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汉东是国内知名的文化学者,对故乡诸暨有着浓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弘扬诸暨文化。《寻梦西施故里》是钱汉东新作,也是诸暨籍作家首次为诸暨作传。《寻梦西施故里》全面介绍了诸暨的人文历史风情,全书共3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寻梦西施故里》内容为:“故乡名片”写了诸暨公认的五张名片,包括越国古都、西施归宿、三贤文化;“故乡人物”选择作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故乡名胜”则选择了诸暨比较有独特性的人文景观、山水名胜;“故乡风物”既含人文风韵,也有特色土产;“故乡亲情”表现了作者在家乡“耕读传家”理念影响下,对乡里长辈回忆及对孩子教育等;“故乡诗文”选择了作者创作的一部分文言诗词作品等。
我的故乡诸暨,是浙江省中部的名邑,为越国古都、西施故里、三贤故乡。诸暨的得名与大禹有关,史传:“禹至大越,上苗山大集诸侯,驻跸于此,爵有德、封有功,因而定此境为‘诸暨’,意即天下诸侯到达驻留议事之所。”诸暨历史悠久,早在6700年前新石器时代楼家桥文化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披荆斩棘、开疆拓荒、繁衍生息,是我国古越民族聚居地之一。放眼四周,嵊州有9000年前的小黄山遗址,浦江有11000年前的上山遗址,龙游有9000年前的荷花山遗址,萧山有8000年前的跨湖桥遗址……据我多年田野考古经验判断,诸暨完全有可能出现比楼家桥文化更早的遗存。所以,诸暨的乡亲在进行城乡建设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无更重要的文化遗址面世。清澈秀美的浣纱江贯穿富饶的暨阳大地,美女西施诞生于此,因此诸暨又被称为西施故里。“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是人们对西施的美誉。春秋时代,吴越争霸,初则越败受辱,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为报仇雪耻,采用范蠡大夫之计策,进献西施等,以悦吴王,致使其无心于国事,众叛亲离,国灭人亡。西施忍辱负重,为越国复兴立下汗马功劳。唐代女诗人鱼玄机在诸暨作有《西施庙》诗,北宋大学士苏东坡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西施成为了美丽和美好事物的象征。西施是世界儒家文化圈公认的美女,在古代四大美女中,唯有西施为国献身,从道德层面讲,此乃正义之举,故成为诸暨人的骄傲,理所当然归入诸暨的文化名片。去年金秋,我应邀为诸暨市第六届西施文化节演讲,我将西施文化的核心价值概括为“报效家国、忍辱负重、刚烈侠义、贤慧双全、美丽化身”二十字。此说得到众多乡贤的认同。诸暨,是我难以忘怀的地方,它是我心灵的故乡,诸暨的山山水水、人文历史都滋润和影响着我的成长。我是在沪的第二代移民,父亲14岁只身从诸暨来沪当学徒,母亲为诸暨店口人。父亲的家乡观念特别重,虽在沪生活几十年,但乡音一直未改,硬邦邦的诸暨话伴随了他一辈子。父亲闲暇时,经常给我们讲家乡的故事;寒暑假来临,总带我们兄弟回诸暨度假。那时父母的长辈还健在,兄弟姐妹等亲戚又多,在我的印象里,家乡是热闹的,家乡也是热情的,最难忘过年时,家家户户排着日子约请我们吃饭。这样浓浓的乡情,宛如眼前,成为我童年最美妙的记忆。到了晚年,父亲格外恋乡,一再嘱咐我们要经常回家乡,要对家乡人好一点;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家乡,死后执意要回家乡安葬,叶落归根。他的这个决定,牵起了我们后代与家乡联系的手。他希望后代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家乡,忘了家乡人。诸暨江藻有不少钱氏先贤的进士和贞妇牌坊,其碑文上的书法,飘逸遒劲。记得11岁那年回家乡时,我特意跑去观赏,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震动,仰慕之情顿生。当时,我用树枝在地上临摹,一写就是两三个小时,我立志要将毛笔字写好。此后,不论在“文革”时期,还是在淮北下乡插队的艰苦岁月,我始终坚持读碑临帖,乐以忘忧。在今年正月初五,江藻举行的“雁宿湖”碑揭幕仪式上,我应邀作演讲。在演讲中,我披露了小时候的愿望以及乐意为故乡书碑的心迹。我说,这碑不仅点缀了故乡的风景,更希望若干年后,后世学子也有人如我少年时的愿望那般,发奋学习、苦练书法、努力成才。诚如林语堂所言:“书法艺术最能反映出中国人心灵的极致。”西施殿里有一块石匾上刻着“耕读传家”四个大字,这四个字源于元代大画家王冕的亲身体验,后为诸暨文人世代效法。读可荣身,耕可致富,文脉传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诸暨的文气兴蛊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坚实底气的。