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在天地之间生活,无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是与父母、亲戚、朋友之间的相处,还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天地自然的改造,这一切要想顺风顺水,关键在于掌控分寸感。人与人之间,如果过于亲近,有时候反而因三观个性不同而互相生厌,以至于导致各种矛盾发生;过于疏远,又会导致冷落和怨恨。所谓高情商的人,就是把握微妙分寸感的高手。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感,就能在日常交往中让人既不疏远,又不生厌。儒家将这种做人的规范称之为“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本书理念源自中华传统中庸之道,基于《中庸》原文解读,并在当下时代背景下融合更多实用内容,指导我们现代人更好地交际、生活、管理及与社会和谐共处,从而让自己做一个久处不厌、人缘爆棚的人,一个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人,一个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智者。
自序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渴望活出自我的价值,渴望实现深藏内心的梦想,没任何一个人甘愿平凡庸碌地虚度一生。可是,面对繁琐的日常生活考验时,我们却会惊慌失措,不知何去何从。犹如宇宙中的星体,我们不知自己的生活应该按照什么样的轨道运行。
什么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呢?如果你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有时候会发现不同作者的观点竟存在矛盾和冲突。针对一个观点,人们可以从正面和反面来论证它。我曾经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见过两本书,一本书名叫《30岁前,一定要结婚》,另一本叫《30岁前,千万别结婚》。翻开看看,两本书都说得冠冕堂皇,貌似都很有道理。然而,这两本书就像两个相互厮杀的人,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答案不在别处,就藏在“分寸感”三个字中。
世人普遍存在人性弱点——有时候喜欢走极端,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大都如此。喜欢一个人,我们恨不得把他捧上天;讨厌一个人,恨不得把他打入十八层地狱。事实上,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都违背了中正平和的原则。如果以此作为生活的准则,必定会让你犯下一大摞的错误,让你的生活不知不觉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常言道:“呼唤什么缺什么。”世人缺少分寸感,做人做事要么过头,要么不及,所以儒家才倡导“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分寸感”。千百年来,分寸感是指导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重要生活准则,早已烙在中国人的骨髓里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寸感”绝非西方的产物,它是我国从古至今土生土长的一门人生哲学,从头到脚都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关于从“中庸之道”引申而来的“分寸感”,近代文学家、思想家林语堂推崇备至。他在《谁z会享受人生》的文章中如此写道——
生活的z高典型终究应属子思所倡导的中庸生活,他即是《中庸》作者,孔子的孙儿。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酌乎其中学说。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作和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可以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称心如意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z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文章也写写,可是寄给《泰晤士报》的稿件一半被录用一半退回——总而言之,我相信这种中等阶级生活,是中国人所发现z健全的理想生活。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里把这种生活理想很美妙地表达出来: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姻民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一半让予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所以,我们如把道家的现世主义和儒家的积极观念配合起来,便成中庸的哲学。因为人类是生于真实的世界和虚幻的天堂之间,所以我相信这种理论在一个抱前瞻观念的西洋人看来,一瞬间也许很不满意,但这总是z优越的哲学,因为这种哲学是z近人情的。我们承认世间非有几个超人——改变历史进化的探险家、征服者、大发明家、大总统、英雄——不可,但是z快乐的人还是那个中等阶级者,所赚的钱足以维持独立的生活,曾替人群做过一点点事情,可是不多;在社会上稍具名誉,可是不太显着。只有在这种环境之下,名字半隐半显,经济适度宽裕,生活逍遥自在,而不完全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精神才是z为快乐的,才是z成功的。我们必须在这尘世上活下去,所以我们须把哲学由天堂带到地上来。
