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十岁的加布里耶和家人住在布隆迪一个舒适的移民街区。他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卢旺达人,还有妹妹安娜。加布里耶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了大部分时光,愉快地四处游荡。然而,平静的日常生活随着这个非洲的小小国被卷入历史的漩涡而支离破碎。加布里耶忧虑地看着他的父母分居,内战一触即发,然后是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暴力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占领并渗透街区,驱逐一切……
我写这部小说是为了重现一个被遗忘的世界,讲述我们愉快的时光,像大家闺秀一样谨慎的时光:街上柠檬草的香气、晚上沿着九重葛花丛的散步、下午在破洞的蚊帐里的午觉、无关紧要的闲谈、在啤酒馆里的小坐、暴雨天出现的白蚁……我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向世界呼喊我们存在过,过着简单的生活,有自己的规矩和烦恼,我们只想留住自己的幸福,却流散到世界各地,变成一群流亡者、难民、移民、迁移者。
加埃尔·法伊在这部小说中以不多见的浪漫色彩,写出了一个被历史裹挟的孩子的痛苦和疑问,这使他更快地成长起来。小说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内涵十分丰富,交织着阴暗和光明、痛苦和幽默,刻画了努力在悲剧中存活下来的人物。
译者前言
我没有一天不想起那个国度。转瞬即逝的声音、弥漫的气味、下午的阳光、一个动作,偶尔一种静谧的氛围,都足以唤醒我的童年记忆。
《小小国》是法国青年作家加埃尔·法伊于2016年8月出版的处女作,作家以亲身经历为蓝本,描写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人公加布里耶和家人、朋友在非洲东部大湖区的布隆迪经历的童年往事。书名小小国(Petit
Pays),其中的petit一词,一方面指故事的发生地布隆迪和卢旺达两国都是小小的国家,另一方面则饱含情感色彩,意指本书也是一部由孩子的视角写成的回忆体小说。
十岁的小男孩加布里耶,和爸爸米歇尔、妈妈伊冯娜、妹妹阿娜一家人生活在布隆迪的首都布琼布拉。他们住的地方叫死胡同。加布里耶的爸爸是法国人,出生在东南部汝拉山区的一个小村庄。成年后前往非洲,之后留在布隆迪搞建筑工程。妈妈原是卢旺达的图西族人,为躲避战乱,和部分家人逃离祖国,暂居布隆迪。死胡同里还住着和加布里耶同龄的另外四个小男孩,吉诺、阿尔芒,还有双胞胎兄弟。这群小伙伴在课余组成一支小团队,时常在死胡同周围一同闲逛、冒险。作者饱含温情,用活泼流畅的语言,回忆与家人朋友共度的美好童年时光。无论是和小伙伴们制作长杆偷取邻居家的芒果,再把它们卖给原来的主人换钱,还是一家人邀请邻居,用打猎得来的鳄鱼烤肉,为加布里耶举行盛大的生日庆祝会,童年里种种平凡却不平淡的趣事,经由作者绘声绘色地娓娓道来,令人掩卷之余,不由莞尔。此外,加布里耶与法国小姑娘萝拉充满童趣的通信,基伍湖与坦噶尼喀湖秀美壮丽的自然风光,基巴拉广袤森林中烧陶山民的淳朴生活,布隆迪当地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在作者看似信马由缰的笔下,都别具一番风味。
然而,加布里耶幸福的童年生活同时也是脆弱、短暂的。一方面,冲突的隐患始终深埋在这个跨越国籍和种族结合的家庭里。尽管爸爸和妈妈当初也曾彼此吸引、相爱,但他们始终缺乏共同的生活理想,两人的结合在粗粝而凶猛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妈妈伊冯娜曾背井离乡,经历过战争的创伤,希望能够带着孩子前往欧洲过平静的生活,而爸爸米歇尔却不肯舍弃在非洲的事业和优渥的生活,坚持要一家人留在布隆迪。加布里耶眼睁睁地看着爸爸妈妈两个人越来越疏远,看着幸福浑身涂满鲁蒙盖工厂流淌出的棕榈油,滑溜溜地从自己手中溜走了。他很想做点什么,但又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加布里耶父母间的矛盾,随着时局越来越紧张而不断升级,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动荡不安的时代心理在普通人身上的具象投影。正如作者在小说中写到的那样,在平静的表象下,在微笑和乐观主义的高谈阔论背后,晦暗且隐秘的力量正不断地发酵,策动暴力活动和毁灭计划。它们一如恶劣的狂风,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周期性地再次出现:一九六五年、一九七二年、一九八八年。一个阴森的幽灵按照固定的间歇,不请自来,好让人们记起和平不过是两次战争间短暂的中场休息。
