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周谷城全集
周谷城治学领域广阔,学识渊博,兼涉史学、教育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其治学严谨,从历史学到政治学,从哲学到社会学,从美学到教育学,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周谷城全集》收入以上提及的代表性学术著作以及散布各处的书信、论文、译作、文学作品。全集近500万字,共分16册:《中国通史》(上下)《世界通史》(上下)《中国政治史》《史学论文集》《农村社会新论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中国社会史论》(上下)《生活系统 史学与美学》《形式逻辑与辩证法 黑格尔逻辑大纲》《教育文集 中国教育小史》《集外文录》《译著》(上下)《诗词小集 书信集》,力图全面展示周谷城一生的学术思想脉络及其卓越成就,具有重要的史料收藏价值和独特的现实意义。
为全面反映周谷城的学术成就,更好地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全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了周谷城各个时期已发表的各类著作、文章和未公开刊布的书信等,共16册、近500万字。
总序 姜义华 周谷城是现代中国一位著名的特立独行的史学家。于史学之外,在社会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文化学等领域,也多所建树。编辑出版这部《周谷城全集》,就是希望比较全面地反映集主诸多方面的主要成果。 周谷城1898年9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出生于湖南益阳汾湖洲周家埦长湖口一户农家。这一天,百日维新还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半个月后,主持者光绪即被囚禁,慈禧太后宣布再次临朝训政,百日维新以失败而告终。但风气终究已开。随后数年,迭经八国联军之役等重大变故,清廷不得不开始实行所谓新政。以长沙为首府的湖南,在内地诸省份中,开风气甚早,新思想、新教育的传播,俱不落人后。汾湖洲周家埦长湖口距离县城65里,距离省城长沙105里,是时交通虽仍不方便,亦不算闭塞。正是在这一环境中,周谷城度过了他的童年。 他在周氏族学中读了八年。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这些启蒙读物到《四书》《五经》,所受的基本上是传统教育。他尤喜阅读《史记》《汉书》《国语》《战国策》等史籍,视野因之开阔。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廷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制度。1913年,十五岁的周谷城考入湖南长沙省立第一中学,接受英语和数理化等新式教育,同时,用心阅读先秦诸子著作,对《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均甚有心得。 1917年,周谷城于湖南省立一中毕业,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得以阅读了大量的西文书籍,包括杜威、罗素、柏格森、詹姆士等人的著作,以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贫困的哲学》等。在《新青年》等杂志影响下,广泛接触各种新思想,有马克思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实用主义的、实证主义的,广泛涉猎,兼收并蓄。他在同学中组织英语学会,自任会长。他曾用一个暑假苦读英文本《迈尔世界通史》,不仅英文大有长进,对世界历史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北京高师,他结识了国文部的周予同、数理部的匡互生等,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他们一道赴天安门参加集会游行,并在匡互生带领下,冲入曹汝霖住宅,火烧赵家楼。他们成为终生挚友。 1921年,周谷城未等毕业,便回到湖南,执教长沙第一师范,教授英语和伦理两门课。在这里,他与是时任一师附小主事的毛泽东结识。1921年8月,毛泽东、何叔衡等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1922 年底,何叔衡出任船山学社社长。周谷城应毛泽东之邀,兼任自修大学和船山学社心理学教师。在毛泽东、何叔衡等影响下,周谷城从日本东京丸善书店购得《资本论》英文版、德文版各一部,开始对马克思学说进行认真研究。结合正在从事的教学,1923年,他出版了译作《实验主义伦理学》。1924年,他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第一本著作《生活系统》,通过对构造派心理学的批判,阐明知、情、意三者如何前后承续,从物我浑然一体,进到物我分立,最终形成信仰生活。 深刻改变了周谷城治学方向与治学路径的,是大革命时期他应毛泽东之邀,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顾问、省农民运动讲习所教员,发表专论中国农村问题的长篇论文《论租谷》;1927年春,又到武汉,在毛泽东所主持的全国农民协会筹备会任宣传干事,并任职于邓演达所领导的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撰写《中国农村社会之新观察》,发表于武汉《中央日报》。