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店管理/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系列教材》共分为三个部分十三章。第一部分为饭店管理概述,论述了饭店及饭店行业的内涵、特征及基本发展情况,饭店管理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饭店集团及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第二部分为饭店职能管理,在系统介绍传统饭店职能部门管理的基础上加入了国际品牌饭店常见的收益管理知识。第三部分为饭店业务部门的管理,较为详细地描述了饭店业务部门各岗位的管理要点。
全书在各章前设有学习目标、主要内容及导入案例,各章末尾安排了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题,并将饭店常见词汇短语按照国际饭店常用标准进行了英语翻译。
《饭店管理/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系列教材》结合国内外饭店发展具体实际,参考众多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编写的,以期对饭店管理专业高职高专学生认知饭店、培养管理意识提供帮助,同时也希望能为饭店管理从业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6)公私分明。管理人员在组织中的职务活动应当与私人事务相区别。二者之间应有明确的界限。管理人员并不是其管辖企业的所有者,不享有组织财产的所有权,因此不能滥用职权。
(7)遵守纪律。组织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8)理性处理组织关系。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应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处理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也应如此。
3。韦伯的历史贡献
韦伯的理论反映了当时德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要求。在对大型组织的管理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稳定、严密、高效、合理的管理组织体系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所造就的组织形式能够适用于大型组织,例如教会、国家机构、军队、政党、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等。
二、行为科学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提示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规律性,以科学代替经验进行管理。但是科学管理知识重任务、重物质、重过程,它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在企业中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随着人们意识的进步,人也越来越注重自身的价值。科学管理的方法会造成人与物的对立,进而引起人与人的对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研究人本身,于是产生了行为科学(BehavioralScience)。
行为科学作用于管理学,主要研究人的本性、需要、行为动机,特别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从人的心理动机、欲望思想、需求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出发,通过改善生产环境、组织机构、管理方式,以激励企业员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利用人力资源达到企业最优化的效果。
(一)人群关系论
行为科学的发展是从人群关系论(HumanRelationApproach)开始的,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梅奥(EltonMayao,1880—1949)。梅奥曾参加1927~1932年在芝加哥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实验工作,即引起管理学界重视的“霍桑实验”。根据实验以及实验中对工人的访问交谈的结果,梅奥等人进行总结得出主要结论:“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这一点与科学管理的观点不同,他们观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不只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纪人”。作为生产集体中的成员,经济利益并非刺激积极性的原动力,还有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满足员工的社会要求,提高员工的士气。士气的高低决定于员工社会的、心理的欲望满足程度,满足程度高则士气高,满足程度低则士气低。士气又取决于家庭、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企业内的人际关系。这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3)企业内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的正式组织是为了实现企业总目标而担当明确职能的机构。而非正式组织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共同感性和行为准则的群体机构,它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非正式组织以感情为主要标准,要求成员遵守人群关系中形成的非正式、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