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以笔者曾刚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为依托,从复合生态系统论、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等学说和分析方法的视角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并结合东部中等发达的山东莱芜、东部发达的上海奉贤和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的大量田野调查资料,从一体化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生态特区、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论述了我国不同类型区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选择。
此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基础与路径选择》还介绍了美国伯克利和克利夫兰、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等国外生态城市、生态岛屿建设经验,并阐述了域外经验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内涵相似。放眼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人类环境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该书作者、时任挪威首相布伦特兰(Gro Harlem Brundtland)进一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1997年12月,日本京都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哥本哈根议定书》;2015年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举行,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了安排。同时,国外学术界重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1962年,美国学者蕾切尔·卡森(Rachel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其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测引起了世界的轰动;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1979年,加拿大统计学家大卫·拉波特(David J.Rapport)和托尼·弗兰德(Tony Friend)提出了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PSR),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出了系统分析框架。其后,来自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围绕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的科学基础、谋略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回眸域内,为了响应联合国发布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2000年12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中的战略地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和时代发展特征,采取引进与自创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著名生态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中国科学院院士马世骏一起创建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华东师范大学曾刚团队提出了生态区域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基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曾刚,男,1961年11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82年7月获湖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7月获德国Justus Liebig-University Giessen区域规划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终身教授、二级教授、A类特聘教授、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博士生导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特聘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及区域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副会长/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任《经济地理》、《世界地理研究》副主编以及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刊物编委。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与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决策咨询项目、德国DFG项目等。先后在国外出版著作6部、国内出版著作8部,在中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在生态文明与区域发展模式、企业网络与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与技术扩散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赢得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好评。
前言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第一节 全球发展趋势
第二节 我国发展需求
第二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生态文明基本架构
第二节 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第三节 生态文明分析方法
第三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与成因
第一节 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条件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成因分析
第四章 长三角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之道: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 长三角区域发展现状特征
第二节 长三角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长三角区域发展对策建议
第五章 上海奉贤生态文明建设之道: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奉贤产业转型升级的条件评价
第二节 奉贤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第三节 奉贤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
第六章 山东莱芜生态文明建设之道: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莱芜新型城镇化建设条件评价
第二节 莱芜新型城镇化建设基础与布局
第三节 莱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举措
第七章 崇明生态岛生态文明建设之道:生态特区
第一节 崇明生态岛发展现状评价
第二节 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背景与内涵
第三节 崇明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第四节 核心指标筛选与参考阈值
第五节 指数计算方法与初步计算结果
第六节 崇明生态岛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第七节 崇明生态岛建设成效
第八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之行动:步骤与保障
第一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行动”的战略部署
第二节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体系建设
第九章 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国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经验
第二节 国外典型生态岛屿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