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20篇。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义”。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论语(无障碍阅读 新课标·新阅读)》:
学而篇第一
子日:“学①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有朋③自远方来,不亦乐④乎?人不知,而不愠⑤,不亦君子⑥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实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评析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或采纳。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其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录此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理解。
有子①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②者,鲜③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⑤,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评析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悌,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悌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和利用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庭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子日:“巧言令色①,鲜矣仁②!”
译文
孔子说:“满口花言巧语,装着一脸和善的样子讨好别人,这样的人具有的‘仁德’是很少的。”
评析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孔子从仁的高度提醒人们,要对花言巧语的人提高警觉性。王肃《论语注》解释为:“巧言无实,令色无质。”言简意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