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周刊》、美国《展望》杂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亚克重磅推荐
伟大的越狱故事,比《肖申克的救赎》早了22年
巴比龙就是现代的西西弗,而这种越狱更贴近现实中的人生
作者昂利·沙利叶用坚持不懈的抗争,表达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堪称“当代基督山伯爵”。
被美国《展望》杂志誉为:“有史以来最好看的越狱小说。最惊人、最感人的史诗之一。”
本书的同名电影由英国著名演员查理·汉纳姆主演,2017在美国等国家上映,广受欢迎。 2019年7月引进我国。
本书在坚持原著的基础上,为了方便当下的阅读群体,经过重新翻译、审校和修订,更适合当下的读者口味。
著序:
1967年7月,如果一个60岁的“小伙子”没从加拉加斯的报纸上了解到阿尔贝缇娜·萨拉赞(Albertine Sarrazin)不幸死于一年前的地震——这个勇敢的、敢于对不幸微笑的如同黑钻石般闪耀的人物曾经出版过三部作品,其中有两部都是讲述她那不凡的监狱生活和越狱经历的小说,她也因此闻名于世——这本书是绝对不会问世的。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昂利·沙里叶(Henri Charrière)——他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外号“蝴蝶”——1906年出生于(法国)阿尔代什省的一个教师家庭,这个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小伙子被人栽赃陷害,以莫须有的谋杀罪名在1930年入狱,被判在遥远的卡宴(位于南美圭亚那)服终身苦役——是的,服苦役到死。然而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之后的十三年里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经数次失败,最终成功越狱,重新获得了自由。后来沙里叶加入了委内瑞拉籍,在这个愿意接纳他的国家开始了新生。
1967年的7月份,沙里叶在加拉加斯的一家书店买了一本阿尔贝缇娜的小说《距骨》(L’Astragale),看到书的封皮上印着“销量12300册”时,他随口说道:“这书是挺好。不过,如果这书能卖12300册,那把我的故事写成书,销量至少是它的四倍。”
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是合乎逻辑的。自从阿尔贝缇娜的作品大放异彩之后,堆积在出版商们案头的同题材小说手稿就失去了出版的价值。在这个时代,将社会的不公、凄惨的遭遇、曲折的历险尽数写出来的作品有很多,但这些作品中真正优秀的却少之又少,因为它们大多缺少能与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共鸣的东西,而这正是他的故事中所富有的。于是沙里叶认为是时候将自己的故事写成小说了,就着手做了。
我所认识的沙里叶是一个乐观、睿智、热爱生活、豁达洒脱的人。在他正式开始创作这本书之前,他经常用南方口音的生硬语调像讲故事高手一样一连给我讲好几小时他的传奇经历。其实就连沙里叶本人也没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把自己的传奇经历统统写进书里。也许是奇迹吧,一个没有任何文学雄心的人写的作品竟然大获成功了——我可以作证,他曾向我说:“我将我的故事寄给你,你找个职业写手去写吧。”事实上,他写的这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正如他曾经向我讲述的那样引人入胜,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据沙里叶本人说,他读完《距骨》后的三天里一口气写了头两章,用的是学生用的作业本。对这次全新的尝试,他本人很谨慎,在听取了一些建议后,他于1968年年初继续创作,只过了两个月,就全部完成了十三章的内容。
沙里叶是在9月份将手稿寄给我的。三周后他来到了巴黎,鉴于我和让-雅克·鲍威尔(Jean-Jacques Pauvert)出版过阿尔贝缇娜的处女作,沙里叶将他的这部作品委托给了我。
最初的手稿就已经完美得像一块浑然天成的璞玉,无须过多雕琢。我不过修改了一些标点符号的错误,把一些拗口的、表意模糊的语句调整了一下,纠正了一些西班牙俚语错误,仅此而已。
鉴于我对沙里叶的了解,我可以保证这部作品中内容的真实性。我曾经与沙里叶促膝长谈过几个昼夜,据他说,有些事经过了三十年的沉淀,细节已经模糊,只记得大概。不过在我看来这些都无关痛痒,只要考据一下德维兹(Devèze)教授著的《卡宴》(Cayenne)就会发现,沙里叶笔下的那令人胆战的苦役场丝毫没有夸张之处。
鉴于出版本书的宗旨并不在于抨击某些人,所以书中更换了所有登场的苦役犯、看守和狱部司令的姓名。书中的日期也一样,有些是真实的,有些仅仅是示意性的。这就足够了,毕竟沙里叶是在讲故事,又不是在写一部严谨的学术作品。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一心追求自由之人的非凡史诗,这是一部小人物与野蛮的、与文明国度不相称的苦役制度抗争的史诗。
让-皮埃尔·卡斯代诺(Jean-Pierre Castelnau)
19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