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姆生活在一个小渔村,村中的每个家庭都失去过亲人。一年前,汤姆的爸爸随船出海遇到了海难,再也没有回来。
汤姆每天徘徊于海岸,无处投放的思念让汤姆开始给大海写瓶信。四封、五封……当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两百多年前随失事的船只沉入海底的老水手泰德·布斯的回信。泰德告诉他,他要找的人并不在深海,也许还活在陆地上的某个角落。
到底是什么人在拿这样的事寻开心?但是,当汤姆偷偷在岩石后面看到一副骨架伸手从海中捞出他扔出的瓶子后,他开始觉得这可能并不是一个玩笑。一天,一个汤姆几乎每天都会看见的男人带着汤姆的最后一封信,推开了家门……
这是一个关于信念、希望和奇迹的故事,当你足够坚持,答案往往会自己浮出水面。
世界小,文学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曹文轩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所选作品皆为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是世界儿童文学史上的经典和具有经典性的名著。
读书必须读好书。
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日益发达,书籍早已堆积如山。现如今,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走进一座座迷宫般的书城,见到那满坑满谷的书籍时,既有对知识浩瀚无涯的感叹,又有对知识重压身心的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我们很少想到,这些书对于我们而言,是否都有价值?被越来越精美的装潢所包裹着的东西,究竟值不值得我们花费时间与热情去青睐它们?我们只是想着拥有、拥有、多多地拥有,我们恨不能将它们一下子全都吸进记忆。人类对知识的崇拜、无节制的拥一戴、贪婪的吮吸,早已使人们失去了对所谓知识的应有的分辨与警惕。将书本视为图腾的结果,就是面对书本时,我们只有主动地相拥和无条件地接受。参天书山,已快要压垮我们的脊梁,更具悲剧性的是:它快要堵死我们的心灵空间了。
其实,世界上的好书并不太多。若有一位目光深邃、判断力超凡的大智者,能对这些书籍加以筛选,各大图书馆至少可以省出一半宝贵的空间来,喜爱读书的人也就会少费许多精力,而对好书的阅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不光好书不多,还有坏书。这些坏书大量混杂在图书馆、书店和一些人家的书架上。它们不光耗费了我们的时间、金钱,还使我们堕落、误入歧途。它们损害了我们的心智,钝化了我们的感觉,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感染了病毒。
英国作家毛姆有言道:坏书读得再少也不为少,好书读得再多也不为多。坏书——是愚钝智慧的道德上的毒药。哲学家叔本华有句话也很值得我们记住: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
但作为一般的读书者,我们并不具备这种判断良莠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以为,唯一聪明的办法就是读经典、读名著。
一部作品被我们称为经典、名著,前提是它已经受住了漫长时间的考验。它已在时间的风雨中被反复剥蚀过而最终未能泯灭它的亮光。它不光是被几个智者说好,而且是被一个庞大的群体所认同。年复一年地阅读,年复一年地挑剔,又年复一年地吮吸,不管怎么样,它没有因时过境迁而衰化,而改变颜色。它一如从前那样饱满,那样富有人情,那样闪烁光泽——时间的流逝,甚至使它还比从前更显博大精深。它在不停地增值。
对于少年读者而言,此时的阅读应是更为讲究的。如果没有选择,随意地滥读或是因受宣传的蛊惑而进行媚俗性阅读,将会养成一种低下的阅读趣味和阅读习惯。一旦定型,日后纠正都纠正不过来了。更糟糕的是,日后即使再面对经典、名著时,已变得俗气的目光,也会将经典、名著看俗了。少年阶段的阅读,实际上是为今后的阅读打基础的阅读,因此正确的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其为下。”只有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我们才有可能接触最高的精神境界,也才有可能抵达最佳的审美境界。若是从在阅读中吸取写作经验以使自己能有好的写作能力之角度出发,读经典、名著,读上乘之作也几乎是必需的。一个人若长久地在二流三流的作品中滚来滚去,就会受其熏染,受其规范,并将它们误以为是写作的标准,从而永远失去了写出好文章的可能。
过去,曾有过“全人教育”的提法。这“全人教育”分为“生意”“生趣”两大部分。
我以为,这其中的“生趣”,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
文学也许没有改朝换代、翻天覆地的能力,但它的力量却是持久的。人类之所以拥有今日之文明,文学功不可没。它悄然无声但却极有力量地推动了人类的进化。它在人类的荒昧岁月,在人类的寒冷季节,在人类的疯狂时日,是灯,是火,是清冽之风。人类的精神殿堂,若抽去文学的巨柱,顷刻间便会坍塌。
