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长期以来备受学界关注。尤其是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题,直接关涉对古代艺术资源与理论精粹的挖掘、整理与中国特色艺术理论体系的当代构建。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然而,目前相关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题的研究,多针对单个门类艺术风格问题进行具体性个案研究,而忽略对多个门类艺术的共性风格问题研究,这对于艺术学基础理论框架的建构是极为不利的。
为此,《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论》在打通门类艺术之间壁垒的基础上,通过对古代文学与各门类艺术创作实践风格事象与风格理论文献的考察分析,试图对古代文学与各门类艺术所具有的共性风格问题从形成、类型、特征及发展等几方面予以宏观层面的理论建构,以便实现对古代艺术风格的整体观照。该研究有助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构与完善,可作为探索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有力确证,尤其对提升中国文化艺术软实力大有裨益。
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独特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体现。自然,也是艺术家个性特征与作品题材、体裁以及时代诸条件构成的统一性表现。“风格即其人”,这是法国作家布封的一句名言,黑格尔对此又有进一步的发挥,提出“风格是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呈现的人格特点”。由此而言,艺术风格乃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更是其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
在我国古代,也有不少文论阐述艺术风格的特点,如晋人葛洪《抱朴子》中说:风格即人的风度品格。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说:“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意指文章的风范格局,阐明了风格特征。至迟到唐代的书画史论著作,风格又被当作是书画艺术的品评标准,将风格引入艺术鉴赏之中。清人刘熙载《艺概》也有特别评述,认为“诗品出于人品”,这是将风格与人格合一看待的启示。近现代以来,学界或文界广泛地在美学、文学、艺术、文艺评论等领域使用“风格”,综合分析来看,应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或创作个性,而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性,来反映艺术家在艺术上摆脱各种模式化的束缚,从而趋向或达到个性成熟的标志。
张兰芳,山西太原人,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博士后,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艺术史论、艺术传播。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秘书长、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员。近年来,主持参与国家文化部、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项目六项,参编教材两部,在《艺术百家》《民俗研究》《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等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荣获多个荣誉奖项。
绪论
一、研究现状分析
二、研究对象及意义
三、主要论题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古代艺术风格形成论
第一节 地理环境
一、土地各以其类生——自然地理的印记
二、声以俗移——人文地理的影响
三、江山之助与艺术风格
第二节 时代环境
一、时代治乱与艺术风格
二、经济兴衰与艺术风格
三、主流思想与艺术风格
四、统治者干预与艺术风格
第三节 创作主体
一、从类型化风格到个性化风格
二、主体个性与艺术风格
三、“文如其人”的再思考
本章要点
第二章 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演进
一、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萌芽:先秦、两汉
二、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形成:魏晋六朝
三、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衍展:唐至明
四、古代艺术风格类型论的总结:清
第二节 古代艺术基本风格类型
一、形:简约与繁丰
二、意:含蓄与明快
三、文:素朴与华丽
四、法:谨严与疏放
五、气:阴柔与阳刚
本章要点
第三章 古代艺术风格特征论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一般特征
一、独特性
二、多样性
三、稳定性
四、变异性
五、归属性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的品评特征
一、风格品评的意象化
二、风格品评的品第化
本章要点
第四章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论
第一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规律
一、“通变”的哲学基础
二、“通变”的理论阐释
三、“通变”规律的本质
第二节 古代艺术风格发展的路径
一、师古:尚“古”的文化传统
二、师造化:求“真”的现实基础
三、师心:创“新”的开拓精神
第三节 古代艺术风格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一、“层累说”的启示
二、影响的两种方式
本章要点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