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的话
(一)
我的童年,曾在上海松江的天马山、机山(又名小机山)度过。据说,在中国能见到佛光的山有三座:一是黄山,一是峨眉山,一是松江的天马山;而与天马山相邻的机山,则因西晋大诗人陆机得名,是名闻古今的两位大才子陆机陆云两兄弟的家乡。历代相沿,松江享有诗窠的美誉诗人、诗派、诗论、诗赋,层出不穷。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便开始探索古诗词创作,自号云间山人。一则因松江古称云间。二则,我也喜欢那首唐诗的况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
(二)
本书系我在五十年间古诗词原创习作的选编,分成四个篇 章
第一章: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题材包括山水旅游、人文杂咏。如写黄山、庐山、天目山;写黄河、黄果树瀑布、黄浦江;写青海、新疆、西藏;写周庄、蓬莱阁、达摩洞、沙坡头;写花卉、鸟兽;写星星、月亮、太阳;写自励、感怀、庆贺、无题……累计一百余首(押平水韵为 主)。
第二章:古体诗,也就是古风。抒写题材大致同上,录七十九 首。
第三章:诗余对联。诗余就是词,本章录十五首;对联,是清代最为兴盛的文学体裁之一,现代学术界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的说法,可见其影响力。近年来,我也探索尝试,本章录二十五 副。
最后一章:插队落户咏叹调,比较特殊,与前三章不同,不是按体裁划分,而是按内容来组合的。为什么呢?因为知青上山下乡,两千万人,离开城市,走向农村接受再教育,声势浩大。我们上海知青,大多去黑龙江、云南,留在本市郊区的虽是小部分,但遇到的身体、心理挑战不亚于去黑龙江、云南。去黑龙江、云南的知青,属抱团;而留下的知青,分散在市郊的各个村庄,如孤雁。我就是其中一只孤雁。刚下乡的孤雁,由于城乡文化的冲撞、矛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惑、烦恼。古人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我不喝酒,唯以古诗。看古诗,学古诗,写古诗,吐露心声,我对文化的渴求无意中让我保留了这份珍贵的记忆就是我的这篇《插队落户咏叹调》,其中三分之一是格律诗词,都是原生态,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学写古典诗词的脚 印。
(三)
在中国诗的长河里,汉以前,诗言志;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几千年的古诗创作,迸发出多少真知灼见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欧阳修穷者而后工;陆游功夫在诗外;严沧浪以禅喻诗,妙悟说;李卓吾童心说;王夫之化境说;王渔洋神韵说;袁枚性灵说;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天人合一;王国维境界说……凡此种种,读诗、学诗、写诗,小到自得其乐,大到诗,流注在一切艺术之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爱诗人之间,往往君子之交淡于水,却又心有灵犀一点通,默默耕耘,同心共济,试举亲身经历之两 例
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年尾,我在申城福州路上寻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摆地摊售书。《新民晚报》报道他:历时十八年,写出《常用词牌详介》,借债出专著,又从北往南一路推销,还要还利息,处境维艰……我见到这位街头落魄的年当知天命的外地教师,寒风中茕茕孑立,没有人来光顾,只有我陪立一边,无言以对。最后我买了一本,请他签名,他匆匆而写……我带回家,第二天翻开一看,吃了一惊:在贾志梁同志雅正下面,他题诗一首耕耘廿载本寻常,详介编成鬓染霜;万里推销何惧远,辛劳缘是为君忙,落款处还盖了一方红 印。
例二: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解放日报》原总编辑丁锡满同志,他的大名,我早已久闻,但直到退休后才相遇相识。丁老师第一次见了我的诗,轻轻对我说:你写的是古诗,有诗意。后来又说:你的诗写得这样好,到我那里去吧。那里指的是上海楹联学会,那时他是名誉会长。后来我楹联得奖,他夫人在人前当众说我也是作家。2015年,丁老师重病临危之际,拉着我的手说:就是自费,也要把你的古诗词集中起来,出本书传承下去,不要丢散 了。(四)
近几年,电视媒体以吟诵比赛的形式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如火如荼,深入人心;同时又激发观众对古诗词的进一步追求。本书的编成,是抛砖引玉,冀盼年轻一代的有志者,承上启下,古为今用,以古典诗词的艺术形态,抒写生命的诗,传承诗的生命,紧贴时代脉搏,吟唱世纪篇章,让中华诗词这一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永不凋谢,光耀大 千。
感谢各方领导、各方朋友,在本书的出版中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关心!本人学识浅陋,乖舛之处,万望读者、行家不吝赐 教。
我生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谨以此书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这是我的初 心。
贾志梁
2019年8月29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