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者 序
《荒凉山庄》是狄更斯的创作进入鼎盛时期写出的重要作品之一。近年来,不少评论家甚至认为《荒凉山庄》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展示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杰作。
一八五〇年,狄更斯抱着“提高被压迫在下人们的生活,并改善我们的社会状况”这一宗旨,创办了一份周刊《家常话》。《荒凉山庄》最初就是以连载形式从一八五二年三月到一八五三年九月在该刊上发表的。发表以后,大受读者欢迎,使该刊的印数在三个月中一共印了三万八千五百余份。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印数,所以狄更斯在一八五三年八月为《荒凉山庄》刊印成书后写的《引言》里满怀信心地写道:“我深信,我这部作品的读者,人数将是空前的。”
《荒凉山庄》虽然主要是一部揭发和抨击当时英国腐朽的司法制度的作品,但是事实上,它涉及了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社会的多种问题:贫民窟的生活状况,贫困儿童,特别是孤儿遭到的虐待,烧砖工人的生活,资产阶级的慈善事业,以及贵族们所过的空虚无聊、奢侈糜烂的寄生生活等。小说一开始,作者就写了一片灰蒙蒙的大雾和泥泞的街道景象,从而象征性地创造出了一种气氛,预示着当时英国司法制度的腐朽没落,所有讼诉当事人一上了大法官法庭,就犹如坠入了五里雾中,根本不知道如何才能脱身出去。
整部小说可以说是根据两条线索向前发展的:一条是大法官法庭上的贾戴斯控贾戴斯案件,一条是从男爵戴德洛克的家庭。整篇故事就是环绕着这两条线索一步步展开,情节前后照应、丝丝入扣,中间还有不少伏笔,一切全很自然,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引入入胜。戴德洛克夫人在嫁给从男爵之前,跟一个船长曾经有过一段私情,生下一个女婴埃丝特·萨默森。经过多年以后,戴德洛克夫人以为船长和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早巳不在人世,没想到她的这段私情竟然被戴德洛克家的律师塔金霍恩有所发现。正当律师打算把这个秘密告诉从男爵时,夫人定计先下手除去了他。后来,这个案件在探长巴克特的一步步深入调查下,夫人不得不离家出逃,最终在她从前情人的墓旁死去,遗体被从男爵和她的私生女在那儿找到。因此从小说的这一条线索看,有些评论家还认为《荒凉山庄》也可以算是一部早期的侦探小说。
另一条线索,贾戴斯控贾戴斯案件,通过大法官法庭的一个典型案例,集中攻击了英国当时的司法制度。作者用交织在故事中的一个个事例,辛辣而有说服力地讽刺和抨击了当时英国司法方面的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以及它们给当事人带来的种种荒谬可笑、近乎残酷的后果。这儿,我想从小说中引两段话来有力地说明这一点。一段是第八章里贾戴斯先生就贾戴斯案对埃丝特所说的话。他说:
我也不知道谁理解这场官司,律师们已经把这场官司弄得这么乱七八糟,原来的是非曲直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场官司涉及某一份遗嘱以及遗嘱中的信托财产——或者可以说,这场官司一度是涉及这样一个内容。可现在这场官司却只涉及诉讼费了。为了诉讼费,我们总是出庭,退庭,宣誓,讯问,提交文书,提交反驳文书,进行辩论,加盖图章,提出动议,援引证明,作出报告,绕着大法官和他的那帮随从团团转,然后根据衡平法,一直转到自己那灰尘覆盖的棺材里去。……为了解决应该如何处理遗嘱中的信托财产……问题,这笔遗产竟然完全给花光了;遗嘱中规定的遗产承受人,落到了非常倒霉的境况里,仿佛他们继承下那笔钱就犯了一项大罪,因而就要受到相当的惩罚似的。遗嘱本身于是成了一纸空文。
另一段是第十五章里,作者写的是一个来自希罗普郡的人。这个人弟兄两人,父亲是个庄稼汉,留下有一份遗嘱,把农场、牲口等全留给了他们的母亲,还说等他们的母亲去世以后就由他继承,只是他必须拿出三百英镑来给他弟弟。后来,他母亲死了,他弟弟在兄家吃住了一些日子,又提出要那三百英镑。他和一些亲戚都认为母亲死后,弟弟在他家吃住,等于已经花去了一部分遗产。接着,希罗普郡的那人说:
你瞧,就是这么一个问题,没有别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弟弟提出了一份起诉书,我于是不得不到这个该死的大法官法庭上去……过了两年,才第一次开庭。接下去又停顿了两年,因为那个助理法官要用那么多时间来调查我是不是我父亲的儿子……事情还没有开始,花的诉讼费已经是遗产的三倍了。我弟弟倒是乐意放弃这份遗产,欢欢喜喜地去过日子,免得负担更多的诉讼费。我父亲遗留下来给我的全部遗产,都花费掉了。这场官司还是没有了结,只带来了痛苦、破产、绝望和种种其他的苦难一一我今天就落到了这步田地。
这两段话读来确实使人对那种司法制度感到既可恨又可笑,真是不合理到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地步,然而当时受到那种“万恶制度不公正待遇”的,绝不只是少数一两个人,而是无数的平民百姓。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大法官法庭终于被取消,并入了高等法院。