由此,他的研究对象转向中国农村、中国农民以及正如火如荼席卷两湖大地的农民运动,转向中国社会的现状及其历史。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周谷城离开武汉,来到上海,为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教育杂志》等撰稿,继而任教于上海暨南大学附中、中国公学、劳动大学。不久,学界相继爆发了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史、中国农村性质问题论战。周谷城基于几年来接触农民运动的社会实践,经过进一步研究,陆续撰写和出版了《农村社会新论》(上海远东图书公司,1929年)、《中国社会之结构》(新生命书店,1930年)、《中国社会之变化》(新生命书店,1931年)、《中国社会之现状》(新生命书店,1933年)等著作,系统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社会性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见解。这是他尝试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的一组重要成果。 在这期间,他又应周予同之约定,研究中国教育问题,撰写了《教育新论》《中国教育之历史的使命》等一批论文,出版了《中国教育小史》(泰东图书局,1929年)。在《教育新论》中,他明确提出: (一) 全国人民应有受教育权;(二) 凡受教育者皆为有用人才;(三) 有用之才又必切乎中国之需要。他还翻译出版了美国学者尼亚芬的《文化之出路》、吉林与布莱克曼的《社会学大纲》、亚诺得的《战后世界政治之关键》等书。1930年,邓演达创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周谷城受邀在上海参与创办《正理报》(周刊),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 1930年,周谷城受聘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 19321942年,受聘任暨南大学教授兼史社系主任、历史系主任,开始以历史学为专业,主讲中国通史课。稍后,开设世界通史课。结合教学,他编写了《中国通史》,分上下两册,于1939年由开明书店出版。他在历史完形论名义下,力图说明历史事件之间相互有机联系,历史发展有其内在必然规律。这部教材,在广大进步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到1948年,已重印12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周谷城在中共地下党组织帮助下秘密转赴重庆。途经杭州时,被日伪机关逮捕,关押37天,方获保释。1942年春,他受聘担任迁址于重庆北碚的国立复旦大学文法学院历史系教授,讲授中国通史、西洋通史、西洋近古史等课程,并在陈望道任系主任的新闻系开设英文新闻选读与分析课。这一年,他又结合教学,编写出版《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43年翻译出版了《新英国与新世界之建设计画》。1945年春,周谷城任历史系主任。其间,他还协助陶行知、邓初民等开办社会大学。他积极参加抗日民主活动,被聘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顾问,在报刊发表不少政论文章,如《论中国之现代化》(1943年)、《论民主趋势之不可抗拒》(1944年)、《论民主政治之建立与官僚主义之肃清》(1945年)等。《论中国之现代化》发表于《新中华》杂志,反对全盘西化主张,认为要警惕国人对中西社会文化之差异,尚分辨不清,提出要加速中国产业革命,须从组织、培养人材、思想文化诸方面进行革新,加速积累资本,在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亦可引进外债发展生产。 周谷城因《中国通史》被当局认为有马克思主义嫌疑,被责令停教中国通史,乃在先前讲授西洋通史等课程的基础上,将教学与研究的重心转向世界史领域。他仔细研究和分析了当时流行的各种世界史著作,认为这些著作多以欧洲为中心,置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古老文明于不顾,而且多是罗列各主要国家历史,成为国别史的叠加,对人类在世界范围内如何形成真正密切的联系没有深入的研究。他先是写成讲稿,讲课时又有学生笔录,整理为油印讲义,经修订补充,1949年,三卷本《世界通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这部通史中,周谷城以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研究它们如何相互关联、日趋融合,近代以来,欧洲文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如何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力图揭示世界文化彼此交流和互为因果的内在联系。 1946年,周谷城随复旦大学由重庆回到上海,出任史地系主任。他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发表《人民时代之中国农民》(1946年)、《近五十年来中国之政治》(1947年)、《中国之独立地位》(1947年)、《彻底肃清封建势力》(1949年)等。他与陶行知等人发表拥护中国共产党组建联合政府主张的共同宣言,与张志让、潘震亚、翦伯赞等人发起组织上海大学民主教授联谊会(简称大教联)。