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作品分析(第3版)》针对国内、国外摄影理论及创作之中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为目前摄影作品思想僵化与创造力枯竭等问题,给出了更多可选择思路与表达方案。此外,作者还有意结合摄影创作的某些个例,及近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入学考试中的“摄影作品分析”试题,向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摄影专业学生、教师,以及广大摄影爱好者通过学习《摄影作品分析(第3版)》,在理解摄影作品及其创作构想方面,可以获得全新的思路与创作理念,并提高摄影鉴赏水平。
第三版自序分析法是科学或学术研究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学问。然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摄影作品,并不见得能够服众。首先,创作者本人这一关就很难过得去。“你又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会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确,从作品里看作者的思想,看作者的创作思路,试图还原作者当初的想法,这原本就有点“不靠谱”, 好比“井蛙观天”和“盲人摸象”,有点自作聪明,有点自以为是。其次,听者未必当真,有道理,则点头称是;没道理,则一笑置之。最后,分析者未必能在背景资料尚未十分充足的前提条件下建立起充分的自信。想要分析摄影作品,必须清楚摄影之中的各种区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摄影的差别(包括摄影人与摄影作品的差别)实在太大了。以器材的爱好者为例,喜爱大画幅相机的人,往往很难与玩小相机的人为伍;而同样是喜欢小相机的人,喜欢旁侧取景的与喜欢反光取景的又很不一样。如果以拍摄作品的类型来进行区分的话,那么拍摄艺术类摄影作品的人,怎么也无法与报道摄影记者在摄影语言的运用层面上保持着平等与有效的对话。不同类型的摄影作品自然应该以不同的思路来解读,而分析摄影作品的人往往有着自己的偏好与欠缺,所以客观分析只是一种姿态,不可能是一种事实上的效果。摄影的差别还体现在文化的不同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尽管近一百年来日趋频繁,但由于文化根源的不同,其差异甚至是隔膜,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还将继续存在下去。以东方的视点看西方的摄影作品,或者说,以中国人的观点来分析世界范围内的作品,总难免会带有各种东方文化的烙印与局限。就拿人像与人物摄影之中最基本的“摆拍”与“抓拍”的概念来说吧,理论界论说了多少年了,说得国人都已经腻烦了,麻木了,都以为已经彻底明白了,没有问题了,但是只要你一接触到世界摄影史,你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完全弄明白。在1871 年R.L. 马多克斯发明“干板”摄影法之前,本来就无所谓“摆拍”的概念,更不可能出现“抓拍”的想法,因为当时摄影所需要的操作步骤和曝光时间,就决定了摄影必须耐下性子一点一点地进行精细的控制,如果非要给一个替换“摆拍”概念的名词,那就是stage-managed photography 或简称为staged photography 。尽管今天我们很自然地将它们翻译为“摆拍”,但它绝不是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简单地摆个pose 那样的“摆拍”,而是包含了舞台设计和角色扮演成分的较为复杂与隆重的拍摄方式。而且西方人的这种角色扮演十分讲究“原型”,所表达的含义也大多与他们文化上的“母题”相关。如果我们对西方的文化渊源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就很难明白staged photography 的真实含义。当然由于文化的不同,类似这种对某个概念的误解或理解得不到位,是十分普遍的。“抓拍”一词,至少有两个来源,一个是来自欧洲的candid photography ,另一个则是来自美国的snapshot 。candid 一词为拉丁文,原意是“自然的、无偏见的”,其词根cand 等同于英文中的white (白色)和bright (光亮的),相当于古汉语里的“素”,现代用法一般将candid 引申为“坦率的、公正的、不做作的和未经排练的”,candid photography 也就是“不加干预的自然状态的抓拍摄影”,是为了避免拍摄现场由于摄影这一行为的突然介入而改变人、事与物原本的发展状态。可以说,这里面包含着非常深刻而成熟的哲学思考。英国的木刻家P. 马丁(Paul Martin)、德国的犹太博士E. 萨洛蒙(Erich Salomon )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都是candid photography 的高手。snapshot 原意是开枪扫射,转借为快速拍摄,或快速拍摄的照片。这是由于1891 年乔治· 伊斯门(George Eastman )发明的能装胶卷的照相机被大量推向市场的缘故。而在美国人的心目中,1860 年理查· 乔登· 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 设计的手动型多管机关枪的威力还记忆犹新,具有快速操控性能的轻便型照相机的拍摄方式,也就成了另一种类似于机枪的“扫射”式的“快照美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一“快照美学”的日渐流行,逐渐催生出了美国的大众文化。snapshot 与candid 其实具有本质上的不同,snapshot 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拍摄,而且摄影师与被摄者往往是一种临时的合作关系,包括主动合作与被动合作关系。即使在被动合作时,被摄者也往往是知道自己在被人拍摄的,所以他们渐渐地养成了被镜头瞄准时的反应习惯,一些人知道有意识地去与镜头作交流,一些人则尽量去摆脱这个入侵的镜头。但不管怎样,这都是摄影主动介入以后的现场即兴的真实反应。