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作《汉鼎之光:“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纪事》之前,作者做了两件事情:一是从网上购买了一大堆有关扶贫的书籍,其中包括《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世界各国减贫概要》《大国扶贫》等有关世界各国扶贫的做法和理论方面的书籍,力图从其他各国扶贫的做法中理解中国这轮以精准扶贫、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攻坚战,进一步确定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方向;二是深入清水河县武汉鼎扶贫的贫困山村,进行深入的采访。接受采访的对象有村里的老支书,有当年武老帮扶的村民,有跟随武老扶贫的热心人,还有武老精神的传承者以及武老的亲人、徒弟,他们忘记了休息,甚至忘记了吃饭,饱含深情地向作者讲述武老的事迹,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他们对武老的深厚感情,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让作者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书稿中的摄影作品,大多数是由清水河县摄影爱好者贺广生跟随武老下乡所拍摄。
2018年12月16日,授予武汉鼎同志“全国脱贫攻坚模范”荣誉称号大会暨武汉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主持会议。武汉鼎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能够获得如此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呢?这光辉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艰苦奋斗的历程呢?
我拿起手机用“百度”搜索词条“武汉鼎”。噢,原来这位耄耋老人是清水河县的闪光人物。他六十年如一日,发挥聪明才智,热心扶贫济困,乐于奉献爱心,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行动,关心、关注、关爱着贫困乡亲,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用武汉鼎的话来说,“我只是想用自己所学,为老百姓做点实事”。我被武汉鼎的真诚和质朴所感动,萌发出抓住“脱贫攻坚”这一时代命题,写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非虚构作品的冲动。这种创作冲动,大抵缘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学情结”。我自幼喜爱文学,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诗歌、散文、文艺评论,也写过长篇小说、人物传记等,但对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创作情有独钟——这可能与我所从事的职业分不开吧130多年来,我在企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宣传报道过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八”红旗手……从这些模范人物身上,我得到了许多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支撑、激励着我对政工岗位和文学创作不离不弃,一生坚守。
也许是心想事成吧!有一天早晨,我出乎意料地接到了清水河县委宣传部打来的电话:
“我们要宣传全国脱贫攻坚模范武汉鼎,想请你为他写一部报告文学。”
“我很想写,就怕写不好。”
“武老这两天正在呼市呢,你要有兴趣,先采访一下他。”
“可以,我也很想了解一下,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019年1月16日,武老在他所住的宾馆里,第一次接受我的采访。在武老行云流水般的讲述中,我被他的故事所打动,被他的精神所折服。他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接地气、有生活,充满着正能量,激励着我以“胸中有大义、心中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为己任,辛勤创作,热情讴歌时代风貌,展现英雄人物风采,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个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刘巧玲,笔名舒文,高级政工师。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力作家协会会员。现为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有诗歌、散文、文艺评论、通讯、消息等400多篇文章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其代表作《福姥姥》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首部直面独生子女家庭健康养老的长篇小说。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柳暗花明》、散文集《流年未央》、长篇童话故事《小勇士波比》、人物传记《富泽桑梓梦》等。创作完成电视、电影文学剧本《女人都是角儿》《追梦家庭》《守望生命》等。
引子
第一篇 源于苦难的“人性之光”
第一章 哭泣的小山村
第二章 兽医是这样炼成的
第三章 转向新战场
第四章 穿越贫困的高墙
第五章 家世
第六章 苦难是最好的学校
第七章 记忆深处的“善与恶”
第八章 党叫干啥就干啥
第九章 传遍乡里的“神医手”
第十章 为了乡亲割舍亲情
第二篇 殚精竭虑的“创新之光”
第一章 党中央的回信像一缕春风
第二章 奋斗者的本色
第三章 一心只为百姓圆梦
第四章 创造了一个奇迹
第五章 接受新生事物也是一场革命
第六章 有志者自有千计
第七章 梦想是现实的种子
第八章 细微之处见真情
第九章 汗洒千家无怨悔
……
第三篇 爱心点亮的“惠民之光”
第四篇 脱贫致富的“科技之光”
第五篇 展望未来的“教育之光”
第六篇 不忘初心的“信仰之光”
第七篇 穿越山坳的“引领之光”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