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课程重构中心基于对未来教育的大量研究而推出的力作,是世界著名教育领导者挖掘的宝藏提供了对21世纪学习者迈向成功必备的知识、技能、性格、元学习的全新理解。
*本书见解深刻、分析全面、视野高远、合乎逻辑,为我们的时代重构教育,重塑课程,开出zui佳教育目标处方,是全世界各地区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创造未来之路上取之不竭和受益无穷的资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论坛领导者,经合组织PISA项目部主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思维、大脑和教育项目部主任等,联袂推荐。
推荐文章:
第三章
知识维度(P59)
第四章
技能维度(P93)
第五章
性格维度(P113)
第六章
元学习维度(P135)
为什么反思教育内容如此重要?
安德里亚斯·施莱克尔(Andreas Schleicher)
(经合组织PISA项目部主任)
对学习者的要求和由此对教育系统的要求正在快速演变。在过去,教育是指教给人们某些东西。现在,教育必须培养个体具备可靠的能力(compass)和探究技能,以使得他们在不确定性、多变性和模糊性日益增加的世界中找到自我之路。如今,我们不再确信世界将以何种方式向我们呈现。事实上,令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我们常从一些非同寻常的事情中接受教训,其实我们也理应如此,但有时候它们也让我们备感挫折。当我们正确理解了错误和失败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常发现正是它们创造了学习和发展的情景。一个世纪以前,教师可以期待他们教给学生的东西足以让他们受用终身。今天,社会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学校需要帮助学生作好准备,迎接还没有创造出来的工作,使用还没有发明出来的技术,解决我们尚一无所知的社会问题。
我们如何培养积极和热情的学习者来迎接明天未知的挑战,更不要说迎接今天的挑战?教育的进退之难是,最容易测试和掌握的技能是最容易计算机化、自动化和外包的技能。毫无疑问,课程中最先进的知识一直是最重要的。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人通常具备某一个知识领域或者实践中的专门技能。因为我们深谙技不压身的古训,我们总是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教育成功不再是对内容知识的复制,而是将我们的所学外化和应用到新的情境中。简而言之,世界已经改变,它对你的回报不是因为你的所知搜索引擎无所不知而是你用所知做了什么,你的表现如何,以及你的适应性如何。当今世界的主要分化在于此,为了弥合这种分化,教育正倾向于发展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倾向于传授现代知识,包括辨别与利用新技术潜在功能的技能,倾向于培养性格品质。我虽然最后才提到性格品质,但其实它非常重要,良好的性格品质有助于团结成功人士,使他们形成工作和生活共同体,共同推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上,我们处理问题的手段是将问题分解为易管理的零碎部件,然后再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但今天,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通过综合迥然不同的部件来创造价值。这种教育要求我们具备好奇心和开放思维,还要求我们熟悉和接受其他领域的知识,将貌似不相关的观点连接在一起。如果我们终其一生仅学习一门学科,我们将无法想象节点中潜藏着新事物的爆发力,更无从将这些节点连接在一起。
世界也不再分为专才和通才。专才具备深厚的技能但视野狭隘,他们的专业才能得到本领域同行的认可,但是难以扩展到领域之外。通才具有广阔的视野但技能不深。越来越发挥作用的是多面手(versatilists),他们能够将深度技能应用到不断发展变化的情景中,逐步拓展经验和活动的视野,获取新的素养,建立关系,承担新任务。他们能够不断适应、学习和发展,能够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自我定位和调整定位。
也许最为重要的是,在今天的学校,学生通常是进行个别化(individually)学习,我们在学年末评判和授予他们个人的学习成绩。但是,世界是相互联系的,且联系程度越高,我们在生活、工作和公民权利方面就越依赖那些有能力与他人互动的合作者和协调者。现在,创新很难是个体孤立工作的成果,更多的是我们动员、分享和链接知识的结果。因此学校需要使学生作好迎接新世界的准备。在这个新世界中,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合作,欣赏不同的观点、视角和价值观;需要决定如何求同存异、相互信任、合作共赢;他们的生活将受到不同国家观念的影响。换言之,学校需要转向,从传统知识在价值上快速衰微的旧世界,转向深度素养在能量上不断增长的新世界。这种转向应该基于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有意义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与技能、性格品质、自我导向学习的相互渗透和引领。
在世界上的很多学校中,教师和学校的领导者辛勤工作,帮助学习者发展上述提到的新知识、技能、性格品质等方面的素养。但同样明显的是,如果有人进行改革,试图在当今密集的学校课程中为新的教育内容腾挪出位置的话,他就会遇到许多维持现状的阻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当今的课程进步非常缓慢,且距离理想的状态很远,控制当今课堂的依旧是部分相关的课程,极大地限制了深度素养和现代教学论的发展。
重塑基于当今世界所需的学校课程如此之难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推动教育素养优先化发展的有组织的框架,没有围绕着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应学内容进行系统的研讨。《四个维度的教育》提供了一个清晰和可行动性(actionable)的框架,首次系统建构了本世纪所需素养的框架。它的主要创新之处不在于提供了个体所学内容的某种通用的清单或目录,而是清楚地确定了一个空间,教育者、课程规划者、政策制定者和学习者能够遨游其中,基于自我的情境和未来,建立课程的应然内容。经合组织规划的教育2030项目将以合作的方式采纳课程重构中心的该项基础性工作。经合组织正在就国际比较课程框架进行深度分析,意在开发课程培养的素养框架。通过经合组织的全球召集能力,我们将和全球范围的共同体和多元利益相关者开展互动,对该书建构的框架进行检验、修改,使其生效。
查尔斯·菲德尔(Charles Fadel),全球教育思想领导者和专家、未来学家和发明家,课程重构中心的创立者和主席,哈佛大学研究生院的访问学者,畅销书籍《21 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的合著者。
玛雅·比亚利克(Maya Bialik),作家、编辑和课程重构中心的研究经理,热衷于个人和政策层面的科学的意义阐释和应用,拥有哈佛大学的思维、大脑和教育的硕士学位。
伯尼·特里林(Bernie Trilling),21 世纪学习咨询者组织的创立者和CEO,P21组织和美国领导力论坛的高级研究员,《21 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的合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