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年来,中国社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一整体性的社会变迁也被称为社会转型。社会变迁或者转型对传统乡村生活与农民心理的冲击是革命性的。在广大中国农村,整体性社会变迁在带来乡村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嬗变与调整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治理格局和乡村结构以及社会关系。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浙江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给农民思想的现代化变迁和转型,供应了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发过来,这一现代思想的转型,又对农村的和谐发展发生作用,内外因的结合,形成了有序发展的独特道路。
《当代农民思想变迁与农村和谐有序发展研究(浙江篇)》研究浙江省农民的思想变化情况并与本课题所设计的新疆和江西省进行比较。
本书适用于相关研究人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以及社会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这一整体性的社会变迁也被称为社会转型。社会变迁或者转型对传统乡村生活与农民心理的冲击是革命性的。在中国广大农村,整体性社会变迁在带来乡村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嬗变与调整的同时,也深刻影响到农民的思想观念,进而改变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态、治理格局和乡村结构以及社会关系。
在革命时期,中国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同样,作为一个农民占主体的国度,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问题仍是农民问题,以及与农民问题密不可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没有农民和乡村的现代化转型,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完整、不成功的。“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业的繁荣和农村的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互助组、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农业集体化道路。在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阶段,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之后,高度集中的经济合作方式在农村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不能满足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因此,对广大农民而言,这-一体制也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农民开始在思想上背弃了农村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推广,农民开始对农村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的使用有了支配权,这极大地激发了农村社会的活力。随之而来的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根本上改变了农民的经济和社会生态。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在农村推行了一系列惠及“三农”的政策,如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农业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为主旨的新农村建设,等等。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以及政府改善农村民生的举措都在农民头脑中产生着影响,从而引发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这些头脑中的东西,对于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的有序发展有直接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农村发展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首先要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二、生活宽裕。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农民的财富增加,过上相对宽裕的生活;三、乡风文明。精神文明也要有新进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邻里之间在生产上要相互帮助,生活上要相互关心;四、村容整洁。通过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这是建设新农村的外在表现;五、管理民主。管理民主就是落实和完善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机制,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政策,有一个基本点和共同点,就是改革。这个政策没有变,变化的是改革过程中农村政策的取向。胡锦涛同志强调:“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既要靠政策、靠改革、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又要靠科学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缺乏自然资源、没有工业基础、没有政策支持、没有外资推动的情况下,依靠浙江人民自身和各级政府的努力,经过30年发展一跃而成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大省、市场大省、资本大省,通过内源性力量推动的市场化变革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由于城市和工业的带动,浙江农村的发展呈现出一个整体均衡的态势,且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几年的县域经济排名中,浙江一直遥遥领先。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浙江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给农民思想的现代化变迁和转型,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和温度。反过来,这一现代思想的转型,又对农村的和谐发展发生作用,内外因的结合,形成了有序发展的独特道路。
朱俊瑞,男,山东昌邑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精品课程负责人,浙江省151人才。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浙江省教学名师,浙江省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3部,译著1部;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等多项。
王光银,男,浙江桐庐人,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主要从事党史研究。
张孝廷,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行政管理系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基层治理的研究。
序
前言
一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样本选择及调研进程
二 土地政策变迁与农民思想认识的适应性分析
(一)土地政策变动与浙江农民思想认识的回顾
(二)新土地政策下的浙江农民思想变迁及回应
(三)完善土地政策,推动农民赋权体系建构
(四)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三 浙江农民利益诉求嬗变与农村多元主体治理
(一)农民利益诉求的两次转向
(二)农民利益诉求的多元化嬗变
(三)基于利益诉求的嬗变构建农村多元治理路径
四 浙江农民政治民主意识变迁与乡村管理创新
(一)农民政治自觉意识日益增强
(二)浙江农民民主参与意识变迁
(三)农民政治意识变迁下的浙江乡村管理创新
五 农民法制意识与维权观念变迁
(一)农民法制意识强化:从权利的不自觉到自觉
(二)农民多元化利益维护意识的增强
(三)农民维权态度变化:从被动到主动
(四)维权方式的理性化:从非正式维权到制度化维权
(五)维权活动的有效性:从低认同度到高满意度
六 农民生活观念变迁与乡村社会精神共同体的构建
(一)物质生活方式的品质化追求
(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三)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意识的提高
(四)农民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五)乡风文明的理念引导:从生活共同体到精神共同体
七 从自治到善治:观念变迁下的农村和谐有序发展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思想观念的变迁
(二)农村和谐有序发展道路的治理实践
(三)推进农村“善治”的策略性建议
(四)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