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央编译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研究的*终成果之一。书稿立足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一科学论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全面梳理、深入研究和批评分析当代协商民主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发展的重要文献和基本资料,集中关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造,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制度、深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基本指向,积极开展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相关研究工作,*终形成形式多样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专著、对策分析报告等,从而为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推动和开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撑。
前言
作为一种观念和制度,民主一方面要考虑如何限制权力,使其不能过度侵入普通民众的生活,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推动如何保障公民的权利,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民主的活力主要在于它能在二者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理想地看,民主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价值。现实地看,民主又是经验的、具体的。什么样的民主是最恰当的、最有效的,不同的意识形态有不同的理解。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国家和社会实践民主的模式呈现多样性特征。各种不同的民主模式与实践,共同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当然,差异不能走向相对主义。民主的有效运转,还需要对于基础性的价值和规则的认同与共识,差异需要保持在共同体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民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在近代以来同样走上了认识民主、思考民主、探索民主和实践民主的发展道路,并最终建构起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并在实践中创造出两票制、公推公选、民主恳谈、协商对话、预算监督等民主形式。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程度不断提高,民主政治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我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品质保障。这种理论自觉和自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其一,通过理论创新,科学回答当代中国在探索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其二,通过回答中国的问题,同时丰富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党的十八大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我国在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主、......
陈家刚,汉族,1969年11月出生于河南省固始县。200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专业领域及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当代中国政治、协商民主 。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导 言
第一节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挑战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协商民主:提出与发展
第一节 理论创新与协商民主的提出
第二节 政治发展与协商实践
第三节 协商民主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章 协商民主:价值与历史方位
第一节 协商民主的价值
第二节 协商民主的历史方位
第三节 协商民主的理论逻辑
第三章 政党协商
第一节 政党协商的发展及其内涵
第二节 政党协商的性质与边界
第三节 政党协商的价值
第四节 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探索
第五节 我国政党协商面临的挑战
第六节 走向民主与法治的政党协商
第四章 政府协商
第一节 我国政府协商发展的逻辑起点
第二节 推进我国政府协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节 我国政府协商的基本内涵
第四节 我国政府协商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第五节 推进完善我国政府协商的基本路径
第五章 人大协商
第一节 人大协商的概念内涵
第二节 人大协商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人大协商的基本要素
第四节 人大协商的实践探索
第五节 人大协商的成就与挑战
第六节 深入推进人大协商
第六章 政协协商
第一节 政协协商:逻辑起点与发展脉络
第二节 政协协商的基本内涵
第三节 政协协商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第五节 政协协商的实践探索
第六节 政协协商面临的挑战
第七节 发展政协协商的新要求
第八节 政协协商的前景:原则与制度建构
第七章 基层协商
第一节 基层协商的内涵
第二节 基层协商的实践
第三节 基层协商前瞻
第八章 社会协商
第一节 社会协商的历史缘起
第二节 社会协商的理性分析
第三节 社会协商的理论资源
第四节 结论
第九章 网络协商
第一节 互联网:协商民主新空间
第二节 网络协商民主:虚拟世界的参与、表达与对话
第三节 网络协商民主的困境与未来
第十章 协商民主:地方官员的视角
第一节 协商民主认知与实践图景
第二节 协商认知与实践的描述分析
第三节 协商认知对实践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
第十一章 使民主运转起来:协商方法
第一节 协商方法的作用与设计原则
第二节 协商方法的类型与实践
第三节 协商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第十二章 国外的协商民主
第一节 国外的协商民主理论
第二节 国外的协商民主制度与实践
第三节 中外协商民主的比较
结 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