作为大教联中坚分子,他上了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的黑名单。由于支持学生反迫害、反扶日、反饥饿等活动,他被撤去系主任职务,并在上海解放前夕,遭到逮捕,被关押于上海警备司令部。 上海解放后,周谷城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教务长。9月,他赴北京,作为候补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接着,又受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的委托,组建中国新史学研究会上海分会,任副理事长;后改名上海历史学会,担任会长。1958年3月,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成立,他出任副主席。 在复旦大学历史系,他专门讲授世界古代史,而他的研究,则仍然包括中国历史和其他众多领域。他积极参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1950年7、8月,发表《中国奴隶社会论》与《奴隶社会意识形态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存在奴隶社会,且一直延续到西汉末年。1954年,新知识出版社重印他的《中国通史》,他随即对这部著作进行了全面修订,交上海人民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1956年他还将《古史零证》一书交群联书店线装印行。在世界史研究方面,他则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更加深入地批判包括苏联史学界在内的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论,强调世界史必须真正具有世界性。 围绕形式逻辑与时代精神问题,他引发了学界异常热烈的两场大讨论。 1956年,周谷城在《新建设》2月号上发表《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文,引发了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关系的激烈争论。当时学界流行的是源自苏联学界的观点,即认为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有高下之别、正邪之分,辩证逻辑是高级的,在意识形态上是正确的;形式逻辑是低级的,有阶级性。周谷城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形式逻辑的对象是推论方式,它的法则只是对推论过程的形式规定。它的任务,侧重于依据大前提如何推论,却不问大前提是如何成立的。周谷城的观点在全面学习苏联的氛围中,立即被视为异端,康生来复旦大学视察时,授意对周谷城的观点要组织文章进行批驳,发动了一场围攻。周谷城坚持辩论,前后撰写了二十多篇文章,坚持形式逻辑没有阶级性,和辩证逻辑是主从关系,形式逻辑研究的是思维的逻辑形式,研究的是我们的思维怎样通过正确的形式来得到正确的结论。它只管思维形式的正确与否,不管思维内容的真实与否,论式的前提与结论间不矛盾叫作正确性,前提与事实相一致叫作真实性,亦即充足理由,正确性才是形式逻辑该研究的问题,而真实性就交给其他科学和辩证法。真实性或充足理由不是一下就可获得的,须我们生活于客观事物,实践于客观事物,与客观事物斗争,才能逐渐获得。正确性则不然,按照逻辑规则做,就可做到。理想上,我们永远要求论式具有真实性,具有充足理由,主观、客观能够一致。但事实上,我们的论式常为历史条件所限,只能前后不矛盾,只能具有正确性。至于主观、客观却不一定是相一致的,即论式不一定具有真实性。 这场争论,引起毛泽东主席浓厚兴趣。1957年4月11日,毛泽东邀请一批著名的逻辑学者和哲学工作者座谈并共进午餐,讨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关系,支持并鼓励周谷城继续争鸣。1962年,周谷城将他在这场讨论中的论文结集为《形式逻辑与辩证法》一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时代精神问题的讨论,源于周谷城1961年至1962年间发表的三篇文章,即1961年3月16日《光明日报》上的《史学与美学》,1962年2月9日《文汇报》上的《礼乐新解》,1962年12月号《新建设》上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三篇论文的核心,是提倡正确认识矛盾斗争的限度,正确认识矛盾斗争与矛盾统一的关系,强调事物发展的规律总是由矛盾对立到对立统一、由对立斗争到问题解决。由劳到逸,由紧张到轻松,由纪律严明到心情舒畅,斗争总是断而相续。在《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中,周谷城说:在原始氏族社会,因着人与自然的斗争,部落与部落的斗争,常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汇合而为氏族社会的时代精神。……因此封建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资本主义时代又有各种思想意识,汇合而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各时代的时代精神虽是统一的整体,然从不同的阶级乃至不同的个人反映出来,又各截然不同。这一见解被概括为时代精神汇合论。周谷城这三篇文章,虽然谈的是文艺理论问题,但明显挑战当时将阶级斗争无限扩大化的斗争哲学,可谓冒天下之大不韪,激起轩然大波。