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山上的告别》是青年作家章泥*新创作的,全国首批反映脱贫攻坚战役的长篇小说。中央党校博导范玉刚、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胡平、《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四川省作协副主席伍立杨等人高度评价,《中国作家》全文发表,是四川省文学扶贫“万千百十”工程重点扶持项目,是2018年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该部小说取材于凉山等地真实的农户家庭,以非凡的视角,独辟蹊径,从非常独特而新颖的视角深情讲述了精准扶贫伟大实践中一段不同凡常的故事——贫困程度*深的农村家庭中的残障孩子,*后怎样一个都不少地告别贫困;驻村第yi书记、众多扶贫干部和各方面社会力量一起努力,将习总书记心心念念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从设想变成现实。
作品通过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把他自身经历的今非昔比的变迁置之于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之中,着重刻画了残障弱势群体的自身努力和心路历程,其间真挚的友情、亲情、师生情与质朴的干群关系密密交织。
序:朝向未来的告别
顾建平
《迎风山上的告别》呈示了我们这个物质过剩时代的贫与困,也描述了走出困境之路的崎岖与坚韧。这是关乎小人物与大时代的一部辉芒闪耀的协奏曲,让读者身临其境沉浸其中,心绪由同情、哀伤转而振奋、喜悦,一次次感受到周身血液的荡涤和盈眶的热泪滚滚。
贫富差距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世界性的存在;在古老中国人口众多的今天,又是一个无法回避亟须解决的社会难题。几千年来人类设想了各式各样的没有贫富之别的理想社会,大同世界,乌托邦……都已被实践证明只是沙盘推演,不具有实际操作性。但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执政者又有道义上的责任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平等公正。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近些年大力实行的精准扶贫,其行动目的和深远意义之所在。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一方面是物质极大的丰富甚至过剩——某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以致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网络时代传播方式的发生革命性变化,知识和信息骤然大爆炸,又导致了知识过剩、信息过剩;而另一方面那些主要生活在边远地区的贫困百姓,却依旧面临着双重的贫乏:物质生活的贫乏,精神世界的贫乏。
在小说中,迎风山虽然说不上壮丽秀美,但有大风吹拂,有雨水滋润,草木茂盛生机盎然。作者章泥以别致而抒情的笔调细密铺陈出小主人翁对这座山林的怀想与告别。
我们以往读到的文学作品习惯从全知的视角去审视贫困与落后,由外到内去观察去介入,《迎风山上的告别》独辟蹊径,用第一人称——一个特困家庭孩子的眼光去记录,去叙述,从贫困的内核写起。没有了第三人称(俗称“上帝视角”)的同情、怜悯与施舍,只有在泥水草丛中、颓墙破瓦下生长的身体,长着一双困惑、懵懂、好奇的眼睛,渐渐地,这双眼睛流露出喜悦、期待,闪耀着求知和探索的神采。《迎风山上的告别》难能可贵的是对小主人翁与贫寒物质生活形成反差的丰富内心活动的捕捉,随着这个贫困少年对周遭世界认知的逐渐唤醒,读者的同理心不由层层推进,当我们一次次打量这座山林突兀的贫与困时一次次作别往昔,其实我们也在一次次审视沉潜于自身的贫与困一次次迈向未来。正因为此,整部小说带给我们鲜有的既疼痛又有分明振奋的阅读体验。
《迎风山上的告别》通过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把小主人翁自身经历的今非昔比的变迁置之于精准扶贫,这一场对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影响的大背景之中,作品可以看作小主人翁在当今时代的一段人生际遇和心灵成长史。这个全县全乡全村最“老火”的贫困户儿子陈又木,十岁时身量瘦弱,语言迟钝仿佛弱智,家里有独眼的父亲,又憨又哑的母亲和弟弟。后来,陈又木遇到年近二十岁的身残志坚的瘫子,瘫子教他数数和识字,他们结下珍贵的友谊;再后来,陈又木遇到驻村第一书记小武,这个从省城来到乡村、基层工作,经验还不丰富,却对扶贫帮困真抓实干的年轻人,待他如兄长。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众多扶贫干部一次次进村入户搞帮扶、做调查、添措施……迎风山上贫困青少年的命运终于一步一步改变。
迎风山上的百姓,不只柴米油盐房屋被服这些物质严重匮乏,不只是身体患有各式各样的病痛残疾,更尴尬的是知识的匮乏、精神的虚空和人性的愚昧。贫与困,物质之贫容易解决,难在精神之困。特困地区的乡村、家庭,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依靠外界持续输血才能维持正常生活。房屋可以盖好,柴米油盐酱醋茶可以送来,甚至疾病也可以治疗,但精神上的贫困、智力上的障碍,是难以突破的恶性循环。扶贫不仅仅是济贫,要把贫困户扶起来,让他们自身站立,需要让他们在精神上充实,在理念上与现代社会接轨。
扶贫干部小武和他的同事们,打破了这个魔性怪圈,帮助乡亲们告别迎风山,告别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困窘,让贫困青少年——瘫子郑华、盲童亮亮、一度又憨又哑的“我”和有自闭症的弟弟……有了敞亮宽阔的未来道路,开启了比父祖辈更充实幸福的人生,这就像在沙漠上浇灌出了一片绿洲。滴水辉映太阳的光芒,这个小小山村的沧桑变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铿锵步伐。
作为长篇小说,《迎风山上的告别》不仅内在张力饱满,而且经验真切、层次多元。作者别致、生动、富有表情的小说语言,既聚焦众多贫困户在国家、省、县、乡、村各方面积极外力作用下的改观,又注目贫困户乡亲与乡亲之间的相互帮扶,特别刻画了残障弱势群体的自身努力和心路历程。与经典相遇,和科技携手,“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方略,正让陈又木和更多跟陈又木一样曾经贫寒困苦的青少年与时代共奋进。《迎风山上的告别》既有对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客观呈现、理性思考,又有对梦想的诗意抚慰和对希望的温暖传递,作者以卑微者细小的悲欢,呈现精准扶贫具体实践中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以直叩人心的力量完成对脱贫攻坚饱含深情的文学表达。
《迎风山上的告别》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文学结合体,理想照亮了现实,并且正引导着现实。
2018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