狄更斯在创作《荒凉山庄》时,还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双重叙述法:一面是故事讲述人的叙说,一面又经常插入一些女主人公埃丝特·萨默森的第一人称自述,把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情节复杂、跌宕有致的生活画面,这样来勾勒出十九世纪中叶英国的贵族上层社会和一般中下层人民的风貌与种种疾苦。埃丝特的自述是从第三章开始的,差不多占去了小说的五分之一,而最后也是由她以一个幸福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来结束整篇故事的。埃丝特的自述是她对自己生活的陈述。跟讲故事人的叙说相比,埃丝特的语气一般是平和的、体贴的、自我贬低的。她在叙述一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调子:“我开始写这部分章节时,碰上了很大的困难,因为我知道自己并不聪明。”埃丝特的语气和故事讲述人的往往形成了对比。埃丝特的声音是个人的、乐观的和同情的,而故事讲述人的则是客观的、理性的,有时还是嘲讽的。埃丝特关心的主要是个人、家庭的事情,而故事讲述人所关心的是公众与社会的。然而,两位讲述人的意见是相似的:两人都同情贫困无助的人,两人都反对沉重的习俗制度,赞成慈善的行为,认为这是当时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手段,因为埃丝特同时也代表《荒凉山庄》中的道德中心。她的行为、反应和最终的命运,全代表了一个十分腐败和病态的社会的道德标准。
评论家杰里米·霍索恩认为,狄更斯的这种双重叙述手法,可以使读者“经常重新确立自己对所述事情的态度”,这样就使读者本人也成为一个积极寻求意义的人,而不只是叙说的一件件实情的一个消极的旁观者。
最后,关于本书的人物,有一点也想说一下。狄更斯在《荒凉山庄》里一改过去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董贝父子》等作品中的方式,写了北部工业区的一个企业家朗斯韦尔。朗斯韦尔是从男爵戴德洛克公馆里女管家的长子,从小由学徒当上了工厂主,后来还当选为国会议员。和作者笔下的社会寄生虫戴德洛克相比,他是一个正面人物,一个典型的工业资本家。他办起了自己的工厂,为自己阶级的弟兄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和他相比,戴德洛克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则正在衰败没落。这也表达出了狄更斯对当时英国社会走向的看法,即朗斯韦尔所代表的工业资产阶级最终将逐步取代没落的贵族地主阶级。
我国英国文学学者侯维瑞教授谈到《荒凉山庄》时曾经说:“《荒凉山庄》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才华超群、功力非凡的狄更斯。这部小说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创作技巧上都别具一格,不愧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上乘之作。”
这是译完本书后,译者的一点肤浅的体会,不当之处,希广大读者予以指正。
主万
二〇〇三年三月
作者: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
十九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作家,以十四部巨著的突出成就开创了现实主义新时期,被后世尊为批判现实主义杰出的代表、讽刺巨匠、语言大师。其作品语言幽默,擅写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坚守善良本性的人物,以及描绘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
译者:
主万(1924—2004)
资深翻译家,原名叶治,安徽桐城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198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翻译中心颁发的桑顿·尼文·怀尔德奖。主要译著有《巴塞特郡纪事》、《阿斯彭文稿》、《洛丽塔》、《夜色温柔》(合译)、《荒凉山庄》(合译)、《远大前程》(合译)等。
徐自立(1940— )
资深翻译家,杭州人。是许国璋和王佐良的“关门弟子”, 曾赴美深造两年半,在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退休后以返聘教授身份在浙江省两所高校任教十余年;主要译著有《我们共同的朋友》、《海怪苏醒了》、《波西米亚女郎》、《荒凉山庄》(合译)和《罗波特家的风波》(合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