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帽”的学问陈金铭大画家张大千喜欢留胡子,很漂亮,人称“美髯公”。由于这胡子太打眼,初次见面的人往往大加赞美,对他的艺术造诣,反而没人提。大千先生不太高兴。有一次,一群慕名者又是如此,他终于忍不住说了个故事:三国时期,孔明丞相想在蜀国找一位主帅。张飞的儿子张苞与关公的儿子关兴都想当。孔明想了个办法,要他们各自称赞父亲的功劳,作为标准。张苞说:“我父亲当阳桥前一声吼,斥退曹操百万兵;在大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关兴口吃,一直想说其父关公的事迹,但又说不出来,最后出来一句:“我父亲胡子很长。”这时关公显灵,气得在云端大骂:“小子,你父亲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一世英名,你不知道赞美,只说胡子很长。”这例子是台湾的星云大师讲的。生活中,想表扬一个人,却适得其反的,不少,可见送“高帽”,不简单,往深处说,也算一门“学问”。现在,管建刚把这“戴高帽”的学问做出来了。
这学问挺“博大”。
普通人眼中的一个“表扬”,在这里拥有了18个“身份”,奖励性表扬、主体性表扬、逆袭性表扬、批评性表扬、弥补性表扬、委任性表扬等。这些“身份”没有高下之分,没有先后之别,适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事件;达成的效果,没得说,一个字,好。这样的表扬,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这学问也挺“土鳖”。
没有“舶”一些闪耀着西方背景的招数策略,没有“塞”一些晦涩拗口的学术语言,没有“侃”一些莫名其妙的高深理论;有的,是大白话、大土话、大实话。比如,“物证型表扬”,老老实实给出了自己的办法:录音为证、录像为证、照片为证、有物为证、参与为证。让人一读就明白,一学就能会,会了就能用。
最主要,这学问是真“管用”。
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这是网络上流传的话,可以借用一下:一切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学问都是耍流氓。照这个标准,很多教育专家……咳咳,我是厚道人,不谈这个,说回管建刚的表扬学:是实实在在来自一线,是实实在在能用到一线,是实实在在能解决问题的。比如很多老师都用过的“奖励”,建刚总结了五招:奖励“吃的”、奖励“特权”、奖励“照片”、奖励“读的”、奖励“用的”。这五招,不复杂,不麻烦,老师们想学,可以“就地取材”,可以“现炒现卖”。
管建刚,经常让我想起一个人。
雷军,中国最早的一批互联网创业家,先后创建了金山软件、卓越网、小米手机,其中小米手机最富传奇色彩:2010年创建,2013年市值达到1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这是个奇迹,颠覆了整个行业的认知,很多投资人都后悔错过了小米。
雷军总结小米的成功,用了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我发现,管建刚做教育研究,似乎也可以用这七个字概括。
作文周报,不难,但费精力,管建刚一做就是十几年,现在还在做,这是“专注”;作文讲评课,谁都不重视,管建刚埋头研究了几十种常见的作文病,开发了不同的讲评课型,做到了“极致”;答应别人的事尽力都做到,写的文章尽力都反复推敲,每一场讲座、每一节家常课、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尽力尽善尽美,赢得了所有认识的人的“口碑”;一年出一本书、两本书,一天写一篇文章、两篇文章,在不同报刊开设不同专栏,不可谓不“快”。
有了这“七个字”,管建刚成了今天的管建刚。
人人都知道“表扬”很重要;把“表扬”研究出18种,种种有例子,种种有效果,使其成为一门“学问”,却只有管建刚;以后管建刚若推出“一线批评学”、“一线上课学”、“一线谈话学”,我一点都不吃惊,因为,他是管建刚。
读这书,不是每个人都要把“表扬学”全用上,但至少,可以试试里面的几种。
当老师,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管建刚”,但至少,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点启发。
(作者系《小学语文教师》编辑)
管建刚,一年大病,两年养病,三年经商,八年村小。1998年起安心做老师,"十年磨一剑",2008年成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2008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