自从父母长辈先后离世后,家乡慢慢演绎为故乡。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灵的距离却越来越近。作为诸暨籍的文化人,我有一种强烈的反哺意识。这些年,我将研究诸暨历史文化、弘扬诸暨文化经典作为自己的使命,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有关诸暨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海内外有影响的报刊上,期望提高故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想不到积沙成塔,如今结集出版了。能为故乡诸暨留下一点雪泥鸿爪,能为诸暨乡亲奉献一份文化记忆,我感到无比欣慰。诸暨人的刚烈侠义是出了名的,抗战时期,此地流传着一句俚语:“中国人怕日本佬的飞机,日本佬怕中国人的诸暨。”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道出了诸暨人的气魄。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诸暨人在各行各业做出不少让世人称道的业绩,如今他们正以极大的豪情与不屈的斗志为诸暨谱写着新的篇章,相信诸暨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钱汉东,祖籍浙江诸暨江藻钱池村,钱武肃王37世孙。1969年元月赴安徽省泗县山头镇杨桥村插队。现为上海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名誉社长、编审,《文汇报》高级记者,****部关于陶瓷香炉文化的学术专*,2010年再获中国冰心散文奖。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评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十大杰出人物并荣登榜首,同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15年5月应邀到台湾师范大学作中华陶瓷文化演讲。《寻梦西施故里》是一部反映故乡诸暨的人文历史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赤子之心。作者由于是记者、编辑、作家出身的学人,知识比较扎实,视野比较宽阔,阅历比较丰富,思维比较敏捷,故文章深入浅出,更适合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钱汉东还著有散文集《岁月留香》《人间瓷话》《名人印象》《钱汉东考古文选》《钱汉东散文随笔选》等。主编《任政行书唐人绝句》《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书法考级大全》《古诗文导读大全》《情景描写大全》《人物描写大全》《应用文写作大全》等。
自序
一、故乡名片
诸暨是绍兴之前的越国都城
漫说西施归宿
儒林楷模王冕
杨维祯在松江考略
画坛巨匠陈洪绶
二、故乡人物
陈桥驿其人其事
何占豪与“梁祝”
附:何占豪与大同百年校庆
田野考古学者朱伯谦
附:朱伯谦先生贺信
同乡前辈张煦棠先生
钱惠丽与韩非子
江藻乡贤钱治辉
周全新与元新州古城
厚道之人方斐均
三、故乡名胜
西施浣纱处
陈香梅为西施故里题名
西施文化与诸暨脾气
五泄风景
大宅“千柱屋”
走进边氏宗祠
斗岩风光天下奇
古镇枫桥
四、故乡风物
故乡江藻
附:雁宿湖碑文说明
桑梓钱池
西施故里寻古陶
杨维祯与看剑亭
进士题名碑感怀
大树见证百年学府
诸暨风情
诸暨年糕
枫桥香榧
乡音乡事乡人
《江藻钱氏宗谱》序言
《杏坛守望》序言
诸暨城市的魅力
城镇化建设与古村落保护
五、故乡亲情
琐忆母教
母训
陪老父洗澡
舅父李雪谦
家书一束
让孩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为孩子写成长日记
给孩子多一点鼓励
孩子初犯错误时
教女儿生活自理
为女儿办画展
奥克兰见证女儿加冠
做父亲真幸福
为外甥女主婚
感恩
半个世纪的情谊
慎终追远弘扬孝道——在故乡为父母立双安碑
六、故乡诗文
西施钱池碑楹联
五律·咏西施
七绝二首·咏西施
认祖归宗记
西施故里钱池碑记
先考钱沛汉先妣李秀球双安墓碑
七、钱氏文化
拜谒钱王陵
壬辰钱王陵祭祖
钱王训示碑
在钱三强夫妇铜像前
钱学森的家教
钱三强的遗憾
钱後兄弟同寻根
钱煦宗长印象
钱後宗长沪上行
家训造就旺族
八、人生杂记
感悟书法人生
读书遣闲
教事琐记
触摸民族文化的记忆
汉风东韵堂纪事
古陶瓷香炉藏书票
文人与篆刻
汉东用印选
附录
钱汉东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演讲欢迎词/钱後
草根百姓也能跨进神秘领域——先行者钱汉东谈公众考古/杨展业
温州发现五代子城谯门遗址——考古作家钱汉东确认系钱元瓘所建/梁岩华
钱汉东与文人书法/朱金晨
品钱汉东《咏西施》/王克坚
文化名人与名人文化——由钱汉东新著《名人印象》想到的/丁法章
“人生要成功:一要吃得起苦,二要吃得起亏”——访上海文化界名人、上海师范大学杰出校友钱汉东
采访者:李炜、李湘晖、王祯娇
