术史,包括五章正文、附录和后记。
从创作的角度看,狄更斯是一个幸运儿。他不像有的作家,一生默默无闻,直到死后才声名卓著;不像有的作家,虽然生前就得到社会的公认,但在成名前,不知经历了多少痛苦、绝望和挣扎;也不像有的作家,出了一部或几部轰动一时的作品之后,创作便一蟹不如一蟹,声名日衰地了其余生。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便轰动了英国文坛,杰作一部连着一部。直到逝世,案头上还摆着一部正在赶写的小说。
1870年去世之后,狄更斯的家人准备把他葬在罗彻斯特,但举国上下都要求将他的遗体葬在英国专葬伟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在那里,他与乔叟、莎士比亚、斯宾塞、德莱顿、弥尔顿等伟人为伴。
狄更斯生前,围绕他的创作,批评界有过一些争议。逝世之后,其声名也经过了几次沉浮。然而,“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他成功地经受了时间的检验——这对作家们来说是最为严峻的。1902年,英国的狄更斯爱好者成立了狄更斯协会(Dickens Fellowship)。1905年,协会创办了专门研究狄更斯的杂志——《狄更斯研究者》(The Dickensian,),后又将狄更斯在伦敦道提街(Doughty Street)上住过的房子,辟为狄更斯博物馆。在英国作家中,能够享受如此殊荣的,并不很多。1985年,欧洲《泰晤士报》《时代》《新闻报》等五家报刊通过公民投票,评选出欧洲十大作家,狄更斯就名列其中。1980年6月,英国皇家莎士比亚戏剧公司上演根据狄更斯小说《尼古拉斯·尼克尔贝》改编的同名话剧,获得空前成功。老作家宗璞曾回忆,一位英国友人曾向她抱怨中国人仍用狄更斯的眼光观察英国,说现在的英国已不是狄更斯笔下的英国了,英国文学应该有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来代替狄更斯。但他想了半天,还是没有想出来。这说明了狄更斯在英国文学中无可替代的地位。
赵炎秋,男,1953年生,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湖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文艺学学科负责人,文艺学专业、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湖南“121”人才工程第1梯队成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
第一章 晚清与民国时期狄更斯学术史
第一节 中国狄更斯研究的滥觞:林纾的狄更斯研究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狄更斯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的狄更斯学术史
第一节 这一时期的阶段划分问题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的狄更斯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的狄更斯研究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的狄更斯研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期狄更斯学术史(上)
第一节 译介
第二节 论文
第三节 专著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期狄更斯学术史(下)
第一节 译介
第二节 论文
第三节 专著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狄更斯学术史反思与研究
第一节 感受与物化:狄更斯创作方法再探
第二节 狄更斯小说中的监狱意象
第三节 写出人性的深度:狄更斯创作的魅力之源
第四节 过去与未来:狄更斯小说中的跨时代因素
第五节 狄更斯人道主义的道德内涵
重要文献目录
后记
《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狄更斯研究进一步繁荣。
在狄更斯作品的翻译方面,除以前各种译本不断再版之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新的译本。1940年,上海合众书店出版了海上室主用文言文翻译的《双城故事》(现通译《双城记》)。1942年,上海新时代社出版丘斌存翻译的欧美作家短篇小说集《汤琰穆飞游记》。其中收入了狄更斯的短篇小说《娜如底死》《曷利底死》。1943-1945年,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陆续出版了许天虹翻译的《大卫·高柏菲尔自述》(4册),1947年,该译本又以3卷本的形式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1944年,重庆自强出版社出版了邹绿芷翻译的狄更斯的短篇小说集《黄昏的故事》(收入《黑面幕》《酒徒之死》《街灯夫》《黄昏的故事》《敏斯先生及其从兄》和《和雷细奥斯帕金斯》等6部短篇小说)。1945-1946年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许天虹翻译的《双城记》(3册)。1945年,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方敬翻译的《圣诞欢歌》。1945年,重庆国际文化服务社出版了陈原译的《人生的战斗》。1945年,上饶战地图书出版社出版了许天虹翻译的《匹克维克遗稿》(第1册)(即《匹克威克外传》前4章)。1945年6月,重庆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许天虹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1947年5月,上海通惠印书馆出版了邹绿芷翻译的《一个家族的故事》(同年11月,该馆将书更名为《炉边蟋蟀》重印出版)。1947-1948年,上海骆驼书店出版了蒋天佐翻译的《匹克威克外传》(1948年,上下册)、罗稷南翻译的《双城记》(1947年)、董秋斯翻译的《大卫·科波菲尔》(1947年,上下册)和蒋天佐翻译的《奥列佛尔》(1948年,现一般译为《奥列佛·退斯特》)。总括起来,这一时期共翻译出版了狄更斯7种新的长篇小说全译本、1个新的节译本和11部中短篇小说。到1949年,狄更斯的15部长篇小说已有9部被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这为我国读者的阅读和研究者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在国外研究的译介方面,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是1943年由桂林文化出版社出版的许天虹翻译的《迭更司评传》。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狄更斯的生平与创作的专著。书的作者是法国著名传记作家莫洛亚。莫洛亚虽是法国人,但对狄更斯却有着非常深入的“同情了解”。在他的笔下,狄更斯的生活、个性、思想、喜好,以及创作风格、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点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传记很有文学色彩,可读性很强。朱虹认为:“约略考察一下百年来的狄更斯评论就不难发现,莫洛亚的立论也许属于‘老派’,但相隔半世纪,也不无新鲜之处。比起某些令人沮丧的新发明,使人倍感亲切。莫洛亚笔下出现的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狄更斯,有普通人的弱点,但又有过人的精力与非凡的艺术造诣,总之,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天才艺术家。这样的一个狄更斯读者能理解,愿意亲近并想通过作品进一步去了解他。”这段评述写于30年前,现在看来,仍有意义。
除莫洛亚的《狄更斯评传》外,1942年,《金沙》第1卷第4期,发表了怀谷译述,弗斯特(现通译福斯特)著的《狄更斯的生活与著作》。福斯特是狄更斯生前好友和死后的遗嘱执行人,他写的《狄更斯传》至今仍是狄更斯研究最权威的资料之一。这篇文章根据福斯特的记载,对狄更斯的生平与作品做了一个简短的概述。1947年,《读书与出版》复2第4期发表了珂洛连科的《初读迭更斯的(唐贝父子)》(何家槐译)。在文章中,珂洛连科以文学的笔调,追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阅读《董贝父子》的一次奇妙的经历。书是作者的哥哥借回来的,他利用哥哥不看的间歇翻了一会儿,一开始书并没有吸引他。“但有一天当我哥哥正在阅读的时候,我看见他笑得竟像发了疯似的。接着,他又一再地仰在椅子上,把书放在腿子上抖着,大声地哄笑着。”童年的珂洛连科为好奇心所吸引,又重新拿起了小说。他读到小保罗之死,立刻“像着了魔似的呆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