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理论阐述、个案分析及知识窗等方式,系统论述了弹性思维的概念与内涵,阐释了如何理解弹性思维及如何运用弹性思维。重点分析阐述了弹性思维、适应性循环等理论思想。
本书致力于解释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及各种变化,它用统一的框架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读者阐明了其中的道理,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且极为成功。本书指导我们以全新的方式了解这个世界,同时也指导我们以全新的方式生存于这个世界。本书从佛罗里达、瑞典和澳大利亚等不同区域的研究中提取出5个简洁鲜明的个案进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各种适应性系统(无论是生态系统还是经济系统)如何经历“成长一重组一再生”的循环过程;并向我们呈现,人类如果缺乏对系统弹性基本原理的认识会如何导致灾难时常发生。
人类为满足自身快速增长的需求而对地球进行了改造,取得的成功令人叹为观止。1960年到2000年期间,全球人口翻了一番,经济活动总量增加了6倍。不仅如此,我们还能让粮食产量增加2.5倍,并以此来降低粮食价格,减少饥饿。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对地球环境的改变可算是翻天覆地,现在耕作生态系统面积已超过地球陆地面积的1/4,储存在水库的水也比江河中流淌的水要多6倍。
但是,这种地球再设计工程获得的成就并非没有成本,当我们进入21世纪时,这些成本也快速提升。人类对生物圈的利用显然是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是众人皆知的环境威胁,但这仅仅是我们面临的挑战之一。这类挑战不计其数,而且已经让人类和地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0%~20%的干旱区生态系统已经退化,不能满足当地人们生活之需;大多数的海洋渔业生态系统,要么濒I临过度捕捞的状态,要么已然崩溃;数十亿人面临缺水或水质性缺水问题;而全球一半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诸如净化水质、防风护堤或减涝等)已然退化。
为什么会误人歧途并任其持续下去呢?毫无疑问,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没有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需求超过供给,地球资源的平衡被打破。除非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否则我们是在不断地蚕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审慎这个问题,实质上我们当前所有的环境和资源管理政策都是在寻求重建供求的平衡。我们制定法律与法规,诸如限额捕捞,目的是减少继续利用某些脆弱资源;我们发展新的技术,诸如滴灌,为的是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其他的资源;我们寻找新方法去管理生态系统,诸如使用肥料,旨在提高资源的生产。
以上所有措施都是必需的,但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Brain Walker,曾任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野生生物与生态学部主任,现任恢复联盟的项目主管。
David Salt,科普作家和编辑,在科普杂志和科技时讯的出版和写作方面已有18年的经验。
序
前言
致谢
译者序言
第一章 生存于错综复杂的世界:弹性思维介绍
个案分析1 剖析一个国家象征:美国佛罗里达州埃弗格莱兹
第二章 生态系统法则:建立弹性思维空间
个案分析2 进退维谷的澳大利亚古尔本-布罗肯流域
第三章 跨越阈值:小心选择道路,以免无法回头
个案分析3 丢失了宝石的王冠:加勒比珊瑚礁
第四章 处于循环之中:阶段、循环和尺度——适应性循环和系统变化
个案分析4 湖泊情景模拟:美国威斯康星州北部高地湖区
第五章 理解弹性的含义:如何运用弹性思维?
个案分析5 构建湿地弹性: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温特瑞克湿地
第六章 在日益缩小的世界里创造更大的空间:弹性与可持续性
后记
阅读推荐
参考文献
词汇
作者简介
索引
第二类驱动因素(“明知故犯”类)占多数。事实上,大多情况下,我们能够有所选择,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允许或者说有意地造成某种资源的耗竭。有时,法律条款及规章制度鼓励人们过度使用资源,如给予遭受干旱的农民进行补贴就是这样一个例子。通常,这些农民在边缘地区(森林、草原或耕地退化后不适农耕或再造林的土地)耕种或采用不适当的资源利用方式,但是他们却得到了政府的相关补贴和资助。有时,减税政策或工业支持也会导致森林资源或渔业资源迅速衰退,这些驱动因素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反常动力”(McNeely,1988)。还有些时候,人们会故意地引起某种资源的衰减与退化,因为他们认为科技发展总能弥补对资源造成的破坏。
然而,很多时候,造成资源退化的原因很简单,即无法遏制的人类生产和消费欲望,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对短期效益的贪恋和对未来的漠不关心。有人提出这是人类进化的方式,即在无限的世界中最大限度地获取自己的利益就是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现有的行为方式受到以往人类发展经历的影响和驱动,没有这些驱动力(竞争、占有和权力),人类就不存在,更不要说人类创造的文化。过去,人口数量少,世界资源看似无穷无尽,竞争、占有和权力等因素的确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但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人类惯有的行为方式已开始成为自身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并终将导致我们的后代无法享有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
此外,还存在着第三类驱动因素,即“不明就里”类。我们不应该将当今环境问题的起因全部归于人类的贪得无厌和过度利用,无知和误解更是导致资源基础日益衰退的重要原因。正如本书中所列举的典型事例,很多情况下,在开发某种资源或发展某个地区时,人类显然没有清楚地认识该区域生态系统的运作机制。许多生态系统之所以最终崩溃,并不是由于人们贪得无厌,也不是因为故意破坏,而是为了了解这些系统不明就里地投入了大量资源,为了实现他们认为的“可持续性”而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可见,问题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你掌握了多少知识(不在于你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了解有多么透彻),还在于你掌握了哪种知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看待资源系统,以及怎样看待人类在这一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目前利用和管理系统的方式方法(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称之为“一切如常”管理法)已然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