七代务农,八面无书,九九寒冬,十年板凳,2005年出版《魔法作文营》,2006年出版《不做教书匠》,2007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革命》,2009年出版《一线教师》。
2010年出版"管建刚作文教学系列"之《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和《我的作文教学故事》,2011年出版《我的作文训练系统》,2012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课例》,2013年出版《我的作文评改举隅》《教师成长的秘密》,2014年出版《我的作文教学六讲》《一线表扬学》。
我去彩扩店印台历。台历上的照片,都是学生的校园、班级的生活照。大家很感兴趣,要我一张一张地翻给大家看。
“管老师,你要放办公桌上的吧?”“管老师,你要放班级的讲台上的吧?”我摇摇头,说:“不,这是给沈彧的。”大家很惊奇。
“我用台历换购沈或的废纸。”大家更不可思议了,我解释道“换购沈彧一学期来写过的作业本、默写本、复习本、预习本、练习册。沈彧的每一个作业本,每一页、每一行、每一个字都那么工整、美观。
我换购了,保存好,等你们毕业了,我教新的班级了,我要给你们的学弟学妹们看:以前,有一个学姐沈彧,她作业本的字,那么工整、美观。”我问沈彧:“你愿意吗?”沈彧当然愿意。这之前,我俩已经秘密约定了。
我还向她征询,希望放哪些伙伴的照片,她希望放裴容琳的、张奕晗的、王旻晔等人的,我照办了。
迎着同学们羡慕的目光,我说:“下个学期,不知道我能换购到谁的作业本。”奖励“读的”牛牧青请假,回了一趟远方的老家。回来,给我带来个小礼物,泥咕咕。
“管老师比牛牧青老爸的岁数还大。我这个年龄喜欢的东西,和你们喜欢的东西很不一样。说实话,泥咕咕,我谈不上喜欢。”大家很悲剧地看了一眼牛牧青,牛牧青无奈地低下了头,“然而,此刻我依然很高兴,很开心。”我转过了话头,前面的不喜欢,正是为了下面的话:“我从这个小礼物里,收到的不只礼物本身,还有礼物背后的,牛牧青的惦记,惦记着管老师。”“每年,学校有春游,有的同学寒假、暑假,会跟随爸爸妈妈一起出游,出游的时候,像牛牧青那样,带上个小礼品,送给自己的伙伴、自己的亲人,他们不一定喜欢那个礼物,然而一定很开心,他们和我一样,收到的,还有礼物背后的心意,想着对方的那份心意、情谊。”我拿出自己新出的书,说:“我也有一份礼物,要回赠给牛牧青,请牛牧青第一个读我的新出版的书。牛牧青读过了,可以借给其他的同学。”一下课,好多同学围着牛牧青,一起看我的那本书。
寒假,周以恒到厦门鼓浪屿,在那里寄了张明信片给我。新春过后,开学第一天收到他的明信片,我很开心,从家里带了一本课外书,作为奖励,请周以恒做第一个读者。
回到办公室,已经16:30了。唐宇帆来了。他的“快读”没过关,要读给我听。读了三次,都没过。
我问唐宇帆,继续还是明天。唐宇帆毫不犹豫地选择“继续”。
我录了唐宇帆的“快读”,一边回放,一边分析读不快的成因,又练了10来分钟,唐宇帆一分钟读了400多字,他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恰好,收到几本小学生杂志,我拿出一本,给唐宇帆。唐宇帆正要走,周嘉悦来了,她的“快读”也没过关。
反复了好几次。我问她,继续练还是明天来。感冒的周嘉悦,吭哧着鼻子,要今天完成。过了几分钟,周嘉悦的餐巾纸不只擦鼻子,也擦眼睛了,眼睛里有眼泪了。一问,哦。妈妈在外面等,怕妈妈批评她。
“你这么好学,当天的任务,一定要当天完成,妈妈高兴还来不及呢。”我安慰她,又拿丫本新收到的《阅读》杂志,送给了她,“老师奖给你的坚持,你拿给妈妈看,有了这个证明,妈妈不会生气了。”类似的事件,语言的安慰和表扬,不一定有证明的力量,一颗糖果、一个本子、一本杂志,有这样的力量。
奖励“用的”篮球比赛,我们班以44:6完胜。这跟球员卢熙来、吴凡、赵逢琛、朱培汶和沈睿宸日常的努力练习分不开。我拿出五张“优先刊用卡”,奖给五位篮球队员们。
一片羡慕嫉妒恨。
我对大家说了三个奖励的理由:第一,五个篮球队员给我们的启示,不管做什么,热爱和坚持,是取胜的法宝。特别是吴凡,他在篮球上的热爱和坚持,我们有目共睹。成功就是这样来的。我奖励他们的“热爱”和“坚持”。
第二,篮球比赛不只要个人的本领,还要有团结。没有团结合作,没有相互配合、助攻,只想逞强,不会有好成绩。我奖励他们的“团结”。
第三,有同学说,这次的大胜利,给我们的小学生涯画上了一个美好的句号。我也是这么想的,为集体争光的人是可敬的。我奖励他们的“为班级争光”。
领了“优先刊用卡”,掌声中,五位队员光荣地走向了自己的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