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诗人写诗,是感情的自然真实的流露,自己来书写那是感情的进一步延续或者说是升华。这种效果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诗人和书家这时已经合为一体,在施展书艺的同时也闪烁着诗歌所带来的灵感火花。那么作品的肉涵和由此产生的魅力也是空前的,效果也往往超乎想象之外,意想不到的结果时有产生。人们在欣赏时,也会顾及诗歌的感染力。历来的书家成功之作,多为他们的书写的自作诗,似乎已经成了定律。试想,如果写别人的诗体会感情色彩只能是间接的,不能说出不来好作品,但是总不及原装的来得到位、妥贴。诗歌所应该产生的热情,也往往被书法的技艺所掩盖。这是先天的问题,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也就自然地着眼于书艺,而自然忽视了诗歌本身的震撼力。由于每首诗歌诞生因素不同,所表现的效果也应在保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显示各自的特点。这些在《沈鹏书自作诗词百首(修订版)》所集的作品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像《题毛公鼎》一首,字个个独立,彼此间的呼应顾盼,全靠意态的表现。从整体效果来看,应该说是收到了理想的结果。当然这种表现不是刻意的,是完全依靠意识的领会完成的,或者说是在不经意间达到的。再剖析的话,就是说这个创作过程是靠平日的积累,在瞬间的爆发来决定的。我们再回到字的形体上来看,独立的字由于笔画的遒劲古拙和结体的巧妙变化,还有那生动的顾盼仪态,倒是真有几分钟鼎文的味道。这是靠领会或者说意会达到的效果,绝不是牵强附会的说道。
在《景山古槐之三》裹,我们看到沈先生以隶书创作,笔画多苍劲者,而且枯笔是典型的特征。这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久经沧桑的槐树斑驳陆离的情景,诗人是见景生情,写下了发自内心的语言;作为书家又以书法的形式表现。艺术形式的转化全靠艺术语言的形成。在从诗人到书家,或者说从诗作到书法,使作品几经熔炼,几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我们知道沈先生的隶书不是他的常项,但并不是说不是他的长项。他驾驭隶书和草书一样,同样能完成表达效果,也许他只是更喜欢使用草书而已。其实,各种书体的变化,只是对应而言,在书法创作的领域里,始终也根本没有那么清晰的界綫,在演变过程中,各种字体的特征、属性,始终在贯穿和渗透,这也是一个有必然性质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沈先生的隶书里,也时而闪烁着其他书体的光辉,就这篇作品而言,草书的笔触还是跃跃欲试,不甘寂寞的。这种结合是生动的,不是机械的;是融合,不是拼凑,沈先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值得我们借鉴和领会。
《缩手》一诗,从诗题上看,似乎是牢骚或者是自怨自艾之语,读到末一句“大道青天别样宽”时,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在一番心计后,思想得到的又一次升华。给予人们的是鼓舞,是动力。笔画相当活跃,从始至终几乎是跳跃着完成的。点画十分突出,那真是点到为止,欢快不已。真是一气呵成,毫无懈怠。和前面提到两首诗不一样,在大小相间的组合中,呈现的是连贯而不松散,紧凑而不牵强的节奏,确确实实给人一种享受的感觉。
谁都知道,沈鹏先生是书法家。在他还没有当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的时候,就已经蜚声遐迩了。他的草书早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他的隶书也足令人品味再三,在他苍劲的笔触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股浓郁古朴而又含蓄的味道,让人信服地得出结论:那便是书卷气。
熟悉沈鹏先生的人还知道,他是一位诗人。他热爱艺术,懂得生活,内心世界极为宽广,这样人的思维一旦和生活接轨,和文化撞击,怎么会没有诗句、诗篇涌自心底呢?这样的诗作是清新自然的,必然是吟咏,而绝非呻吟。这样的诗打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他人。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重复一个说过千遍还要说的问题,那便是书家和诗歌的关系。我们不能苛求每一个人,同时具备诗人、书家两种气质或者说两种条件,才算真正的书家。但是,我们从内心称道这样诗书俱佳的书家。古人的典范已经不少,我们对今人队伍中出现这样的书家就更为渴望。令人欣慰的是今天这样的书家虽然凤毛麟角,但还有之,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嘛!如果哪天公平地评选这样的书家,我想沈先生一定是名列前茅。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成就,他在中华诗词学会、中华文艺基金会为他举办的诗词研讨会上,曾说过他在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个子最小,排队总是站在第一排。由于身体不好,开校会时站久了,许多次“眼前发黑,金星乱迸”,随时都有可能摔倒。就是因为坚持住了,最后得到同学的褒奖说他站得“笔直”,同学全然不知他身上痛苦。