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现代经济的核心, 而商业银行又是金融业的主体、全社会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心, 商业银行体系是否完善、资本是否充足、治理结构及组织架构是否健全、内控是否严密、运营是否安全, 以及服务和效益质量水平的高低, 最终决定了实体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经过四十二年的革新与发展, 中国银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元银行体制到多种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存, 从银行间无序竞争、高风险运行到有序发展、风险可控运行, 从长期封闭发展到全面对外开放, 整个银行业的资产也从1978 年的1 876. 5 亿元增长到2019 年的290 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已经形成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 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互并存、互为补充、层次分明、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现代银行体系。但另一方面, 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与形势: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银行失去了以往业务拓展所依赖的“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 的环境; 二是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银行业净息差下降; 三是随着互联网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 金融脱媒严重; 四是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逐步提高, 业务规则要与国际接轨; 五是《巴塞尔Ⅲ: 后危机改革的最终方案》落实公布, 银行业将要实施监管新规。在这样复杂多变的环境与形势下, 银行业正经受经济下行周期的冲击, 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双升”、盈利增速下降、资本补充压力加大。因此, 我国银行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考验, 银行业的变革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作为金融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 他们是未来中国金融业的主力军、银行业的潜在从业者, 他们有必要对商业银行的基本经营管理理论和主要业务操作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并能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分析、评价、解决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中的相关问题, 将来才有能力投身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大潮中, 为国家的发展和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要学好银行相关理论与业务知识, 必须选好适合的教材, 教材是知识呈现的一个载体, 同时也是给学习者指引方向的一个指南针。我国目前公开出版的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方面的教材版本众多, 令人眼花缭乱、难以取舍。但相当部分的教材定位于研究型本科院校, 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 但实用性和适用性上欠缺, 并不能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第二版)》这本书的编写以社会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 在保证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 删繁就简、化难为易, 既使理论分析重点突出、概念清晰, 又不忽视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推介。总体上看, 本书既具有理论性和政策性, 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特别是这次再版时, 我们增加了银行业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QCBP) 的部分内容, 涉及银行业法律法规与综合能力、公司信贷、个人贷款、风险管理、银行管理等内容。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财经院校师生教学、研究、学习银行业务的参考用书, 也可以作为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了解银行业务、提升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业务用书。本书由哈尔滨金融学院多年来一直从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商业银行实务、商业银行创新业务、金融风险管理等金融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以及从事金融实务工作的银行从业者共同参与编写完成, 何铁林任主编, 刘永祥、刘香任副主编, 王会钧、张婷婷、史宁、胡海波、何楠、孙飞霞、黄鑫为参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刘永祥编写第一、第三章, 何铁林编写第二、第四、第七章,王会钧编写第五章, 张婷婷编写第六章, 刘香编写第八、第十章, 史宁编写第九章, 胡海波编写第十三章; 松花江银行的何楠编写第十一章; 哈尔滨银行的孙飞霞编写第十二章; 兴业银行的黄鑫编写第十四章。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 我们参阅和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专家学者的论述, 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表示由衷的谢意。如果有参考文献因疏忽而没有被列出, 在这里对作者表示深深的歉意。中国金融出版社的编辑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付出了辛勤劳动, 在此也表示由衷的谢意。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一定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恳请广大读者和同行批评指正, 以便我们不断修改完善。
编者
2020 年3 月3 日