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12章。紧密围绕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控制策略,系统介绍了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学科内容、研究范畴,从医院管理、医院环境、微生物学、抗微生物药物、消毒学、诊断和治疗,以及常见部位、重点部门、高危人群医院感染特点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
本书作为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供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使用,也可作为医院感染相关职业人群的参考书籍。
医院感染是感染规律发生在卫生服务提供处的特殊现象。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交互作用,影响着感染在人群的发生、新现与再现。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医院感染学》的教材编写须保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
医院感染学在我国仍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国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始于1986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医院感染在我国发展较快。有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相继出台。2006年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对医疗机构提出明确的医院感染要求。2015年4月13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的《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质控指标(2015年版)的通知》,明确了医院感染作为一个职业,为中国5万多医院感控相关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教材紧密围绕医院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从管理、环境、微生物、药物、诊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本教材力争体现本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完整性,在编写时充分应用本国资料,也注重借鉴外国先进经验,编写风格充分体现了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
本教材的编写得到了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力支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将本教材列入“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材”系列。感谢郁庆福教授对本书的成稿给予指导。感谢研究生卜一畅、郑东鸣、罗业飞、热依汗古丽·买买提、王海丽、陈姣、陈小润、郝晶晶、吴俊珍参与书稿编写材料的收集工作。
限于水平,难免存在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前言
第一章 医院感染绪论
第一节 医院感染概述
第二节 医院感染史
第三节 医院感染研究展望
第二章 医院与医院管理
第一节 医院定义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医院的功能与分类
第三节 医院的性质与卫生服务特点
第四节 医院感染管理
第三章 医院环境与健康
第一节 医院自然环境
第二节 医院环境中常见的有害因素
第三节 医院环境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第四章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第一节 健康相关事件测量指标
第二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的误差
第四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
第五节 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展望
第五章 医院感染的病原学
第一节 微生态学与医院感染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病原体
第三节 特殊病原体与医院获得性感染
第六章 抗微生物药物与耐药
第一节 微生物与耐药
第二节 抗微生物药
第三节 微生物耐药的控制措施
第七章 医院消毒灭菌
第一节 消毒灭菌相关概念
第二节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第三节 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第四节 医院常用消毒灭菌方法
第五节 医院医疗器械消毒灭菌
第六节 医院手和皮肤黏膜消毒
第七节 医院内环境消毒
第八章 医院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第三节 特殊医院感染的诊治
第九章 常见部位医院感染
第一节 呼吸系统医院感染
第二节 泌尿系统医院感染
第三节 消化系统医院感染
第四节 外科手术部位医院感染
第五节 血液系统医院内感染
第六节 皮肤与软组织医院获得性感染
第十章 常见医院感染(重点部门)
第一节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
第二节 烧伤科医院感染
第三节 口腔门诊医院感染
第四节 内镜室医院感染
第五节 血液净化室医院感染
第六节 医院检验科及实验室医院感染
第十一章 高危人群医院感染
第一节 老年病人医院感染
第二节 新生儿与婴幼儿医院感染
第三节 免疫缺陷人群医院感染
第四节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第十二章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
第一节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原则及其策略制定
第二节 医院建筑布局
第三节 医院感染监测
第四节 医院感染的隔离预防
第五节 医院感染健康教育
《医院感染学/预防医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教材》:
(一)根据驻留时问划分的微生物群
1.常居茵群(resident microorganism)由相当固定的微生物种类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宿主的特定部位或只见于特定年龄的宿主,菌群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在短时间内从不超出其承受能力的改变中自行复原。
2.暂居菌群(transient microorganism)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微生物种类组成,居留在皮肤或黏膜上几小时或更久,它们来自周围环境,一般不引起疾病,但也不能长期定居。只要常居菌群保持正常,暂居菌群一般并不重要;但若常居菌群失常,则暂居菌群的潜在致病性很可能被放大,其中具有潜在致病性的微生物种类迅速增殖可引起疾病。
(二)按致病性与否划分的微生物群
1.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可以侵犯人体并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或称病原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及其他类型的微生物也常能引起人类感染。环境或食品中常见的致病性微生物有沙门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志贺菌、黄曲霉、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这些病原微生物的共同特点是可以侵犯人体并引起感染,感染后的病人即为病原微生物的宿主。
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机体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的过程称为感染。但是,人体或动物体并不像人工培养细菌的培养基,可以任由细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长直至营养成分耗尽,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在发生感染的同时,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系列免疫应答与之对抗,称为免疫。感染和免疫是一对矛盾,其结局如何则根据病原体和宿主双方力量的强弱而定:如果宿主足够强壮,可以不被感染,或即使形成了感染,病原体也会因宿主免疫而逐渐消亡,于是病人康复;反之,如果宿主虚弱而病原体致病性强烈,则感染会扩散直至病人死亡。除了宿主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效的抗菌药物的应用也是宿主战胜病原微生物的重要措施。
2.条件性致病微生物(conditional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是指这样的一类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寄生于机体的这类微生物并不引起宿主感染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特定条件下,因定居部位的改变或失调而引起机体的感染和发病。特定的致病条件有两层含义:①条件性致病微生物是寄生在机体特定部位的正常微生物,如大肠埃希菌是寄生在肠道中的正常菌群,通常情况下并不引起机体感染发病,但当它定植于呼吸道或生殖道时,则往往引起感染;②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对健康宿主来说是正常微生物,只有当宿主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这些微生物才有可能引起感染。抵抗力的下降除了年龄、体质等个体因素外,创伤、疾病生理、医院治疗活动如手术、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也是重要的因素,故而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医院感染。
条件性致病微生物主要是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猪副嗜血杆菌等。大肠埃希菌是寄生于大肠中的正常菌群,当抵抗力下降时,大肠埃希菌可以在肠道中大量增殖,引起肠道细菌失调,从而导致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大肠埃希菌还可转移到呼吸道、心包、肝脏、腹膜等处,导致感染。其他动物宿主也存在条件性致病微生物,如猪副嗜血杆菌为全球广布性环境微生物,在健康的猪群中也有较高检出率,甚至一度被认为是由应激所引起的不当反应。当猪群感染繁殖呼吸综合征、流感或地方性肺炎时,该病易发;环境不良,断水也是该病重要诱因。初次感染能引起猪群严重的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也称格拉泽病(Glasser's disea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