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岁月》描述了一批高加林式的农村青年毕业后回到家乡经历的各种生活,情感真挚地描写了这些青年人在苦难中欢乐,在困苦中奋斗,在奋斗中走向成熟,庆幸老之将至时赶上了好时代,激情满怀,欢乐生活,补回了青春岁月的故事。
自序
——写书难,写好书更难
写书,说大一点是文学创作,对我来说,是一件极难的事,因为我读书只读到高中一年级,更没有经过专业写作的学习,但我又老是想写。因为我总想把我的内心世界,或者说是人生的千姿百态,世事的世态炎凉和一些情感表达出来。像我于二○一三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初秋的晚霞》,就是想把一位五四运动爆发时期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的、淳朴善良的农村母亲的坎坷一生,以及发生在她身边的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件表达出来。描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的一代农村妇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遭遇和命运,从而折射出主人公梁秀女与命运抗争,为生活、为儿女不懈拼搏的不屈精神。赞扬、讴歌中国传统质朴的母爱及其深刻的影响力。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重物质、贪图享受、一味溺爱的现象形成明显的反差和对比,给人以思考。本部作品讲述了“老三届”知青回乡后,在农村苦苦煎熬,而后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上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和工作,特别是——能折腾的刘来福,踏着时代的鼓点,与时代的脉搏一起律动,从农村一步步走来,逐步发展成企业家;李正生在农村苦熬了一辈子,带领农民改变了农村面貌,勤劳致富;刘润泽兢兢业业为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成为全国模范教师;马建国自修获得大学文凭,在县级机关干了一辈子干部工作,退休的时候还是工人编制,比别人少拿几百元退休金,也很满足;高常礼在农村磨炼了十年,恢复高考后终于抓住最后一次机会,进入大学的门槛,最后成为教授、学者、名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一件件感人至深的事迹和他们淳朴善良、乐观面对、清廉简朴的精神风范感染了我,总觉得不把这些历史的印痕,岁月的沧桑给后人留下不甘心。我拿起笔就放不下了。我苦于学业未成,才疏学浅,尽管耗费了比人家多几倍的精力,写出来的东西,总感觉到比起别人的作品相差甚远,和大作家更不敢相比。
记得小时候父母亲忍饥挨饿,苦苦挣扎,拉扯我们姐弟几个,说他们“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念书!我常常为之默默流泪,虽然衣衫褴褛,饥饿难忍,也只有珍惜每一寸光阴加倍地努力学习,回到家里尽量多帮父母干一些上山拔苦菜、砍柴,下沟和姐妹们抬(长大了就自己挑)水,到炭窑上拉炭等力所能及的活,为父母亲减轻一些负担。我也没有辜负父母亲的期望,初中、高中都考上了。然而,高中只上了一年课就毕业回家了,不要说,大家都知道,我们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学业未满就“毕业”了。也许自己穷家薄业,眼光短浅;或许是自己条件太差,为生活所迫,一回家就帮父亲撑起这个家,不遗余力地投入了生产劳动,为了多换回一点糊口的粮食,拼命地在炭窑上绞把,放弃了学习,恢复高考的时候连名都没有去报,从此也就和大学无缘了。不管从宿命论还是从自己的主客观因素来讲,没上大学都是我一生的遗憾!国家停止了十年高考,我在农村磨炼了十年,后来有幸当了一名国家煤矿工人,还是“文化大革命”前学下的那点知识起了作用,才在自己的努力下,得到了学习锻炼的机会,拿起了笔杆子,写一些总结汇报材料,通讯报道,为写作打了点基础,也才能拿出这些拙作来。就此,也作了不少难。写作、构思的过程就不必说了,单为这本书稿的命名,就费了不少心思。
耗费了一年多时间,书稿终于形成,起先打算以《岁月风尘》来命名,但书稿形成后,自觉此命名有些平淡、低沉,后改为《燃烧的岁月》。在一次和退休的老工人,也是一位好舞文弄墨的友人闲聊时,又听他说此命题太俗,这方面的题目太普遍,没有新意,我当场拍案叫好说:“你这个提议太好了,我立马改。”又改成《岁月留痕》,我当时为这个命题感到十分满意,一位县局的局长还给我题写了书名,略阳县政府印刷定点单位森彩商务公司经理,得知我写出了长篇小说,高兴之余当即把书稿拷贝带走,给我印刷装订出样书。我高高兴兴地将样书送到给我编辑出版第一本书的太白文艺出版社,没想到,编辑说我这个书名和别人的书名重了,又得改名。我的阅历和文化视野实在是太有限了,为此我又翻来覆去地把书中的内容回想归纳了若干遍,也想不出来个满意的书名。最后,还是觉得作品中那个时代的那些人所经历的那些坎坷岁月,和他们那一桩桩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就是一曲曲凄凉的歌、悲壮的歌、铿锵的歌、欢乐的歌吗?就以《如歌岁月》命名吧。
杨治功,1948年9月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祖籍陕西子洲。1968年高中毕业,煤矿工作二十余载。在煤矿工作期间,经过省党校、省煤干校培训学习,获得助理编辑职称。擅长新闻写作,酷爱散文,其新闻通讯以及言论散文稿件,曾见诸报端、电台。2011年开始尝试业余文学创作,第一部小说《初秋的晚霞》于2013年出版。《如歌岁月》是他的第二部力作。
第一编 情绵绵兮悠悠岁月
“老三届”知青回乡
情绵绵难舍难分
意悠悠亲情之旅
悲戚戚同学被捕
凄惨惨常军出山
心切切爱舍亲离
第二编 路漫漫兮苦苦求索
刘来福会场发急
骑单车倒卖化肥
学大寨改天造地
杨诚智而立进矿
高常礼二跳“龙门”
改革潮正生担当
小饭馆尚加话别
抓机遇兴办企业
教学楼润泽拒贿
贺寿辰校长清贫
建“危楼”央视亮相
企业垮倾家荡产
同学助起死回生
第三编 泪涟涟兮难忘情怀
贺校庆师生叙情
吴忠义瘫痪感恩
曹世荣感慨人生
会古城年逾花甲
泪涟涟看望同学
念刘君“巨星”陨落
与学文再话沧桑
第四编 乐融融兮补回青春
心未老补回青春
尽情游呼伦贝尔
回故里赠书会友
访同学山村奇遇
酒席宴来福落泪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