snapshot 中的被摄者积极配合的那部分,即被摄对象主动地在镜头前展示自己身体姿势或面部表情的做法,倒特别接近我们中国人所认为的“摆拍”意义。误读与误解的概念,还有诸如“纪实摄影”“报道摄影”和“概念摄影”等。、“纪实摄影”,我们今天将它看做一种区别于风光摄影和人像摄影的摄影创作风格类型,其实纪实摄影里面包括了纪实的风光和纪实的人像摄影,而且摄影史上绝大多数的风光和人像摄影作品,均属于纪实摄影范畴,并不是只有拍摄社会生活的纪实照片,2 才算是纪实摄影。在摄影史上,纪实摄影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不仅包括了纪实的风光和纪实的人像摄影,还包括报道摄影。在早期它只是区分于“绘画主义摄影”的所有摄影样式的总称,因为摄影本身就是“写真纪实”的手段或工具。摄影同情弱者,揭示真实的社会现状,介入国家政治,推动社会改良与变革,于是就有了后来的“社会纪实摄影”(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和“关心人的摄影”(concerned photography) 。当然,用纪实的手法拍摄风光和人像的摄影,仍然属于纪实摄影。“报道摄影”到中国就成了“新闻摄影”,其实它们无法等同。“报道摄影”里允许出现摄影师或图片编辑的个人观点,无法拍摄的事件,则可以采用插图摄影的方式进行讲述,只要讲述的是事实,人家并不在乎画面的虚构与创意方式。而“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一个在西方非常具体的小概念,到中国则被误译成了“观念摄影”,被艺术传媒渲染成了一种摄影创作的时尚方式,并与西方的观念艺术扯上了纠缠不清的关系。诚然,误译与误读的现象总是在所难免的,人们对于摄影概念的理解尚且如此,各种偏误在摄影作品分析中的体现也就更不用说了。的确,在分析摄影作品的过程中,又有谁能保证百分百地准确呢?为了尽可能地少犯错误,我们是十二分的小心加上十二分的努力。但小心归小心,努力归努力,如果我们的分析能还原作品以一个近似值的话,那也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好在如今不断拓展和进一步深化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让国人渐渐地看清世界,并真正学会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至于摄影概念方面的误译与误读,也就不会再成为什么难题了。不想拙著自2001 年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以来,深得广大读者的垂爱,在合同期内获得了多次重印的机会。此次修订版再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甚感荣幸,在此一则要感谢广大读者多年来的一贯支持,二则要感谢两大出版社的知遇之恩。修订版中考虑到近些年来影像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擢升,有意增加了艺术类摄影作品的论述与分析,并对曾经被业界广泛热议的纪实类摄影作品做了自己相应的分析和判断,至于应用类摄影作品的分析要点,拙著也进行了简要的归类说明。原来某些章节的内容,随着这些年来的继续学习和对摄影认识的深入,此次也作了些许的补充。书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2010 年5 月29 日于北京锦秋家园3
唐东平,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摄影构图、人像摄影、彩色摄影、摄影作品分析、光线处理等。主要著作有:《广告摄影》(辽宁美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人像摄影》(中国摄影出版社,2000年出版)、《摄影作品分析》(浙江摄影出版社,2003年出版)等。
第1章 关于摄影
1.1 摄影是什么
1.1.1 摄影是什么
1.1.2 摄影与艺术
1.1.3 艺术与艺术性
1.1.4 独特的表现方法
1.1.5 重要的不是艺术
1.2 摄影的分类研究
1.2.1 图片摄影分类研究的迫切性与意义
1.2.2 图片摄影分类研究的方法
1.2.3 图片摄影分类的表述
1.3 给摄影师定位
1.3.1 摄影师与艺术家
1.3.2 摄影师与社会学家
1.3.3 摄影师与人道主义者
1.3.4 摄影师与商人
1.3.5 摄影师的素质
1.4 给摄影作品定位
1.4.1 掌握摄影历史知识熟知摄影创作现象
1.4.2 充分理解摄影作品隐藏的信息
1.4.3 植根传统文化全面理清脉络
第2章 关于摄影作品
2.1 摄影作品的立意
2.1.1 表意的范围
2.1.2 表意的角度
2.1.3 表意的深度
2.2 摄影作品的选材
2.2.1 选材的实质
2.2.2 选材的依据
2.2.3 选材的角度
2.2.4 选材的方法
2.3 摄影作品的构思
2.3.1 景别
2.3.2 拍摄角度
2.3.3 构图方案的选择
2.3.4 光线处理
2.3.5 色彩处理
2.3.6 技巧策略
第3章 关于摄影作品的分析
3.1 创作成功的评判标准
3.1.1 难易程度
3.1.2 创新程度
3.1.3 思想深度
3.1.4 美感程度
3.2 摄影作品分析的一般性步骤和方法
3.2.1 看立意——读懂画面的含义
3.2.2 看表达——分析画面内外的各种表现技巧
3.3 比较分析法研究
3.3.1 从摄影创作风格的演变来比较分析
3.3.2 从师承关系分析
3.3.3 从摄影师自身的创作中寻找可比较因素
3.3.4 东西方同类创作的比
3.3.5 历史上同类创作的比较
3.3.6 比较分析法举例
3.4 摄影作品分类分析
3.4.1 艺术类摄影作品的分析
3.4.2 纪实类摄影作品的分析
3.4.3 应用类摄影作品的分析
第4章 摄影作品实例分析
4.1 系列摄影作品实例分析
4.1.1 摄影专题分析
4.1.2 非连续性系列照片的简要分析
4.2 单幅摄影作品分析前的准备工作
4.2.1 获取有关摄影家的背景资料
4.2.2 了解相关摄影家的摄影创作观念
4.3 历届入学考试样卷题解要点说明
4.3.1 审题
4.3.2 综合造型技巧的详细分析
4.3.3 分析总结
4.3.4 样卷答题要点的简要说明
4.4 必要的考前心理准备
后记 语言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