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也是与最优秀的文学分不开的。因此,任何一个民族,都会为它能拥有优秀的文学家而骄傲。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它没有产生出优秀的文学家。优秀的文学家,创作出来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为这个民族争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它为这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民族、人类,有理由如此在意文学家与文学。
从想象力这一角度来看,文学也是我们应当尊重的。它一直在暗中帮助着人类操练想象力。它的天马行空式的优美想象,一直在诱惑和影响着人类。它使人类看到了想象的美好与巨大能量。一个不存在的世界,在想象中,硬是有声有色地出现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纸上虚构出来的世界,有许多在若干年后,真的由科学实现了。这就是世界上有那么多伟大的科学家亲近文学的原因。
在人类的想象力不断受到束缚与腐蚀的时代,文学始终在保护着想象之火,使它免遭熄灭。它还一次又一次地扇动,使想象之火保持着应有的炽热与旺盛。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绝不仅仅属于文学家,也不仅仅属于文学爱好者,而应当属于全人类。
文学在锐化人的感觉方面,也是值得我们赞颂的。
我们的祖先,感觉是非常钝化的——无论是生理学意义上的感觉还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感觉,大概都是如此。他们很愚笨地制造着工具,又很愚笨地追赶着猎物。他们的手脚往往不知轻重,疼痛感很弱,并缺乏对锐痛、钝痛等不同疼痛的区分能力。他们的情感、情绪也往往比较简单,难以有今天的人所有曲寂寞、孤独、忧郁、惆怅之类的微妙感觉。自从有了文学以后,人类的感觉在一天一天地变得丰富与敏锐。文学以对世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引导着人类放弃以前的粗糙与简单,而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灵都慢慢变得敏感。于是,世界在人类的眼中变得五光十色、无穷无尽了。人类在触摸这个世界时,也不再笨手笨脚了。人类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与人类的感觉进化有关,而在这其中,文学的功绩是无与伦比的。
文学小,世界大;世界小,文学大。偌大一个世界,却常常会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让一个人竟然觉得自己被挤压,没有一块立足之地。而此时,他将会发现,文学远远地大于这个世界,并且文学是那样地具有悲悯情怀。在他被世界所漠视、所抛弃时,文学却会给他温暖,并会接纳他。在漫长的世纪里,文学始终在庇护着我们。失意时,孤独时,忧伤或悲哀时,我们就会想起文学。一个诗句,一段叙述,都是一片绿荫,使我们焦灼的心灵得到滋润。古往今来,文学不知拯救了多少绝望的灵魂。它的善意,它的美感,它的人道,它的宽容与善解人意,都使我们感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亲切。我们可以向它倾诉,可以向它哭泣,也可以与它默默相对。
随着世界对现代化的无节制追求,我们的情感世界却在日益荒芜。此时,我们更需要文学的抚慰。在未来的岁月中,我们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文学的温馨呵护。
我们可以将人生分为思想人生和情调人生。前者是人通过对哲学等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后者则是通过与文学艺术、的亲近而获得的。当然,这不过是一种简单的划分。其实,这两者是不可分的,它们的获得也有着广泛的来源。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情调的获得,绝离不开文学艺术。
一个人有无情调,绝非小事。
一个没有情调的人,生活在他心目中是十分乏味的,而这个人,也会令他人感到乏味。这种人行为机械,语言苍白,做任何事情都毫无境界,俗不可耐,对世界缺乏审美能力,对生命本身也缺乏审美能力,因此生命质量低下。
人一旦有了情调,生活就不再使他感到枯燥,而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让人喜欢接近的人。他的行为有了弹性,语言有了意蕴,做任何事情,都会在一种境界里,总有一份雅致与高贵。这个生命无论是短暂还是长久,它的质量都是不可测量的。
也许文学最值得我们称道的就是:千百年来,它使我们的人生获得了情调,从而使一个个生命,即使在最终寂灭时,也显得十分坦然——我没有枉活一生。
