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研究在中国历史研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些年,中国近代史研究更是方兴未艾,蓬勃向上。随着近代史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转换,区域史特别是区域社会史、文化史研究更受到学界的重视,有关江南地域史的研究更是其中翘楚。
《历史研究的江南视野》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古代史,下编为近代史。就研究者立身之所在,聚焦江南,但不惟江南,发散问题,上下求索,试图从历史细节的晴雨变化中眺望和寻找时代发展的运动机理,于话题的拷问中作出史学的解释与回答。
佛家有言,一粒沙中看世界。湖丝有光泽,有质感,湖丝不是自然物,有内涵,有文化。透过湖丝,人们可以看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看到中国不同地域的环境变迁,看到江南的产业分工与工匠精神。从湖丝看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先从大家比较熟悉的徐荣村的故事说起:
1851年,英国举办第一届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中国商人徐荣村,寄七里湖丝12包参展,获得博览会“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
这则故事连带出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是徐荣村参加世博会而不是别的什么人呢?第二,为什么提供首届世博会的是湖丝而不是其他物品呢?第三,为什么是从上海而不是从广州或其他港口出发呢?
这三个问题其实是连在一起的。
自葡萄牙人在16世纪占领澳门以后,广东香山一带就处在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前沿,那里的中国人,对西洋文明接触最多,了解最切,知之最深。鸦片战争前后十多年,对西方新生事物信息灵敏的人,主要是这一带人,特别是奔走于中西之间的买办。近代买办有广东籍、江浙籍之分,但那时候江浙买办还没形成气候,活跃在洋行里的买办主要是香山人。徐荣村与他的哥哥徐钰亭,都是最早的从广州转移到上海的香山买办。“湖丝甲天下”。湖丝以其细、圆、匀、坚、白、净、柔、韧等特点.远远超过其他地方所产蚕丝,在明清时期就世界闻名,明代开始就有外国人用外国商品交换湖丝。鸦片战争以后,湖丝在欧洲市场上更受到欢迎,是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窗口主要是广州,那时丝、茶等商品主要从广州出口到西方。鸦片战争以后,五口通商,上海以其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丝、茶等商品出产地联系更方便,交易成本更低,文化方面也比较开明,因此,很快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这就是为什么是香山人、为什么是湖丝、为什么是从上海出发的历史原因。
李学功,男,天津武清人,历史学教授。中国史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浙江省历史教学研究会会长,浙江省东海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民国浙江史研究中心湖州中心主任,湖州师范学院湖州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从事先秦史、思想文化史和民国史研究。学术观点被《新华文摘》,《先秦史研究动态》,《中国史研究动态》,《历史教学问题》,《民国档案》,《中国出版》暨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经济史》等刊物摘登、转载或评介,主张中国无奴隶社会说,在学界产生反响。发表、出版《世纪回眸:井田制问题再认识》、《三代社会形态》、《南浔现象——晚清民国江南市镇变迁研究》、《被改变的思考》等论著40余种。
序一 湖丝映射的天空
序二
古代编
徐中舒之问与良渚文化再认识
说“瓯”
论《越绝书》的文化整合意识
沈郎钱形制问题研究
“吕洞宾过沈东老”仙话考述
范型嬗变的宋学路向:胡瑗与宋初学术建构
胡瑗历史地位再评价
《刘一止集》整理弁言
天一阁的藏书制度及借阅史实考
湖州发现西洋人物铜饰牌小考
近代编
海岛教案:“第三域”视阈下的文化排异与和合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人口变动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以浙江湖州为视角
近代嘉兴秀州中学学生自主能力培养探析
从官师合一到政学分途:辛亥革命前后读书人的职业选择
孟杰与近代湖州福音医院研究
孙中山与张静江关系考述
蒋汝藻:近代儒商雄贾
“浔商现象”刍议——基于两个时段的历史观察与认识
近代湖州师范教育档案整理与研究
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