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将亲历的文学往事诉诸文字,情感真挚,文字具有灵魂感。这部书稿属于纪实散文的个体言说,书中“重返”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回忆如烟往事,掀动情感波澜,深究人性诡谲,充分又细腻地传达了作者的个人经验与气息,具有丰厚的历史纵深感和广阔的文化视野,为读者和文学研究者更深切、完整地理解那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思索和明了人生的诸多“情感之结”,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读本。
1. 这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散文作品。一箱陈年书信,摊开中国往事,唤回失落岁月。文章写到至诚处,恍如一场招魂仪式,一封封旧信失而复得,让历经的复杂年代和叵测人事重新焕发光彩。世事愈纷乱,愈显真诚之可贵。作者以敏感之心记录了那一代文化精英同气相求、遥遥声援的真诚善念。念念不忘,则必有回响。
2. 读20位文学巨匠书信往来,看30年文坛历史风起云涌。公开与孙犁、冰心、夏志清、□□□、蒋孔阳、冯牧等数十位文化名人的隐秘信函,勾勒出一幅绝不苟且、坚守情怀的文化精英群像。
3. 本书收录刘心武的多幅速写插画和珍藏信函。厚重大气的阅读体验之余,别感一份天真趣致。
刘心武,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四牌楼》获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2005年起陆续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播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系列节目共计61集,并推出同名著作,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2012年出版《刘心武文存》40卷,收入自1958年至2010年全部公开刊发过的文字。除小说与《红楼梦》研究外,还从事建筑评论和散文随笔写作。2012年出版《刘心武评点<金瓶梅>》。2014年推出新的长篇小说《飘窗》。
一
我在民间开拓出一片天地。我为自己创造了一种边缘生存、边缘写作、边缘观察的存在方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只能尽量避开那些把我视作异类甚至往死里整的得意人物,事先打好电话,确定冰心那边没有别人去拜望,才插空去看望她一下。冰心也很珍惜那些我们独处的时间。记得有一回她非常详尽地问到我妻子和儿子的状态,我告诉她以后,她甚表欣慰,她告诉我,只要家庭这个小空间没有乱方寸,家人间的相濡以沫,是让人得以度过难关的强有力的支撑,有的人到头来捱不过,就是因为连这个空间也崩溃了。但是,到后来,我很难找到避开他人单独与冰心面晤的机会。我只是给她寄自绘贺卡、发表在境外的文章剪报。我把发表在台湾《中时晚报》上的《兔儿灯》剪报寄给她,那篇文章里写到她童年时拖着兔儿灯过年的情景,她收到马上来信:“心武:你寄来的剪报收到了,里面倒没有唐突我的地方,倒是你对于自己,太颓唐了!说什么‘年过半百,风过叶落’,‘青春期已翩然远去’,又自命为‘落翎鸟’,这不像我的小朋友刘心武的话,你这些话说我这九十一岁的人感到早该盖棺了!我这一辈子比你经受的忧患也不知多多少!一定要挺起身来,谁都不能压倒你!你像关汉卿那样做一颗响□□的铁豆……”(1991年4月6日信)重读这封来信,我心潮起伏而无法形容那恒久的感动。敢问什么叫做好的文笔?在我挨整时,多少人吝于简单的慰词,而冰心却给我写来这样的文字!
——冰心·母亲·红豆
二
名缰利索羁绊着我,但我毕竟还不是名利熏心的状态。影响我创作的固然有文坛的主流人物,也还有边缘的人物。
文坛的边缘人物之一,林斤澜大哥,是我永远要忆念的。1978年我在《十月》丛刊当编辑时,开始跟他接触。究竟何谓文学?何谓小说?何谓文笔?何谓韵味?林大哥对我是心授言传。心受,是他给我拿去编辑的文稿和所刊发出的作品;言传,是他在跟我两个人独处时,那些直截了当不拐弯的批评指点。《如意》刊发以后我很得意,问他读后感想。他摇头。我信服他的摇头。林大哥的意见一定要洗耳恭听。他跟那种批判人道主义的人士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他指出《如意》仍未彻底摆脱主题先行的窠臼。林大哥是个睿智而通达的人。
……
《立体交叉桥》的刊出使得冯牧对我失望。“调子灰暗”成了若干评论家在公开文章和私下议论里的常用考语。如果说《如意》的“错误”是作者没有比小说主人公站得高,那么《立体交叉桥》的“错误”则更加严重——作者简直就把自己跟作品里的那些小人物打成一片了!有批评家写出了很长的文章,出发点当然还是为我好,希望我不要在不健康的路子上走得太远。现在想起来确实有点好笑,那样的批评有什么不得了呢?但是当时的我却心烦意乱起来。
林大哥很快通读了《立体交叉桥》,他对我说:“这回,你写的是小说了。”
——神会立交桥
三
这封信,也反映出,那时候的一些文化人,如我,如谢冕,我们并没有深谈过,但是同气相求,当时代浪涛的相激相荡将我们抛到同一种困境中时,能够相濡以沫,互相激励,互相声援。三十年前那些雨丝风片,如今回想起来,有若许亮光,若许暖意,也有若许混沌,若许惆怅。
那以后我和谢冕再无来往。我们同在一个江湖。相忘于江湖,是我们各自的幸运。说明我们都能游到自己喜欢的水域,尚能从水中获得氧气,不必在一个近乎干涸的小坑里互相以吐出的泡沫苟活。我们又经历过若干风浪,乃至大风大浪,各自又都存在了下来,继续在江湖里游动,寻找意义,享受乐趣。
——相忆于江湖
四
跟宗璞大姐交往是可以完全不动脑筋,不设防,以童稚思维语言也无碍的。人性真的太深奥。以我个人的生命经验,遭遇人性善的几率,是大大低于人性恶的。我以前总试图让更多的人理解我谅解我,现在知道那是近乎妄想。我把“陋于知人心”作为这篇文章的题目,为的是激励自己在未尽生涯里继续修炼“知人心”这门艰深的功课。现在想想,有几个如宗璞这样的人,能包容我的错失、疏漏、失态,欣赏我的个性,这一世,也就不枉来过。
——陋于知人心
五
我已过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进入老年。我懂得珍惜生命中小小的插曲,即如那年在琉璃厂,燕祥兄迎面骑车而来,见到我亲热地唤我一声“心武”。他可能早忘怀了,我却仍回味着这小小的插曲。他现在在电话里仍然用同样的语气唤我“心武”。在共同旅游中他应该是看到我许多的缺点,他仍不拒弃我,总是尽量给我好的建议,对我释放善意,包容我。就有那么一位他的同代人,也跟他一样有过“沉船”的遭遇,后来我在《十月》也是积极地去约稿,后来也在一口锅里吃饭,二婚的时候我还为他画了一幅水彩画,他见了我故意叫我“大作家”,我那时也没听出其中的意味,后来,他竟指控我“不爱国”,甚至诬我要“叛逃”,若不是大形势未向他预期的那样发展,他怕是要将我送进班房,或戴帽子下放了吧,人生中此种插曲,虽也“随早潮晚潮退去”,许是我这人气性大吧,到如今,到底意难平。插曲比插曲,唯愿善曲多些恶曲少些。
人生的足迹,印在春雪上,融尽是必然的。但有一些路程,有些足迹,印在心灵里,却是永难泯灭的。于是想起来,我和燕祥兄,曾一起走过,长长的路,走到那头,又回到这头,那一次,他腰里没别计步器。
——被春雪融尽了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