这里也许需要补充交代一点历史背景。加布里耶一家人生活的布隆迪虽然只是非洲中部一个小小的国家,国土面积还不及两个北京大,但由于复杂的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布隆迪自1962年独立以来,政局经历多次剧烈的变动。政变周期性地发生,暗杀活动甚嚣尘上,图西族与胡图族间的种族冲突伴随着政权更迭不断升级,给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去深重的不幸与苦难。《小小国》所写的故事,正发生在布隆迪局势最为动荡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3年6月,布隆迪依照新宪法,举行历史上第一次全民投票的总统选举,结果由布隆迪民主阵线的胡图族领导人恩达达耶当选。这次选举对布隆迪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长远而深刻的影响,然而我们并不能单纯从民主进步的角度来理解它。在小说中,爸爸米歇尔得知选举结果后说:这不是民主的一次胜利,这只是种族效应的作用……你比我更清楚在非洲,这是怎么一回事,宪法无足轻重……为什么说选举结果只是种族效应的作用呢?理由很简单。因为胡图人在布隆迪人口中占大多数,在政党分野与种族分野彼此重叠的情况下,全民公投的结果必然是胡图人的政党领袖当选总统。但与此同时,布隆迪的政权自独立建国以来,始终是由图西人掌握的,甚至在殖民时代以前,一直占据布隆迪社会上层位置的也是图西人。因此,胡图族总统的首次出现等于彻底改变布隆迪过往的权力结构和政治版图。手握重兵的图西族军方不肯善罢甘休,选举过后四个月,便派兵暗杀了胡图族民选总统恩达达耶,从而引发布隆迪的大规模内战。图西族军人在内战中占尽优势,结果迫使近百万布隆迪的胡图人投奔卢旺达。
糟糕的是,此时卢旺达的局面更加严峻。由图西族难民组成的卢旺达爱国阵线自1990年开始,便从乌干达发起进攻,与卢旺达胡图族政府军展开内战。虽然双方经多方斡旋,在1993年8月签署阿鲁沙和平协定(在小说中妈妈伊冯娜曾对它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但是当1994年4月6日,一架载有卢旺达总统朱韦纳尔·哈比亚利马纳和布隆迪总统西普瑞安·恩塔里亚米拉的专机,在卢旺达首都的基加利机场上空,遭地对空导弹击落时,卢旺达原本紧张的局势彻底失控,演变为一场惨烈的大规模杀戮行动。这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历时三个多月,共计有近百万人丧生,无数卢旺达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短短百日内,军队、派系、族群间的仇杀行为一发不可收拾,卢旺达的乱局更在非洲大湖区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紧邻卢旺达的布隆迪所受影响最大。布隆迪总统身亡,政府工作停滞,武装力量手段残酷,滥杀无辜,整个布隆迪因此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
加埃尔·法伊,作家、歌手兼词曲作者。一九八二年生于布隆迪,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卢旺达人。一九九五年因卢旺达内战移居法国。曾在金融业工作,后辞职全身心投入写作和音乐。《小小国》是他的小说处女作,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并获得多个文学奖项。
译者
张怡,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及翻译工作,译作有《他者的智慧》《拉比的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