沈先生从小练就的意志,正是这看似寻常的小事,却为他后来的发奋提供了坚实的必然条件。正是这种要挺住的精神支柱,使得他在战胜了许多困难的同时,也战胜了“自己身上的各种弱点“,从而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理所当然地完成了自己的建树。沈先生的性格加之阅历和环境的影响,他的书法和诗歌都是高产且优产的。在诸多原因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掌握了艺术语言,对于书法和诗歌来说,那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今天我们将沈先生书写的百首自作诗词结集出版,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艺术享受。真正的诗人写诗,是感情的自然真实的流露,自己来书写那是感情的进一步延续或者说是升华。这种效果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的。诗人和书家这时已经合为一体,在施展书艺的同时也闪烁着诗歌所带来的灵感火花。那么作品的肉涵和由此产生的魅力也是空前的,效果也往往超乎想象之外,意想不到的结果时有产生。人们在欣赏时,也会顾及诗歌的感染力。历来的书家成功之作,多为他们的书写的自作诗,似乎已经成了定律。试想,如果写别人的诗体会感情色彩只能是间接的,不能说出不来好作品,但是总不及原装的来得到位、妥贴。诗歌所应该产生的热情,也往往被书法的技艺所掩盖。这是先天的问题,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也就自然地着眼于书艺,而自然忽视了诗歌本身的震撼力。由于每首诗歌诞生因素不同,所表现的效果也应在保持基本特色的前提下,显示各自的特点。这些在本书所集的作品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像《题毛公鼎》一首,字个个独立,彼此间的呼应顾盼,全靠意态的表现。从整体效果来看,应该说是收到了理想的结果。当然这种表现不是刻意的,是完全依靠意识的领会完成的,或者说是在不经意间达到的。再剖析的话,就是说这个创作过程是靠平日的积累,在瞬间的爆发来决定的。我们再回到字的形体上来看,独立的字由于笔画的遒劲古拙和结体的巧妙变化,还有那生动的顾盼仪态,倒是真有几分钟鼎文的味道。这是靠领会或者说意会达到的效果,绝对不是牵强附会的说道。
在《景山古槐之三》裹,我们看到沈先生以隶书创作,笔画多苍劲者,而且枯笔是典型的特征。这让我们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久经沧桑的槐树斑驳陆离的情景,诗人是见景生情,写下了发自内心的语言;作为书家又以书法的形式表现。艺术形式的转化全靠艺术语言的形成。在从诗人到书家,或者说从诗作到书法,使作品几经熔炼,几乎达到了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我们知道沈先生的隶书不是他的常项,但并不是说不是他的长项。他驾驭隶书和草书一样,同样能完成表达效果,也许他只是更喜欢使用草书而已。其实,各种书体的变化,只是对应而言,在书法创作的领域里,始终也根本没有那么清晰的界綫,在演变过程中,各种字体的特征、属性,始终在贯穿和渗透,这也是一个有必然性质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沈先生的隶书里,也时而闪烁着其他书体的光辉,就这篇作品而言,草书的笔触还是跃跃欲试,不甘寂寞的。这种结合是生动的,不是机械的;是融合,不是拼凑,沈先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值得我们借鉴和领会。
《缩手》一诗,从诗题上看,似乎是牢骚或者是自怨自艾之语,读到末一句“大道青天别样宽”时,我们不禁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在一番心计后,思想得到的又一次升华。给予人们的是鼓舞,是动力。笔画相当活跃,从始至终几乎是跳跃着完成的。点画十分突出,那真是点到为止,欢快不已。真是一气呵成,毫无懈怠。和前面提到两首诗不一样,在大小相间的组合中,呈现的是连贯而不松散,紧凑而不牵强的节奏,确确实实给人一种享受的感觉。
沈先生的自书,诗篇篇精彩,字字传神,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时的享受,更多的则是回味。在《沈鹏书自作诗词百首》付梓之际,谨以此表示敬意和祝贺。
始于四十沈鹏
艺术语言的魅力(序言)苏士澍
七六
岳阳楼
海边拾石(三自)
论者谓竹未出土已有节,戏答之
南行晨起
晨人庆州(韩国)佛国寺
义士安重根重慕会
天涯海角题石
溧阳天目湖
六六
成都武侯祠
蝶恋花,登高
观林散之百岁诞辰展览有作
《美术之友》百期感作
一剪梅
六七——得三妹寄来本人周岁照片
观蚁
夕访西夏王陵(三目)
有持《三余吟草》索题,诗以为赠题为唐诗宋词书画集
第十五届书法兰亭节
题秋瑾小照
清平乐,梧桐
诉衷情·题画鹰
“云骨”
获观王铎手卷
杜甫诞生处
追怀游寿女史四首选二
毛公鼎
梦外星人(三自)
拙着书画谈编后作
《笔殡》选书
景山古槐三首之三
缩手
冬日抒感
九华山
癸未岁除感怀
偕苏士澍同访启功先生,戏呈一律
过闹市闻布谷声
华清池管理处嘱步郭沫若、董必武二老韵
红豆诗
青岛五四广场雕塑《五月风》
题傅抱石先生画山树图
七三初度过五台山《清凉胜地》牌楼之二
集安途中高句丽古墓壁画
纪念阿倍仲麻吕诗碑建立十五周年(三日选一)
自书行草《古诗十九首》长卷跋
七律,乙酉元日
闲居杂诗,角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