从1963年至1964年,批评周谷城观点的文章几呈铺天盖地之势,有金棍子之称的姚文元就写了洋洋洒洒两篇长文,从政治上对他加以讨伐。在巨大政治压力下,周谷城不屈不挠,一一予以回击。 1965年11月10日, 《文汇报》发表了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周谷城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成为重点批判对象。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周谷城立即被打倒,被勒令打扫厕所,从事体力劳动,精神上、肉体上都遭到摧残。 但在学术观点上,他仍一直坚持自己的见解,不屈不挠。后来,在毛泽东亲自过问下,他算是被一批二用一批二养。 周谷城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粉碎四人帮后,周谷城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文教委员会主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时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以及首任执行主席、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 积极参与地方和国家政务活动,并没有影响他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和改革开放相伴,他先后发表《秦汉帝国的统一运动》《继往开来的史学工作》《关于艺术创作地位》《看重统一整体,反对欧洲中心论》《中外历史的比较研究》《所谓意境》《论古封建》等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史学与美学》一书,又重新修订出版了《中国通史》。1982年,他编著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被列为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他主持召开首届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支持编辑出版中国文化史丛书和 世界文化史丛书,并慨然答应作为这两套丛书的主编。1988年,又领衔编纂出版大型学术丛书民国丛书。 周谷城毕生献身于高等教育,献身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献身于国家进步和民族振兴,老而弥坚。也正是他在所有这些方面的贡献,使他的著作在中国现代史学、现代社会学、现代哲学与美学、现代教育学、现代逻辑学等领域获得不可或缺的地位。1996年11月10日,周谷城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这些学术成果,仍然值得我们珍视。 周谷城著作多年来由各地方各专业出版社分别编辑重印的,为数不少。现在这部《周谷城全集》,尽可能收集了周谷城生前公开发表与出版的论著,并收入了他的一些书信,试图为读者提供一部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文献。他的更多的书信,他在人大、政协、农工民主党领导机关、中央和上海统战部相关会议上的一次次讲话、发言,和他直接相关的各种提案、文件,还有记录他对重大事件反应、意见的种种专报、内参,他亲笔所写而已经早就放进他自己档案或他人档案的众多材料,这次都未能全部汇集与整理,希望以后有机会弥补这一缺陷。 2018年4月
周谷城(18981996),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农工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等。长期在复旦大学执教,曾任历史系主任、教务长等职。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70多年,硕果累累,又在社会学、教育学、美学、逻辑学、文化学等领域多有建树,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通史》目录 第二次修订重版序言3 导论5 第一节 斗争的过程5 第二节 史书的编著12 第三节 编著的目的20 第一篇 古代史 第一章 原始社会史及古代史的大势29 第一节 原始社会史2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民的生活32 第三节 中国古代史的大势35 第二章 古人对自然的斗争38 第一节 与水的斗争38 第二节 历法的发明43 第三节 工具的演进48 第四节 生活的改善51 第五节 阶级的对立57 第三章 诸部族的相互冲突61 第一节 相互战争61 第二节 几种大战64 第四章 等级的封建国72 第一节 封国的出现72 第二节 土地的划分77 第三节 权力的传授80 第四节 等级的次序88 第五章 周初经济的进步92 第一节 由政治到经济92 第二节 生产发达概观95 第三节 经济酝酿新变100 第六章 古代宗教与文化102 第一节 以卜决疑的方法102 第二节 崇拜祖先与自然107 第三节 宗教的社会作用111 第四节 主持宗教的人物118 第五节 文化的成果119 第七章 贵族奴隶主的没落124 第一节 周室共主的动摇124 第二节 强大诸侯的称霸135 第八章 工商奴隶主的兴起148 第一节 地主的出现148 第二节 商人的抬头152 第三节 高利贷者出157 第四节 私奴的大量使用159 第九章 统一帝国的成长162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七雄162 