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击壤书,认识绿窗
冯秋子
在申报的中国作协首届少数民族文学之星的选题中,读到绿窗的散文原稿汇集《击壤书》,暗暗惊喜。这是一部卓尔不群的作品集。有一些遗憾,但仍然遮蔽不住作者深长的思想锋芒和锐利的艺术直觉。在我们认识绿窗之前,她已经走得很远。读到好东西,是什么可以与之交换的呢?由此想,读到一部好书,看到一部好影片,欣赏到一部好的舞台作品,听到一支好歌,付出多少费用,是能够和那个好作品相等,而钱又能说明什么呢?
虽有个别篇章作者的自我规定比较有劲,文字硬性,气流不够自然,残酷而粗糙的生活蕴生的愤怒,让力气不及,使出行未能从容,着落的结果是不尽准确,顾念的东西,下笔时候自以为痛快淋漓,但是,把想要说的话凝聚成一个词两个字,隐晦地、憋着气似的运转,于是文章处在作者主观意志的猛烈切割中也许作品内部流动着一条生命的暗河,但是地表、作品样貌上,呈现出意识上的块垒与阻隔。一般情况,这种作者清楚,阅读者费心费力却仍然停留在作者个人化的表达之外,在效果上会打一些折扣,因为于欣赏设置了阻障,隔绝出一些距离。我反复读这几篇作品,想体会那是一种什么情形。回到散文创作的内部规律看,写作者个人行走的不同形态,客观上其实是在寻找、接近和艺术思想的分寸相谐、相契的记录过程。相抵着的东西,我相信会在知觉过程一点点地自然消泯;反过来看,阅读者不能尽得,不能尽兴的经验,也是督促和警醒,审美要求即是希望所在。关键在写作者,是不是有要求、能跨越。
绿窗悟性很高,充分交流以后,她调整了作为自己第一部作品集的个别篇目,补充和修缮了在新的意识和把握中,能够有的整体格局和准备。现在能够见识到的,就是每一篇作品自身携带的成熟品质,与作者难能可贵的准确恰到的行进方向。绿窗多年的蓄积和揣摸,深厚的阅历、精到的思想和意识,以及她的艺术的胸襟和格局,在这部作品集展现出来。
令我常常回想的,是绿窗何以安静地往前,把生活中积重难返的困惑,有节制地一点点地挖掘出来,她的控制力,既有刀刃之功,又有不喧嚣不铺张的韧性和教养,在客观的中缝或者路径上,跟终极的大爱的目标融和一致,捕捉和呈现别样的独特而具有积极的贡献。她的作品,总有纵深度,有几重的维度,有不尽的表现可能和魅力效能。
艰难在她的作品中,怎么样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苦和难和痛,她怎样就把很多的困苦消化成痛定思痛的更多人的起跃之基点。何况还有历史、民族文化,她从属于她的历史中浸漫持续过来。我欣赏她带进作品的不同的文化气息,文明形态,和创造性的精神意味和内涵。
绿窗写作的魔力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