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网络化与城市国际化》从城市内部空间网络化、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圈域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城市国际化网络(区域层面、全球层面)三个维度多个层面展开研究,定性分析网络空间的同时,利用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分析法等量化手段描述网络结构特征,并探索“一带一路”全新背景下我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空间联系格局与空间发展响应,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提供参考。
《城市网络化与城市国际化》在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系统理论、城市国际化理论及其它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的方法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从城市内部空间网络化、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圈域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城市国际化网络(区域层面、全球层面)三个维度、六个层面展开,利用量化手段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分析法深层挖掘网络结构特征,并尝试探索“一带一路”全新背景下我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空间联系格局与空间发展响应。从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角度,尝试在城市网络化与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构建要素流动、城市互动、区际联动的有机系统,通过研究空间组织的拓扑结构,以促进空间网络朝着更科学、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以期为我国区域发展和空间布局提供量化分析和决策支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网络的发展,城市进一步发展和扩张,城市之间的联系也越发紧密,城市结构日益显现出网络化的趋势。全球发展步人一个更加开放和网络化的、动态和标准化的、建立在交替性要素流动基础上的新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货物流的作用将不断改变原有的空间模式,空间结构处于一种聚合与分散、均衡与非均衡的相对稳定状态。城市体系的演进也在经历着与时俱进的变迁,从最初的增长极到中心地等级体系,再发展到今天的网络化关联,城市体系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单中心垂直体系的结构,多中心、网络化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城市体系发展的重要趋势。城市网络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热点,而且正被众多国家引入国家空间优化政策。
世界城市的形成是一个缓慢、动态的过程,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交互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城市融人其中,间接或直接参与全球经济,并在连接国内外经济活动中,随着地位和作用的逐步提高而成长为国际化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网络的节点之一,而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国际化的进程。因此,城市国际化既是城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城市经济政治生活日益融人国际的过程和程度,也是国际公认的快速提升城市经营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盛行,经济全球化持续不断地影响着世界城市体系格局。处于信息时代的城市和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置于网络之中,城市国际化发展态势应运而生。
本书在流动空间理论、城市网络系统理论、城市国际化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科学的方法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从城市内部空间网络化、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圈域层面、区域层面、国家层面)、城市国际化网络(区域层面、全球层面)三个维度、六个层面展开,定性分析网络空间的同时,利用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分析法等量化手段深层挖掘网络结构特征,并尝试探索“一带一路”全新背景下我国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空间联系格局与空间发展响应。从结构决定功能这一角度,尝试在城市网络化与城市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构建要素流动、城市互动、区际联动的有机系统,通过研究空间组织的拓扑结构,以促进空间网络朝着更科学、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为我国区域发展和空间布局提供量化分析和决策支持。
在市域层面的网络城市分析中,提出网络节点的形态识别方法和城市网络空间形态识别指标,并基于空间句法对长沙城市空间网络与长沙历史文化空间网络进行了量化分析。圈域层面的网络城市分析中,从产业空间网络化、节点空间生长实证了“长株潭”都市圈网络型城市空间构建,并提出网络型城市功能整合措施,包括总体上功能互补、圈域网络拓展,紧凑型网络城市形态。区域层面的网络城市分析中,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量化分析并深层挖掘了基于统计指标的城市群区域空间特征。国家层面的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分析中,量化了国家城市网络和国家城市群网络在2011年、2013年及2015年表现出的节点特征以及网络整体特征。在中西部节点城市国际化网络分析中,关注到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亦可能是“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种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枢纽,利用11个城市中的资本流动网络(地区间FDI数据)、基础设施网络(航空流、铁路流等数据)和社会文化交流网络(“国际友好城市对”数据)反映城市网络联系情况,统计出两两城市之间的联系数据,并借助图论原理以及网络分析软件描绘其网络关系和空间组织。全球层面网络城市分析中,首先以美国外资银行为例解析了区域金融空间集聚形成的金融城市国际化网络体系;接着从跨国公司价值链分析了城市国际化网络,并以长沙工程机械产业为例解析了跨国公司产业组织的城市国际化网络;最后从长沙政治、经济、文化外向联系分析了城市国际化网络,提出了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经贸市场、金融服务等方面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本书构建了一套针对城市网络化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利用翔实的数据资料,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可为今后的持续研究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分析奠定基础。书稿结构、内容安排、全书统稿等经反复讨论后确定。书中内容既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回顾,也有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展望,抛砖引玉,希望引发同行对城市网络化与城市国际化相关知识的关注。此书虽可作为相关人员及专业学生的读本或参考书,但并未穷尽可能、面面俱到,限于学识与技术水平,书中的引述和分析难免存在不当或纰漏之处,且由于资料与篇幅所限,书中部分内容尚待拓展与深化,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期待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共同努力,丰富此项研究。
借此机会,也对中南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感谢二者的全力支持促成本书顺利问世。
郑伯红,广东韶关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院长、城乡规划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南大学设计研究院(湖南中大设计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岭南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专项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城乡规划学会常务理事、新型城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省部级和市厅级重大纵向科研项目20余项。
唐艳丽,河南郑州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功能结构网络化与网络城市、城乡空间发展与控制,并先后在EI、CSCD、CSSCI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
第1章 导论
1.1 时代背景
1.1.1 知识经济挑战传统地理空间概念
1.1.2 网络结构成为更加有效的空间组织观念
1.1.3 要素流动推动区域城市国际化进程
1.1.4 后危机时代亟须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1.1.5 “一带一路”激活东中西全面开放
1.2 研究综述
1.2.1 城市网络空间研究
1.2.2 网络城市研究
1.2.3 城市国际化与国际化城市研究
1.2.4 “一带一路”节点城市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手段
第2章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界定
2.1 城市网络的界定
2.1.1 网络节点
2.1.2 网络连线
2.1.3 网络边界
2.2 城市网络空间的系统观
2.2.1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要素构成
2.2.2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结构演变
2.2.3 城市网络空间系统的功能演化
2.3 世界城市网络
2.3.1 世界城市网络的概念
2.3.2 世界城市网络的实证
2.3.3 世界城市网络的研究方法
2.4 城市国际化网络
2.4.1 城市国际化网络概念的界定
2.4.2 城市国际化网络分析的方法
2.4.3 城市国际化网络分析的内容
第3章 网络城市空间的特性
3.1 网络城市空问的复杂性
3.1.1 网络本身具有复杂性
3.1.2 网络城市空间的连接及其复杂性表现
3.1.3 网络城市的节点(nodes)及其复杂性
3.1.4 空间复杂性的启示
……
第4章 市域层面的城市内部空间网络化
第5章 圈域层面的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
第6章 区域层面的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
第7章 国家层面的城市群体空间网络化
第8章 区域层面的城市国际化网络
第9章 全球层面的城市国际化网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