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财政竞争是财政分权的产物,包括税收竞争、转移支付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税收竞争是财政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不尽完善的分税制缝隙中,地方政府在有限的权限内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在降低税率的同时通过扩大税基提高本地区税收收入;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确定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主体地位,支配的自主性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目标,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的提高必将加大转移支付竞争的风险;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为财政收入竞争创建更加有利的环境,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于是财政支出竞争伴随相生。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话题。财政竞争是财政分权的产物,包括税收竞争、转移支付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税收竞争是财政竞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不尽完善的分税制缝隙中,地方政府在有限的权限内出台税收优惠政策,以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在降低税率的同时通过扩大税基提高本地区税收收入;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预算法》确定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主体地位,支配的自主性使其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目标,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的提高必将加大转移支付竞争的风险;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为财政收入竞争创建更加有利的环境,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于是财政支出竞争伴随相生。财政竞争具有两面性,对其的利弊分析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本书将从我国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现状出发,分析各种财政竞争手段的竞争程度和规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财政竞争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从政府职能定位、相关制度的完善和竞争方向的引导等几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相互邻近的地区由于具有相似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得到中央政府的政策青睐也趋同,导致财政竞争更容易在相邻近的地方政府间发生。基于这样的思路,本书采用空间计量学的方法.以相邻关系建立矩阵,分析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集聚性和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竞争的程度及其发展规律。在分析竞争存在的问题时同样利用空间计量学方法建立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做实证分析,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方法以及文章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等。由于财政收入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是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的,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标,因此对财政竞争的研究单纯地分析收入竞争或者支出竞争有失偏颇,应当将两方面的竞争结合起来加以考虑。第二章文献综述。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财政竞争的研究历史与走向。国外的研究尽管起步很早,却经历了相当长的空白时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研究税收竞争,随后进入财政支出竞争的研究;尽管国内对财政竞争的研究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却积累了丰富成果,近两年更是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第三章财政竞争的基本理论。阐述了财政竞争的理论起源,即财政,分权理论、政府行为理论及政府竞争理论,并在本章明确了本书所研究的财政竞争的三种具体形式:税收竞争、转移支付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前两者统称为财政收入竞争。第四章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现状及竞争程度的实证分析。采用空间计量学方法分析了我国税收竞争、转移支付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的现状,研究发现除转移支付竞争的范围受政策影响外,其他竞争的范围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税收竞争依然是主要竞争手段,但转移支付竞争在近年呈急剧上升态势,而财政支出竞争在我国的竞争程度相对较弱。第五章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利弊分析,提出财政竞争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同时,减少了整体财政收入,挤占了科技和民生支出,加大了贫富差距,并具有“捕蝇纸”效应。第六章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由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缺陷,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界限,而地方利益和政绩考核的驱动是财政竞争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第七章国外典型国家财政竞争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借鉴。选取了英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介绍了各自的财政竞争历程和经验。高度集中的政权弱化了英国的财政竞争,日本则是强调政府对地方企业的扶植,变管理为服务,而美国则是将财政竞争引向财政合作。并总结出合理的职权范围、制度的标准化、竞争的导向、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地方政府间合作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龚辉,(1974.3.9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讲师,财政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会计学、税收学。在《会计之友》、《财会月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讲《财务会计》、《中国税制》、《税收管理与纳税检查》等多门课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和基本结构
第三节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对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对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研究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政竞争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财政竞争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财政竞争的形式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现状及竞争程度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财政竞争分析的方法和数据指标的选取
第三节 我国财政竞争程度的实证结果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财政竞争造成整体财政收入的下滑
第二节 财政竞争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第三节 财政支出竞争挤占科技和民生支出
第四节 财政竞争的“捕蝇纸”效应为腐败提供制度空间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主要问题的
成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错位
第二节 纵向事权划分界限不清晰
第三节 事权与财权的不匹配加大地方财政压力
第四节 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
第五节 地方利益的驱动
第六节 政绩考核制度的缺陷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外典型国家财政竞争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财政竞争的主要做法
第二节 国外典型国家财政竞争的经验借鉴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规范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对策
第一节 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
第二节 界定与财权相匹配的政府事权
第三节 解决地方财政困难
第四节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第五节 将竞争方向引向软环境竞争
第六节 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机制
第七节 由竞争走向合作
第八节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现阶段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问题研究》:
第二节国内对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研究
国内对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研究的起步较晚,直到21世纪初,我国学者才开始了对财政竞争的研究,研究成果大多为对某种竞争形式的研究或研究财政竞争的某一方面,即对“点”的研究,缺乏对财政竞争的系统研究。集中体现在税收竞争、财政支出竞争、财政竞争的存在性检验及小范围财政竞争的局部效应和政策影响,特别是对税收竞争的研究在近两年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一、税收竞争的研究在财政竞争的三种形式中,国内对税收竞争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部分国内学者对税收竞争的存在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的结果甚至产生了争议。由于当时尚未取消预算外收入和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付文林(2005)认为我国在21世纪初期存在着纵向财政竞争,其表现为地方政府“藏税于民”,努力将财政收入向预算外收入转移。横向财政竞争的表现为不同类型企业税收负担不同,“三资”企业税收负担最轻,其次是股份有限公司,税收负担最重的是国有企业。王守坤、任保平(2008)通过对1978-2006年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省级地方政府存在以税收收入为目标的税收竞争,不存在以绩效评价为目标的标尺竞争。两年之后,学术界出现了相反的声音,张晏、夏纪军和张文瑾(2010)认为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公共支出行为的模仿激励主要源自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双方之所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差异:前者针对标尺竞争提出假设,如果地方政府间财政策略性反应是来自于标尺竞争,则在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各省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重大政治经济会议召开的年份,标尺竞争效应会加强。为了检验这一假设,采用了相应的交互项来识别财政策略反应强度的变化;后者是利用中国1987~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发现地理相邻或GDP相近的省份之间在地方政府生产性支出方面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在对1994年前后两个时间段的比较发现,地理位置相邻导致的溢出效应有降低的现象,而GDP相近导致的溢出效应无显著变化,因而得出了中国地方政府之间公共支出行为的模仿激励主要源自自上而下的标尺竞争这一结论。沈坤荣、付文林(2006)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与博弈行为进行检验,发现税收竞争反应函数斜率为负,这说明地方政府在税收竞争中采取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地方政府目前对公共产品的偏好较低。而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省际间税收竞争增长绩效发现,公共服务水平对地方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地方政府的征税努力与财政充裕状况直接相关。
国内学术界对税收竞争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陈工、唐飞鹏(2010)研究了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具有地域性:在我国东部地区,税收竞争对企业投资具有负面影响,同时财政支出竞争则对企业投资具有正面影响;在中部地区,这两种财政竞争手段的影响恰恰相反;而在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对企业投资则无影响。乜就是说效率高的地方政府会主要采取财政支出竞争,效率低的地方政府会采取低水平的税收竞争。周克清(2010)认为,由于税收竞争的倾斜政策,对高科技产业实行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财政经费,使各地的科技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潘明星(2010)通过研究发现,在东部地区政府间税收竞争程度的减弱会带动经济的增长,也会增加本地的税收收入。同时税收竞争的加剧和税负的降低能够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减弱税收竞争程度、拉动税负升高,对西部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带动作用。邓子基、杨志宏(2012)以浙江、湖北、安徽和吉林四省为例,研究了“省管县”体制下,县级政府财政竞争的特点,即仍是以税收优惠为主要竞争手段,采取差异化策略,这将加剧地方保护主义和恶性竞争,因此要将县级财政竞争纳入制度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