通过阅读上述文字,字里行间足见林语堂将“中庸之道”这种分寸感推崇为至高无上的生活准则,认为这是z为人性化的中华哲学思想和人生指南。我赞成他的这种理解,但对他的某些描述却持保留意见。比如我们在职业奋斗方面,如果学习他的差不多法则,很可能就变成了浅尝辄止、半途而废,z终导致一事无成。比如他说的“钢琴也会弹弹,可是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z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里的壁炉架;书也读读,可是不很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这样一来,不就成了什么都不精通的“二流子”了吗?事实上,他的这种理解是违背子思在《中庸》书中所倡导的分寸感之要义的。关于人生奋斗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庸》第二十六章中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意思就是,唯有天下至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本性和自我的潜能。可见,《中庸》作者所谓的分寸感,并非“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混日子态度,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为梦想全力以赴,尽心尽性做到极致。
那么,真正的分寸感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理解分寸感?我们应该如何将分寸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呢?诸如此类一系列问题,正是我创作本书的缘由。所以,我在参阅中华书局于2008年12月出版的《大学中庸译注》(王文锦译注)权威版本基础上,结合当下人们z迫切需要解决的人生困惑,力求对中庸之道进行接地气的阐述。我所理解的中庸之道,就是我们现代人要践行的分寸感。它囊括了我们生活所面临的各个方面,从人性本质到人格魅力的修炼,以及职场、亲族关系的维系,无一处不需要分寸感的参与。
分寸感是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关于这一点,著名导演伍迪·艾伦说:“我们缺少领袖和一致的计划,没有精神中心,在宇宙中随波逐流,出于挫折感和痛苦,互相施以骇人听闻的暴力。幸好,我们还没有失去分寸感。总而言之,未来显然机会无限。”的确如此,这个世界虽然残酷,但正因有了分寸感,一切都有了希望。
可以说,一个人要想获得生活的成功和幸福,离开分寸感是万万不可能的。分寸感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字,但即使书写千万言也不能穷尽其冰山一角,所以我对分寸感的解读只能是管中窥豹,其更丰富的内涵隐藏于每个人的生活深处。如果你用心观察学习,必能感知它的人性温度,必能从中受益无穷,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分寸感,在生活中收获成功、享受幸福。
章岩,原名张兵,出版策划人、青年作家、文化学者、洞见新知传播人、第三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出版《人脉圈》《气场》《如何说客户才会听,怎样听客户才肯说》《曾国藩家风》《王阳明教你驭心术》《每天懂一点人情世故》等。目前已出版图书70余种,版权输往韩国、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
目录
自序
第1章 所谓分寸感,就是中和之道
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慎独——越是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越要谨慎
中和的境界
第2章 分寸感是君子和庸人的分界线
你是君子还是庸人,就看分寸感
君子言行合宜适中,庸人言行肆无忌惮
第3章 分寸感是至高无上的品德,做到者必是人中龙凤
分寸感至高无上,极少人才能做到
范蠡的分寸感——商圣的启示
第4章 为什么我们常常失去分寸感——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缘由
不要聪明过头,也不要愚不可及
不要贤德过头变虚伪,也不要无品无德不像样
第5章 中庸高手是如何把握分寸感的
不耻下问,任何人都有可学之处
隐恶扬善——像古代高手一样把握分寸感
针对民众过头和不及的弱点,采取中庸之道
第6章 人性的弱点——聪明人是如何失掉分寸感的
面对利欲的陷阱,聪明人不知躲避
选择中庸之道,聪明人不能坚守一个月
第7章 颜回是个好榜样——学习分寸感的态度
颜回的中庸之道
精诚专注的学习进修态度
第8章 完全做到分寸感是不可能的,但离开分寸感却是万万不能的
国可平治,中庸之道却做不到——唐玄宗的启示
爵禄可辞,中庸之道却做不到——刘伯温的启示
利刃可蹈,中庸之道却做不到——项羽的启示
第9章 强大的分寸感——和而不流,中立不倚
打破地域界限——南方人过于宽柔,北方人过于强悍
和而不流——与人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
中立不倚——把握中庸的分寸感而不偏不倚
第10章 践行自己的分寸感,世人哪怕不理解也没关系
不要过于标新立异
正道而行,绝不半途而废
