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文类聚丛书”旨在收集和重版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趣味的大师小品,从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史笔记中撷取精华,分类编辑并重新校订出版。第一辑共含5种9册,作者皆为学问大家,内容涉及掌故、逸闻、书画、学术等。文章长短有致,包罗万象,语言雅饬。意蕴丰厚,具有极高的文化品位和可读性。读者可从中增长知识见闻,亦可体悟为人处世之道。
张舜徽(1911一1992),湖南沅江人,著名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张舜徽先生出生精于“小学”,博通四部,是一代“通人”大家,著作宏富,涉及文献学、文字学、经学、史学等诸多领域。
卷一
清代殿试规制
进士
进士与翰林
翰林院
科场舞弊
科举与人才
破格任才
储学待用大器晚成
慕寿祺
杨贵妃手迹
敦煌古写本说苑残卷
赵宽碑
西瓜
经世文编
清史稿
改修清史
清史稿艺文志
簿录群书亦须辨伪
清史稿儒林文苑传
改修旧史之不易
补史宜知原书体要
评史应从大处着眼
史记一书实开诸史体例
通鉴对旧史料剪裁镕铸之功
汉书艺文志
文献通考经籍考
四库全书馆中撰述总目提要之草率
缮写四库全书时之缺脱舛讹
簿录古书之新类例
卷二
读字与读书
研究金文甲文必以说文为基础
研究金文甲文宜注意之事
治学贵有功力
钞书亦复不易
黄季刚之声韵学
治学贵能以愚自处
治学不可囿于师说
黄季刚之评断章太炎
王静安之推服罗叔言
高邮王氏之小学
嘉定钱氏之小学
金坛段氏之小学
双声之学不可不讲
汉人声训之学
群雅悉由后人分类纂辑传注而成
九雅全书
翼雅丛编
由识字进于读书
读书之广狭
读书贵能明识要理
书籍名经原非尊称
读书宜于可受用处细心体会
周易阐发谦德之用最为精要
周易中理论之可取者尚多
尚书二十八篇中之精语
伪古文尚书可降低时代去读
诗三百篇中可取之语
卷三
儒家经传名数多少无关读书弘旨
仪礼之名晚出
周代以诗书礼乐造士
诗礼二者尤教民之本
礼乐之体用
诗礼交相为用
诗教
礼教
人道之极归于爱敬
六籍次第
古代传注有拘泥处不可尽从
诗篇叙次先后有异
诗篇旧秩未可轻移
诗诂中有通训有定名
诗篇中或用本义或用借义
博治群经而后能通一经
宋人经说可矫汉唐注疏之偏蔽
史字本义及史册起原
用新观点理解远古传说
帝皇王名称之由来
革命一词起原甚早
宜除尊古卑今之见
宜去重中轻外之论
左史右史
逸周书
君
师
天地君亲师
神道设教
儒
孔子与六经
孔子生前与死后
孔子言论之精华
孟子言论之精华
卷四
宜知孔孟之弊短
不可对孑L孟迷信太过
孔子后裔世为民患
战国以后儒学分为二途
苟子之论教论治
汉学宋学渊源
苟卿鄙薄子思孟轲
诸子与群经比重
管子十八篇在法家
周秦法家对后世政治家之影响
徒儒不足以致治
李斯乃千古人杰
威名震主者多蒙奇祸
三纲
妇节
先秦诸子言治相尚以法
周秦政论
周秦道论
内明外昧
百家言主术同宗无为
用人
道与器
科学制造
诸子与王官
四民可增为六
古代毁誉失准
秦法禁止颂古
知今之学最要
读无字书
卷五
君子与小人
才学识
小学
朱子主编小学书
清代所谓小学
道咸以下治小学者之流弊
必兼通金文甲文而后可以治古文字
盘古
洪水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道法自然
百姓
三族
刑之由宽而严
奴婢
农奴
所谓什一之制
孟子所言古制多不足据
周礼
左传
两戴礼记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以儒相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