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历史要让人性复活
岳 南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谈。”元朝末年,有那么多的豪门贵族、英雄豪杰蜂拥而起。谁也没有想到,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会是要饭出身的朱元璋。有人说,中国历史是个两段论,“得民心者得天下”与“得天下者得民心”。前者告诉当事人如何去实现得天下的理想,后者是说得了天下后其他的都不是问题,包括民心。
有人会问,皇帝,到底干什么?
或许朱元璋会告诉你,前半程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后半程是“得天下者得民心”。更何况没有人比朱元璋更懂得“民心”究竟为何物。很多时候,他就是“民
心”的代言人。
如果朱元璋没有最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没有突破人生底线的黑心和辣手,他朱元璋就不是朱元璋。
宗承灏在本书里尝试用第一人称来写朱元璋,让“我”领着我走进那个风云
际会的大时代,从更多的层面去展示一个帝王的心路历程。
从字里行间,我能够感受到,宗承灏一直处于一种“端着”写作的状态,不够放松。或许这源于他本人的性格。由此可见,他是一个不喜欢拿历史随便开玩笑的人。对宗承灏选择这样一种写作态度,我还是持肯定的态度。我始终认为,一个连本民族历史都谈不上尊重的人,还能指望他对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有所馈赠吗?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于泡在泛黄的古籍堆里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总是会被一些看上去简单得接近于弱智的问题深深困扰。比如,会在文思泉涌的某个时刻突然停下来,向精神层面的另一个自己发问:
什么是历史?你写的这些东西是真相吗?
另一个自己就会反诘,你生活于当下,连当下的万象百态都没有办法搞清楚, 凭什么去向一个容易遗忘的族群、一群容易遗忘的人索取过往的真相?
往事并不如烟。对于一个历史书写者来说,真相绝对不是我们书写的真正目的,人性才是。也就是说,历史并非单纯地始于事,止于事。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将历史放在显微镜下做标本研究,倒也未必能深入地了解朱元璋这个人。不如将他置入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围绕在他身上的一些盲点也许就容易被衬托出来。
历史是一群人又一群人的集体往事,而在这往事中曾经出现过数以亿计的血肉灵魂。对于我们这些历史书写者来说,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能够重现于眼前。这就是所谓历史的“复活”。过去的东西当然不可能今日重来,更不可能搬进实验室进行解剖后,再去做防腐处理。所谓历史的“复活”,不过是历史与现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而这种相似又不是完全的契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历史是可以复活的。历史就是时间轴上的一个又一个点,是一段又一段的往事。它是有生命力的。所谓消失,只是时间层面上的消失。对于一个历史文本的写作者而言,他的使命就是带领自己的读者去实现那段历史的复活。
心理学有一个神秘的词语——“神入”。而这个“神入”就成了宗承灏试图复活
历史的路径。何为“神入”?它的简单化的同义词是“换位思考”。其实它不仅限于
思考,更是我们感受他人内心体验的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让你置身于历史发展的环境中去观察历史,站在历史人物的立场上去研究历史,从而把握历史人物的情感、理想、信仰和意图等,并理解历史事件的演绎变化。即“主体进入客体之中,去想象客体”的研究活动,从而感悟历史,让“历史”得以“死去活来”。
如果用一句话来推荐宗承灏的这本书,我想说的是,这是一本写给爱思考的人读的书。
(岳南: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前台湾清华大学驻校作家,著有《南渡北归》《从蔡元培到胡适》等畅销书。)
序二:历史是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
吕 峥
作为一个历史书写者,我想与每一个试图去还原的历史当事人坐下来好好谈一谈。而在这么多人中,如果让我选择谈话对象的话,也许会是朱元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承灏在本书里,替我完成了这样一场触及灵魂的对话。
明朝之所以会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标志性时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开国皇帝朱元璋。但从降生到十七岁以前,朱元璋事实上一步也没有离开过农村。
世界在朱元璋眼中,就是从南岗到北坡之间熟悉的一草一木。他所接触过的人, 不过是村子里的那百十口老老少少。在社会最底层的摸爬滚打中,底层的文化气质全方位地浸润了朱元璋的身心。而随着命运的风云突变,赤贫出身的他登上皇位,也就不可避免地将性格中的文化因子更为广泛而深刻地渗透到整个国家与民族的精神层面。