根据分寸感去做事,哪怕不被人理解也不后悔
第11章 大事小事都有分寸感——人生处处是中庸
分寸感就藏在日常生活之间
分寸感的奥妙——浅近处匹夫能行,高深处圣贤难懂
第12章 分寸感的修为——中庸之道的要点
分寸感的基础
分寸感的两大关键字
分寸感的准则——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的四大修为——你的分寸感价值何在
有余,不敢尽——万事留有余地
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第13章 摆正位置、安于本位,做人做事才有分寸感
安于本位,不受外界诱惑
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攀附上位之人,也不欺凌下位之人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绝不怨天尤人
默默耕耘待时机,绝不冒险赌运气
第14章 治家的分寸感——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不要好高骛远——从近处和低处做起
搞好你的家庭,才能搞定你想干的所谓那些大事
第15章 神秘的分寸感——让自己无处不在但又神秘莫测
修炼你的神秘感
领导者如何让形象深入人心但又时刻保持神秘感
第16章 大德的分寸感——成就功德的秘诀
大德必得其位,必立功于天下
能成材的帮着培育,不能成材的淘汰
第17章 祖业传承的分寸感——如何让先祖的功德代代相传
一脉相承的功业
无论身份贵贱,慎终追远都是必须的
第18章 管理的分寸感——不可不知的管理要诀
管理逻辑: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如何才能修身管天下:修身、事亲、知人、知天
天下共通的五道——有些祖训别误读
天下共通的三德:智、仁、勇
殊途同归的学习力
第19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1——知行合一的境界
修身三要:好学、力行、知耻
修身、知人、治天下——分寸感是修出来的
御世九经,让我们摆平这个复杂的世界
第20章 分寸感是修出来的2——知行合一的策略
如何修身明道
如何劝勉贤德人才
如何劝勉家族亲戚
如何劝勉中层员工
如何奖劝知识分子
如何奖劝基层员工
如何奖劝技术工匠
如何优待远方来客
如何感召各路人马
第21章 分寸感是如何把握到位的——准备工作很重要
成事的秘诀:豫则立,不豫则废
讲话前有定准,到时就不会语屈词穷
做事行动前有定准,到时就不会困窘
冷庙烧热香,急时有人帮——z忌无交而求
第22章 立身于世的分寸感——从让父母顺心到让领导信任
如何取得上位之人的信任
如何取信于上司——先取信于朋友
如何取信于朋友——先让父母顺心
如何让父母顺心——先反省自身是否至诚
如何诚身有道——先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
第23章 学习的分寸感——愚昧者变聪明,柔弱者变刚强
学习至诚的关键
学习的分寸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愚昧者如何变聪明,柔弱者如何变刚强
第24章 在雕琢中保持灵性——如何平衡天性与教化之间的分寸感
天性和教化之间的区别
如何融合天性与教化z有分寸感
第25章 改变自我和改变世界的分寸感
至诚精进,才能发挥自我本性和潜能
从改变自己开始,化育天地万物
第26章 教化的分寸感——如何在5分钟内打动人心
从格物致知到感动人心——教化的逻辑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成功教化需要至诚之心
第27章 内圣外王的分寸感——成就自我,成就万物
保持至诚初心,走好自己选择的人生路
成就自己,成就万物——内圣外王的仁智之道
第28章 专注的分寸感——用至诚之心持久努力
至诚无息——广博高远的境界是这样炼成的
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功到自然成
第29章 万物皆可为师——藏在天地山水之间的分寸感
向天地参悟分寸感——天、地、山、水
周文王的分寸感——践行向天地学来的“道”
第30章 你能把握这些分寸感吗——伟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
广博与精微之间的分寸感
高明与中庸之间的分寸感
温故与知新之间的分寸感
自我的分寸——居上不骄横,居下不悖逆
言论救世与沉默避祸之间的分寸感
第31章 不懂分寸感,灾祸降其身——别聪明反被聪明误
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生在今世,却要返回古人的世界
不是领导,别做领导的事
即使是领导,没有领导之德也危险
第32章 治学的分寸感——辨别考证依据的可信度
治学要以严谨考证为依据
孔子和周礼——学古代礼仪可以“让你有个人样”
第33章 领导的分寸感——参悟分寸奥秘,修炼人格大魅力
无征不信——领导者有经验,才能取信于人
不尊不信——如果地位不尊,很难取信于人
如何创立合理的制度——打造完美制度的六大方略
如何让远处的人仰望,让近处的人不厌倦
第34章 大势与大同——万物和谐共处的分寸感
天时地利让你事半功倍
和谐价值观——万物并育不害,道并行不悖
第35章 圣明的分寸感——做到这些分寸感,人们尊崇和爱戴你
圣明六诀——做到这些,人们纷纷投奔你
榜样人物——表现让人崇敬,说话让人信服,行事让人喜悦
第36章 少数派的分寸感——向那些探索天下奥秘的人致敬
唯有至诚之人,方能洞察天下奥秘
不被理解的少数派
第37章 藏露的分寸感——韬光养晦和高明统御的智慧
即使你很有才华,也要懂得韬光养晦
三省吾身,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内修努力
用钱奖赏和厉声厉色都是下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