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在众多的兵书中独树一帜、雄踞一流,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经典,与《孙子兵法》一起,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故古书中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该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俗易懂,对每条计策都有详细的智慧解析,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业领域辟加了妙趣横生的中外谋略案例。且本书一改俗规常势,以新的视角和立意对古典计谋做现代释析;以谋略故事为主体,加深读者对计谋的感受和思悟。其严密的逻辑结构、精辟的谋略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令人能深刻感悟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不仅能开阔视野、丰富谈资,更能启迪智慧、增长才干。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在人类的知识宝库里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财富,传习久远、博大精深而又妇孺皆知的《三十六计》便是宝库中的瑰奇。《三十六计》在众多的兵书中独树一帜、雄踞一流,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宝库中的经典,与《孙子兵法》一起,并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双璧。故古书中称: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追根溯源,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 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三十六计》全书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计谋中,每六个为一套。这六套依次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都有开始和结尾,顺序相接,作战谋略,尽在其中。所谓三十六计就是对战的策略,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三十六计》虽说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在政治、军事及商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是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业巨子都潜心研究的著作之一。缘于此,读者手上捧着的这本《三十六计》,在我们的精心策划下新鲜出炉了。该书在忠于原书原解的基础上,力求使译文通俗易懂,对每条计策都有详细的智慧解析,并分别从政治、军事、商业领域辟加了妙趣横生的中外谋略案例。本书一改俗规常势,以新的视角和立意对古典计谋做现代释析;以谋略故事为主体,加深读者对计谋的感受和思悟。严密的逻辑结构,精辟的谋略案例,融知识性、哲理性、故事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令人深刻感悟三十六计的博大精深,不仅开阔视野、丰富谈资,更启迪智慧、增长才干。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三十六计》原书的原解部分文字又过于艰深晦涩,难于理解,版本亦繁多冗杂,所以在编著该书过程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第一计
瞒天过海/ 9
第二计
围魏救赵/ 15
第三计
借刀杀人/ 20
第四计
以逸待劳/ 25
第五计
趁火打劫/ 31
第六计
声东击西/ 37
第七计
无中生有/ 43
第八计
暗度陈仓/ 49
第九计
隔岸观火/ 54
第十计
笑里藏刀/ 60c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64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69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75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82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86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92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98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104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111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117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122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129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134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139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144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152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159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169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176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182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189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195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203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210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217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