撰写者:王祯娇
打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访上海田野考古作家钱汉东/钱冶
后记
《寻梦西施故里》:
诸暨是绍兴之前的越国都城越国(又称作“於越”),春秋战国时代位于我国东南的诸侯国。我们所熟知的卧薪尝胆的句践是第39代越王。如今的绍兴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公元前490年),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这座由越国大夫范蠡主持兴建的古城,体现了周代的建都礼制。
今年是绍兴建城2500周年。从夏朝少康癸卯年(公元前2058年)越国开国之君无余受封会稽至句践迁都绍兴时,越国已存在了1568年。但在句践迁都绍兴之前,越国都城在何处?这引起我的兴趣和关注。有说诸暨曾是绍兴迁都前的古都,此说究竟是否站得住脚?它的遗址到底在何处?我开始收集和研究相关史料,为此我还到相传为诸暨古都遗址的埤中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与当地农民进行了座谈,听到了不少古老的传说。我还专程拜访了浙江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他认为越国古都确实在诸暨北面的埤中,他还特别强调“勾践”的“勾”应写为“句”字。
文献史料记述越国古都在诸暨原来的越国古都,从无余立国到句践继位,千余年问,长期居于会稽山腹地之中。绍兴城始建于越王句践七年,时值句践在吴国经受三年凌辱后回国之初。句践采纳了范蠡等诸臣的意见:越国要实现报仇雪耻、东山再起、称霸中原的目标,必须把都城从封闭的会稽山区迁到开阔的平原上来,所以从会稽山西南部的诸暨埤中迁都绍兴。
越国开国之君无余,是夏王少康之子,大禹苗裔。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又云:“越王句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国语》载:“允常之时,疆土始大。”《吴越春秋》也说:“越之兴霸,自允常矣。”允常为越王句践之父,是一位颇具远见卓识而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史记·越世家》记载:“允常之时,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这些文字说明,越国开国之君无余是奉命来祭祀先祖大禹的,到了允常这代君主时,越国开始强大,曾多次与吴国交战。俗话道:春秋无义战,吴越两国,为争夺地盘,战事不断,可谓老冤家了。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浙江水》引《吴越春秋》云:“越王都埤中,在诸暨。”《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诸暨县,越旧都之地也。”这说明越国已在诸暨埤中建都,还有象征国家政权性质的社稷、宗庙、税赋等,管理体制已经比较完备。无余人乡随俗,与当地土著同吃同住,没有一点架子,非常亲民。
宋人罗泌著《路史·国名记》载:“封云西瓯处于埤中,削发文身以负俗,日无余。”“越……一日於越,处埤中,号无余。”据专家考证,埤中“当在今诸暨北界次坞、店口至阮市一带”。2005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由绍兴市文物管理处主编的《越国文化·於越历史年表》记载:“少康,夏帝相之子,灭有穷氏,复夏国,史称‘少康中兴’。为祀禹祠,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於越,是为越国始祖,都埤中,在今诸暨、绍兴交界处。”越国在周初时与中原地区的中央政府周朝取得联系并有交往,主动向周朝进贡,《竹书纪年》载:“周成王二十四年,於越来宾。”说明越国已正式与西周王朝确立了君臣关系。而这位越国第一次派遣去朝见周成王的特命全权大使,就是从诸暨出发的。所以,历史学家陈桥驿教授说:“从历史传统来说,诸暨是代表浙江最早的历史记载出现的。”《逸周书·王会解》又载:“珍於越纳。”越国派遣使者前往洛邑向周朝敬献的不仅有珍宝,而且还有水产品、“白雉”(见王充《论衡》).并受到周公的接见。
史籍记载:周敬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卒,子句践立。次年,吴王阖闾伐越,败,阖闾受伤而死。周敬王二十六年越伐吴,越败,句践懑于浦阳,率余兵五千退保句乘山,吴王追而围之(据《诸暨县志》)。句践请降,吴王夫差许和,解围罢兵回吴。二十八年(公元前492年)句践与范蠡等入臣于吴,三十年回国,三十一年句践迁都山北(今绍兴)。
陈桥驿教授在《绍兴史话》中亦说,“诸暨境内的埤中,曾经是部族酋长的驻地”,并作《暨阳随笔》一首。其诗曰:“於越流风远,埤中在暨阳,西子音容邈,典范照故乡。”说明埤中确实是无余建立越国时期的都城所在。
越国先后在诸暨境内的埤中、大部、句乘三地先后建立过都城,这不但有史籍可查,而目有遗迹可稽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