朱元璋统治期间,严厉地打压官僚与地主阶层,恶整文人和士大夫集团。而其做得最绝的莫过于几乎清洗掉了所有的开国功臣,使朝堂内外一片血雨腥风,让社会的中上层时刻生活在紧张与恐怖之中。
如此剧烈的社会及政治震荡,是洪武之前的任何时代从未有过的。这并不是单纯的是与非、好与坏、正与反的问题,片面地歌颂或批判也不合时宜。近年来,朱元璋被人们反复解读,歧说纷呈,这未尝不是好事。但就如同面对一堵白墙,盯着看再久,其想象力也仅限于“一堵白墙”。倘若有一天,突然闯进一群抽象派涂鸦者,将白墙涂抹得天马行空,那么,同样是这面墙,在面对它时,我们的猜测、推断、想象,也就随之活跃起来。
中国的历史永远绕不开帝王。从某种程度上讲,过往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帝王家史。而另一方面,中国皇帝的权势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顶峰。不论是非洲酋邦,抑或是西方王国,其君主声威都难望中国皇帝之项背。然而,皇权又何尝不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予所有者荣耀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扭曲人性。绝对的、没有限制底线的权力,终究会毁掉一个专制帝王的人生。朱元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如果要在历代皇帝中间评选劳模,曾以一首“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披被”感叹为君不易的朱元璋应该名列榜首。他用一个中国式农民的狠劲儿来完成自己的职业使命。悲惨的童年经历宛如一道符咒封印在他的人生命数里,使之丝毫不敢懈怠,生怕大权旁落,豪杰不服,天灾人祸,民不聊生。他猜忌多疑,甚至告诫子孙后代时刻准备快马刀剑,以便遇险逃脱时急用。
朱元璋是创业之君。这就意味着他要经历一场冷冰冰的成王败寇的夺权游戏。每个投身其中的人,都要经受炼狱般的心理折磨,也不难摩擦产生出一些人性的电光石火。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朱元璋?又该如何理解和看待他费尽心机所建立的血腥的极权统治?为什么朱元璋拥有为所欲为的权威和能量?他的存在究竟给他的王朝和这个国家带来了什么?
洪武朝三十一年,朱元璋“忧危积心,日勤不怠”。我们说他想为天下苍生缔造一个朗朗乾坤般的理想国,这并不夸张。但在艰难的行进过程中,也始终有一股不为外人所道的潜在力量支撑、推动着他。甚至可以说,没有这股力量,朱重八就成不了朱元璋。他的一生或是在刀口上舔血,或是用专制机器舔血,偌大江山是他给子孙后代打下的“血酬”。他是一个拓荒的老农,一个开国的帝王。有人说,基于乡村的生活经验,朱元璋的治国理念中表现出了强烈的静态取向。他治理国家的基本倾向就是把国家的运转方式固定化,使整个社会倒退到“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状态。
在这块曾经风云际会、战火弥漫的大地上,宗承灏就像是一个痴心不改的寻宝人,在历史的瓦砾中寻觅翻捡,在往事的蛛丝马迹中让久远的回响在心灵中震荡,在天地间复苏。
(吕峥:著名学者、专家,《互联网周刊》主笔,硅谷动力首席企业文化师,著有《明朝一哥王阳明》《中国误会了袁世凯》等畅销书)
病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我只想有碗饭吃
一、我到底是谁?——我的骨子里是农民 _002
1.刘邦是老乡,朱熹是本家——我的寻根之旅 _003
2. 我的乞丐生活——生死徘徊的江湖游民 _017
3.和尚也做不成——求解脱者的出走 _025
4. 活到最后——我对一支军队的渴望 _038
5.吃饭问题——长江边上的冥想 _044
6. 一步之遥—— 一个军事统帅的宣言 _048
二、强敌环伺,敌友难分——逆袭者的心病 _055
1.诛元利器——仁义是皮,人心是骨肉 _055
2.与平庸和解——失去战场的领军者 _065
3.群臣劝进——踏上建国新旅程 _100
病症:性格与天命
——我只想天下太平
三、分享荣耀——“以术驭人”是大学问 _112
1.建功臣庙——私人派系的内外圈层 _112
2.偏执与妥协——委托代理关系 _121
3.君臣有别——谁的派系,谁的党争 _128
4.正室与偏房——草根规则 _140
5. 淮西派PK浙东派——刘基死亡的操作过程 _145
四、夺回相权——我的A面与B面 _152
1. A面:裁撤丞相——皇权与相权的血色博弈 _153
2. B面:制造恐怖——我就像一个牧羊人 _172
病理:自控与精明
——人人有饭吃、有衣穿的理想国
五、我只想了解真相——阴影下的耳目 _184
1.检校——我养的恶犬 _185
2.锦衣卫——我驱赶的虎狼 _191
六、温饱事关天下太平——农民安则天下安 _199
1.淮右布衣——终生未敢忘本 _199
2.于民宽仁——不患寡而患不均 _209
3. 陈纲立纪——牢笼天下,牢笼人心 _214
七、有文化真可怕——与文人的爱恨纠葛 _219
1.互相成就——你侬我侬的蜜月期 _220
2. 进亦忧,退亦忧——我忧你愁的分裂期 _228
八、肃贪风暴——“清明世界”的混沌万象 _237
1.我只是不想被蒙蔽——郭桓案的伤害值 _237
2. 御用农民——来自民间的总动员 _249
九、理想幻灭——一个王朝的疼痛 _258
1.上天的玩笑——越陷越深的“幻灭感” _258
2.分封——埋下最后的火药桶 _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