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伤寒学派自西晋至清代著名医家王熙、孙思邈、许叔微、喻昌、张璐、徐大椿的临证医案,包括选录他人的医案,以医家为纲,以病为目,重新分类,按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排序,注明出处,便于查阅。
王熙
内科医案
少食
泄泻
妇科医案
月经过少
月经不断
闭经
妊娠
转胞
其他医案
涩脉
孙思邈
内科医案
脚气
消渴
中风<肿
霍乱
外科医案
疔
外伤
许叔微
内科医案
伤寒
温病
中暑
发热(寒热往来)
喘证
不寐
谵语
惊恐
狂证
痞满
嘈杂
呕吐
不食
呃逆
胁痛
腹痛
泄泻
《中医古籍医案辑成·学术流派医案系列(1):伤寒学派医案(一)》:
李思顺得伤寒,恶寒发热,口中气热,如火不绝,七八日矣,而目闭不肯开。予诊其脉,阴阳俱紧,是必汗之而复下之故也,此坏证矣。病家曰:一医于三日前汗之不愈,一医复下之,而目闭矣。遂投以小柴胡汤,五啜而愈。
许叔微按:或问何以知其汗下而目闭?予曰:仲景称伤寒发热,口中气勃勃然,头痛目黄,若下之则目闭。又云: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汗之,咽中伤,若复下,则两目闭。此坏证,须小柴胡汤,调之愈。(《伤寒九十论·伤寒闭目证第七十七》)
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普济本事方·卷第八》)
乡里豪子得伤寒,身热目痛,鼻干不眠,大便不通,尺俱大,已数日矣,自昨夕,汗大出。予曰:速以大柴胡下之。众医骇然,曰:阳明自汗,津液已竭,当用蜜兑,何故用大柴胡药?予曰:此仲景不传妙处,诸知之。予力争,竟用大柴胡两服而愈。
许叔微按:仲景论阳明云:阳明病,多汗者,急下之。人多谓已自汗,若更下之,岂不表里俱处也。论少阴云:少阴病一二日,口干燥者,急下之。人多谓病发于阴,得之日浅,但见干燥,若更下之,岂不阴气愈盛也。世人罕读,予以为不然,仲景称急下之者,亦犹急当救表,急当救里。凡称急者,急下之,有三处,才觉汗出多,未至津液干燥,速下之,则为径捷,免致用蜜兑也。盖用蜜兑,已是失下,出于不得已耳。若胸巾识得了了,何疑殆之有哉。(《伤寒九十论·阳明急下证第十四》)
乡人李生,病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一医以巴豆丸下之,虽得溏利,而病宛然如旧。予视之曰:阳明热结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寒积,岂能荡涤邪热温毒耶?大柴胡,三服而溏利止,中夜汗解。许叔微按:仲景一百十三方,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麻仁、乌梅也。理中、陷胸、抵当皆大弹丸,煮化而服之,与汤散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乌梅治湿廑,故须小丸达下部。其他皆人经络,逐邪毒,破坚癖,导血,润燥屎之类,必凭汤剂也。未闻巴豆小丸以下邪毒,且如巴豆性热大毒,而病热人服之,非徒无益,而为害不小矣。李生误服不死,其大幸欤!(《伤寒九十论·阳明当下证第十八》)
仪征一妇,病伤寒八九日,发热,昏闷不识人,手循衣缝,摸床谵语,不识人事。他医不识,或汗或利,旬日增甚。予诊之曰:此脉涩而小便不利,不可治也。翌日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