“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是一个壮观的阅读工程。优美篇章就在我们眼前,它们在召唤着成千上万愿意美好、愿意进化、愿意有远大前程的孩子,也在召唤着我们这些愿意纯真、愿意高尚、愿意诗情画意、愿意一生幸福的成人。
艾利克斯·希尔(Alex Shearer),1949年出生于英国,国际畅销小说家,他写的故事感动了世界不同角落的人,多次获得儿童文学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给全球的家长和孩子们,代表作品有《天蓝色的彼岸》《黑暗的速度》《神秘的易拉罐》《躲藏的人》等。
艾利克斯希尔在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和广播节目方面也颇有成就,剧本《神秘的巧克力》曾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
引子
第一章 亲爱的发现者
第二章 回复
第三章 玫瑰港
第皿章 第二、第三、第四封瓶信
第五章 坏天气
第六章 美人鱼
第七章 打捞权
第八章 第五封信一最后通牒
第九章 任何其他事项
第十章 回复
第十一章 水平的骨头
第十二章 亲爱的布斯先生
第十三章 海洋珍珠
第十四章 消息
第十五章 亲爱的船友
第十六章 诱饵
第十七章 夏蛙的天鹅
第十八章 我永远在那里
第十九章 最后一个
第二十章 登船
第二十一章 多日以后
第二十二章 又一封信
《写给海的信/接力国际大奖儿童文学书系》:
汤姆想的确如此,那样显得更加积极向上。比起每天专程去海滩寻找那沧海一粟而且十去九空,这招儿听起来靠谱多了。他应该送出一整条面包的信,成吨的信。信送出去的越多,被人发现的机会就越大,也就意味着得到回复的可能性越高。
“这很有道理。”他跟自己呢喃着,“恩,再找些瓶子来,这才是我该做的。”
他沿着海滩走着,在石塘里、沙丘中寻觅着。他拨开蓬乱的海藻丛,踢散脚边的鹅卵石堆,期待找到合适的瓶子。得是那种薄厚适中、拥有自己的性格和经历的瓶子才行,最好是微微缺损一些,因为这样的瓶子才是与大海融为一体的瓶子。
他本来可以从家里拿一个瓶子,就在回收箱里放着的那个,但是他始终觉得那个瓶子不对劲。要是用在海滩上找到的瓶子,他的信被看到的概率会更大——瓶身上附着富有艺术感的刮痕,被沙子打磨出的光滑与疤痕,以及它所经历的风吹雨打日晒。
是的,这才是为他而生的瓶子,一个老水手的瓶子,一只老水狗的瓶子。一个游历过很多地方、身上有许多故事的瓶子。就是这样,他要把下一封信放进这样的瓶子里,远远地投向海面,然后他再继续投另一个。
他要每周写一封信甚至有时候两封,每天一封更好。他会发出上百封信,这就是他将要做的。他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军队——不对,是属于自己的海军——他自己的瓶子舰队;汤姆的信息即将装在瓶舰里,在海上巡航,环游世界,为漂泊无依的人带去希望,为孤立无援的人带去信念,为所有发现它们的人带去喜悦。
他有可能成为漂流瓶之王,瓶中信之王,不是吗?从来没有人做过这些,甚至想过这些。一个瓶子,是的,很多人都想过、做过,但是数十个、上百个瓶子,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汤姆沿海岸线走着,忽然觉得不会因为没有在海浪中发现漂流瓶而沮丧,他只是一直在搜寻新的信封——玻璃信封们。这样一个信封,不需要邮票,甚至连地址都派不上用场,仅仅需要一个靠谱的塞子就能让它保持干燥。然后你就可以投寄它啦,连邮筒都省了,大海就是他的信箱。好吧,我们得承认,这信箱不是红色的,但功能是一样的。大海是信箱,涨潮收信,退潮送信,潮涨潮落,收收寄寄。你只需确保你在那儿捡起了自己的信。当然,你人得刚好在那儿。
汤姆用捡来的一块浮木翻着沙子和海藻。每一次潮涨潮落总能带来点什么,一些丑丑的东西。大多数时候是一团塑料、包装纸、纸箱、油桶或集装箱这类东西。每月有一次扫除日,当地的志愿者会拿着麻布袋出现,捡走那些垃圾。他们的口号是:让我们的沙滩保持清洁。
但是偶尔也会在垃圾中发现些有用的东西,有时那些东西还很值钱。尤其是在有船难发生后。那时候集装箱都有可能漂过来,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一次甚至连摩托车都有,另外一次是地毯,还有一次是成千上万的烤豆子罐头。
尽管知道不该这么做,但每个人都拿了些罐头回家。后来这些豆子成了令人们反胃的东西,成了这辈子连一粒都不想看见的东西。还有一次有成千上万瓶啤酒漂了过来,汤姆一瓶也没拿。不过现在看来,它们可能会派上用场。毕竟啤酒瓶是非常棒的——棕色的、趁手的、美观的——拿来做信封再合适不过了。如果运气好的话,这会儿没准儿至少能发现一个。
汤姆继续找着,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在海边他从未感到过孤单。他觉得与那里的事物紧密相连,而与他有关系的人——他的爸爸、他的爷爷——也是,这里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们安息在海的深处,大海是他们最后的归宿,是他们的坟墓。人们经常会带着鲜花前往墓地,看望他们所爱之人。但对于那些生于海、长于海、飘逝于海的人来说,他们的归所绝非墓穴。虽然那一片固定的让人凭吊的地方不属于他们,但是他们所拥有的是波涛起伏的海、层叠变幻的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