第二节 卫鞅的改革秦政165 第三节 所谓合纵与连横170 第四节 商人助长统一帝国179 第五节 统一帝国的确立189 第十章 统一帝国的制度203 第一节 郡县制的确立203 第二节 刑法制的严明209 第三节 诠选制的复杂213 第四节 土地制的畸形219 第十一章 随社会而演变的学术思想225 第一节 学术思想由官府入民间225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中的诸种学说229 第三节 统制学术思想的诸策略247 第二篇 中世前期 第一章阶级的剧烈冲突257 第一节 汉帝国的危机257 第二节 新莽时代农民的暴动270 第三节 地主阶级建立统治284 第二章 由阶级冲突到军事割据292 第一节 东汉统治发生动摇292 第二节 农民暴动与群雄割据302 第三节 由魏蜀吴到司马氏312 第三章 西北诸族的进逼319 第一节 西北诸族进逼的因缘319 第二节 西北诸族的大举进逼324 第三节 晋室被迫相率南迁337 第四章 南朝北朝的对立344 第一节 汉族北伐的无成344 第二节 南朝北朝的对立353 第三节 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和同362 第四节 南方土著与侨民的冲突381 第五章 六朝时代江南的文化393 第一节 江南文化的物质基础393 第二节 社会构造与江南文化399 第三节 六朝时代的学术思想408 第四节 六朝时代的文艺美术417 第六章 隋唐统一帝国的发展427 第一节 由南北对立到南北统一427 第二节 隋帝国对内对外的活动441 第三节 由隋帝国的瓦解到唐帝国的建立450 第四节 隋唐帝国在亚洲诸民族中的地位462 第七章 中外文化的汇合演进476 第一节 发展生产的制度476 第二节 维持统治的制度487 第三节 推进文化的制度501 第八章 汉唐时代佛法的东来510 第一节 汉唐与西域的经济关系510 第二节 佛教的东来523 第三节 东来的佛教537 第三篇 中世后期 第一章 宋帝国的建立559 第一节 由唐的分崩到宋的统一559 第二节 北宋帝国的巩固政策573 第三节 统一帝国下的地主阶级580 第二章 宋与辽夏金间的斗争593 第一节 辽之进逼593 第二节 夏之进逼601 第三节 宋之变法图强611 第四节 因变法引出党争626 第五节 金对宋的压迫633 第六节 宋之南渡与金宋间的傀儡642 第三章 种族战争中的人民生活646 第一节 土地私有制下贫富悬殊646 第二节 种族战争中人民生活的恶化651 第三节 人民因不堪苦累起而暴动659 第四章 宋对金的妥协策667 第一节 进行妥协之先667 第二节 宋与金的和议671 第三节 义理派与时势派的斗争677 第五章 蒙古势力的大发展686 第一节 十二世纪亚洲的大势686 第二节 成吉思汗的统一各部693 第三节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人的远征700 第四节 忽必烈的灭宋兴元策705 第六章 由蒙古统治的瓦解到大明帝国的树立716 第一节 蒙古统治的乖误716 第二节 反抗运动的爆发728 第三节 大明帝国的统治743 第四节 大明帝国与海外诸国的经济关系751 第七章 再由社会冲突转入种族战争775 第一节 农村生活的崩溃775 第二节 统治势力的腐化787 第三节 人民暴动的四起796 第四节 满族的入关815 第八章 满洲族之树立大清帝国826 第一节 消灭大明宗室的最后挣扎826 第二节 削平吴三桂等的反抗运动839 第三节 统一郑成功的台湾据地848 第四节 大清帝国的扩大与巩固策852 第九章 巩固统治的理学859 第一节 理学的生长完成859 第二节 理学的巩固统治868 第十章 各种反抗运动882 第一节 思想的反抗运动882 第二节 种族的反抗运动894 第三节 社会的反抗运动907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大反抗914 第四篇 近代史 第一章 由英国的对外侵略到中英鸦片战争917 第一节 英国的对外侵略917 第二节 中英鸦片战争922 第二章 太平天国的反抗运动929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发端及用兵的宗旨929 第二节 天国军事发展的神速934 第三节 天国建设计划的一般939 第四节 清王朝的反扑944 第五节 中外敌人围攻下的天国运动946 第三章 各国继续以武力逼订不平等的条约951 第一节 英法联军攻中国951 第二节 日本派兵入朝鲜957 第三节 八国联军陷北京963 第四章 在不平等条约下中国的殖民地化971 第一节 领土完整的破坏971 第二节 主权独立的破坏976 第三节 中国国际地位的低落983 第五章 中国的图强御侮经济方面的图强御侮986 第一节 各国经济侵略的加紧986 第二节 中国新式产业的创兴988 第三节 中国社会阶级的变动994 第六章 戊戌维新与辛亥革命996 第一节 戊戌维新996 第二节 辛亥革命1008 第七章 教育学术及思想的变革1023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变革1023 第二节 西洋学术的吸收1027 第三节 近代学术思想的演变1031 第八章 封建势力的挣扎1042 第一节 军阀的篡窃民国1042 第二节 帝制的两度发生1052 第三节 北方的军阀混战1060 第九章 帝国主义的深入1062 第一节 帝国主义者在华的经济势力1062 第二节 帝国主义者对华的政治要求1071 结论1076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回顾1076 第二节 中国历史的转变1086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